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章 奇怪的大雨
转眼间,秋天即将到来,杨寒到唐朝已经一个多月了。 自从那一次闹剧之后,杨寒决心要发奋图强,面对那些他曾经就很讨厌的文言文,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学习。 当杨寒看到那些连个注释都没有的书籍之后,着实头疼了一阵时间,好在语文上他念过《论语》,算是有个大概印象,于是从四书五经,慢慢通读,但是依旧有多处地方不理解。 古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起书,家境不富裕的,最多试识点字,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古时书籍的贵重,汉代之时造纸术发明,但是纸张很贵,古人有云:洛阳纸贵,说明了纸的贵重。可见读书,不是一般人家就可以的。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杨寒打算拜师,没有注释,没有人解答,单靠自身悟性去学习,实在太难了。书籍的印刷大都被官方控制着,古时的书不像现代,有各种疑难解答辅助类书籍。因此,有才学的老师变得极为重要。 杨德安看到杨寒的表现,病情也渐渐好转了起来,在这一个月的修养下,配合孙思邈的药方,总算康复的差不多了。 *********** 站在窗前的杨寒,盯着外面已经开始发黄的树叶,突然冒出一句话:“要下雨了……” 一旁的朱三闻言,疑惑道:“少爷,这天不是好好的吗?可不能下雨……咱们百姓要收粮食了!” 杨寒指着外面道:“朱三,你看风向,来自北方,以我所知,北方寒风。现在是夏末,冷热气旋交替,恐怕还是一场大雨!” 朱三似乎有些不相信,道:“少爷,您还能预测下雨?” 杨寒双手一靠,道:“这是常识!本少爷懂得多了去了。” 呼,窗外又是一阵凉爽的风吹来,树叶开始摇摆。 “少爷,真凉快!” 杨寒见状,道:“我说的没错,恐怕要