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风啸秦巴在线阅读 - 第十五章、沈玺亭立志勤读书

第十五章、沈玺亭立志勤读书

      却说沈玺亭跟着哥哥沈寿柏在山上转了几个月,跟着下了几趟山,打劫时都被安排在外望风。一次跟着进了一户人家,翻开箱子搜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打了一个包袱,正要走,被主家一个老太婆死死抱住不放手,沈寿柏吼了几声不管火,挥起马页子刀,一刀将老婆的手利利砍断,一声惨叫,老婆倒在地上。沈寿柏头也不回地走了,回到山上无事一样,照样喝酒吃rou。

      沈玺亭哪见过这样的惨相?一想起老太婆凄厉的惨叫,沈玺亭总是想到自己吃苦受累的妈。

      在这里到是不愁吃穿,但这些人太凶残,整天杀人放火,什么时候是个头?沈玺亭想来想去,还是想回去读书,那怕还是回去放牛,心里都坦然些。这个想法跟大哥一说,沈寿柏不干,把眼一瞪:“回去做啥?又去给汤家当牛做马呀?没出息的东西。缺了你吃还是缺了你喝?”“我不,我就要回去”,沈玺亭犟着说道。沈寿柏恶恨恨地说道:“再说要回去,看我把你宰了”,“宰了我也要回去,我要看我妈”。沈寿柏上去就要打他,被其他人挡住了:“小娃子,让他回去算了,莫拦他”。

      好说歹说,沈玺亭还是要回去了。走时,恨恨地盯了他哥一眼,其他人给他包了点银子叫带上,沈玺亭把银子又甩在地上,还是走了。

      回到汤家,mama把沈玺亭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长高了,也胖了”搂在怀里不撒手。汤代直不屑地说:“跑回来干啥?死到外边算了,当土匪多好呀?抢着吃,刁着喝,总有一天要砍脑壳死”。沈妈周氏赔着小心道:“娃娃子还小,不懂事,你莫怪他,还是叫他去放牛”,汤代直也不答理走了。

      回到蒲溪铺汤家堡子,沈玺亭名字又改叫汤有为了,读书的愿望始终在他心里徘徊。放牛时,几个伙伴在一起,问他在外面好耍吧?汤有为不敢讲当土匪打劫的事,只把几个月以来的趣闻怪事夸张的讲给伙伴们听,引得小伙伴们天天围着要他讲故事,他就叫伙伴们给自己教先生教的课程。

      放牛经心了,做活也利索了,汤先生又来家动员叫送汤有为上课,汤代直终于同意汤有为每天先放完牛,再去先生那里上课。汤代直还给买了一个独凳子送到先生课堂,叫汤有为认真听课,不许给先生找麻烦,汤有为满口应承下来。

      能来上课不容易,汤有为格外用功,先生一讲他便记住了,他背功课是这些娃里最好的,先生特别奖励一块锅巴吃。有时汤有为把锅巴藏起来带回家送给妈,叫他妈感动的流眼泪水,“我娃娃真懂事了”夸个不停。

      汤有为在外面几个月,见的多了也懂事了,先生讲课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一点就通。有时先生开头破题,汤有为便能根据题意尽情发挥,讲得头头是道。先生逢人便讲,这个娃娃将来一定有出息。

      一晃三年,汤有为半天放牛,半天上学,汤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汤有为天资聪明,又有见识,学业大有长进。过年时,有人请他写对联,他欣然应允,他给田禾沟窑场东家小孩写一篇千字文,人家给了一个瓦盆,拿回家送给他妈当锅盖用。汤代直见汤有为懂事了,有用了,也就放的宽些。放学回来叫他教汤飞生和汤有茂两个小弟弟认字,三弟兄相处的也甚是融恰。

      只是有一样,汤有为认为把自己原先的名字沈玺亭叫成汤有为一直耿耿于怀,嘴里不说,心里在想:总有一天我要把姓改回来。

      时值午季,学娃娃放假,不来上课了。汤先生请了两个学生家长给自己收麦子,汤有为的牛这几天忙着翻地,不用放了,他割了两背娄草存放在牛圈里,就来汤先生家帮忙。

      莫看汤有为只有十四、五岁年龄,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大人差。

      下午把割完麦子的地用牛犁翻一遍,把麦茬收集起来一把火烧了,再用锄头整理出一笼一笼,栽下红苕秧子。师娘把饭送到地里,几个人在树荫下吃了,又灌下一肚子茶水,接着干,到天黑总算把苕秧子栽下去。汤先生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子。

      汤先生跟着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正要吃饭,只听屋外有人在叫:“汤先生在家吗?”。汤老先生朝窗外一望,乐了,原来是汉阴县城自己当年的同窗胡书竹,胡老先生来了。“哦呀呀,胡老先生,我的好胡大哥,你咋来了?”汤先生迎出门去,热情欢迎着来人,师娘打过招呼赶紧到厨房忙活去了。

      汤有为见来人是汤先生的同窗,连忙让坐,递上大蒲扇,倒上茶:“先生请喝水”,又打来一盆凉井水递到来人面前:“请先生洗把脸”,便立在一边。

      胡先生擦完脸把帕子递回给汤有为,座下喝茶道:“午季我知道你们都在忙,来的真不是时候,但我不得不来”。“师兄有急事?”汤先生问道。

      “我要走了,去西安公干,恐怕要去几年,特来向你辞行”。汤先生好奇地问:“你老胡咋想起去西安谋事?”

      胡书竹喝口茶道:“是这样,你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安康王彪店设馆时,有一个姓陈的学童,就是还跟你辩论了吕纯阳诗词的那位?”“你是说,头上有一条疤的,一说话脸胀得通红的那位?”“对对,就是他,他叫陈树藩,字伯森,现在出息了,都当上陕西督军了。前几天托人来,邀我去西安给他辅政。我想现在都是民国了,也该出去闯荡一下了,就辞了王家的馆,准备动身,今天特来向好友辞行的”。

      汤先生站起来,抱拳激动地说:“天大的好事呀,向你祝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回过身拉着汤有为的手道:“过来过来,这位老先生就是我经常给你提到的胡书竹胡先生”。

      汤有为走前一步,弯腰鞠躬:“胡先生好”,说完又退到原地。汤先生又给胡先生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叫汤有为。小小年纪,灵着啦,是我这里最得意的一个”。

      胡先生打量着汤有为,只见他举手投足间,中规中矩,落落大方,接人待物有礼有节,心中也是喜欢。便有意考问他:“学过《老子》吗?最喜欢老子的哪篇?”汤有为略沉吟一下开口道:“前几天先生刚给我讲了老子的《道德经》。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没有一陈不变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宗皆精气神。人生时柔弱,死后僵之。草木茂盛时柔脆,死后也枯槁。故柔与强也是在不断转化之中的”。胡先生听后不断点头赞许。

      汤有为继续道:“如先生曾教过的学生陈总督,说话就脸红,少时必弱,而当今督军则必定强之。当初谁能料之现在?故,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变化必有天时地利之因也。学生浅见,请胡先生斧正”。

      胡先生听后吃了一惊,没想到这娃娃小小年纪,竟能活学活用,临场发挥。高兴地对汤先生说:“呀呀,老弟,这娃娃不简单,孺子可教,此子前途不可限量。这是哪家的娃娃,要好好栽培才是,将来必成大器”。

      汤有为进前一步自我介绍说:“学生沈玺亭,字世成,涧池铺沈家院人,先父见背后,随母来到汤家,现叫汤有为,追随汤先生受教三年了”。胡先生见说,问到:“沈家院有个沈寿柏,沈大王,不知你是否认得?”,汤有为答道:“沈寿柏是学生胞兄”。

      “你是沈寿柏的胞弟?”“是的,他是学生亲哥哥”。

      胡先生转身对汤先生道:“我说嘛,其兄行侠仗义,其弟自然不是柴棚燕鹊”。

      汤先生知道沈寿柏现已是汉阴一带杀人放火的山大王,不知胡先生为何对其有褒嘉之辞?胡先生见汤先生生疑,便把自己如何在山中遇到金钱豹,危急之中,是这位沈寿柏临危不惧,舍身相救,才拣回这条命的事说了一遍。三年来报答无门,不想在这里偶遇其胞弟。

      胡先生想这孩子极有天赋,是棵好苗子。在身上摸了一阵,掏出二块银元,递给沈玺亭说:“你哥曾救过我的命,我身上没得啥东西,这两块银元你拿着,聊补我的谢意”。

      汤有为说啥也不要,还是汤先生打圆场道:“你给他钱他也不敢收你的,这样吧,你到了西安,有机会,我把他送来,你再好好**,给他一个前程,也算是对他哥的报答,如何?”

      胡先生沉吟良久,“也好,你把我带到他家去,见见他妈,当面感谢一番”。汤有为为难地说:“先生的心意我们领了,还是不去我家为好。继父不愿别人提说我哥的事,只要听到有人说我哥,回去就要打我妈一顿”。

      师娘把饭做好端上桌,汤先生叫汤有为赔胡先生吃饭,汤有为说我妈在家还等着我回去喂牛。临走,胡先生问:“愿不愿意跟我去西安上学?”,汤有为说:“恐怕继父不让去”。说完走了。

      汤有为回到家里,把今天在汤先生家,遇到胡先生的事给母亲周氏叙说一遍,特别对胡先生想带自己去西安上学一节,反复给母亲讲。周氏为难地对汤有为说:“你叔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咋会同意你走呢?”

      汤有为不甘心地对母亲说:“妈,你去试着给叔说一下吧。这两年,我在家里也出了不少的力,现在长大了,老窝在家里啥时候是个头呀?或许他现在能叫我出去呢。你就说我在外边挣下钱了,定期给他汇回来”。

      周氏何尝不愿自己的儿子去外边闯荡哩,心里没底不敢去说。权衡再三,周氏还是去向汤代直求情。

      汤代直原本是不允许汤有为出去的,走了后就少一个壮劳力,但想到这小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已经有些管不住了,再加上好多娃娃出去有出息了,回来后,娘老子脸上也有光。这小子又可怜巴巴地说定期给家里汇钱回来,总比在家里种地来的宽活些,便好不情愿地答应汤有为跟胡先生去西安。

      第二天汤先生连忙赶到汉阴,把汤有为愿意跟随去西安的消息告诉了胡先生,胡先生感到总算对沈寿柏的救命之恩有了一个报答的机会,高兴地满口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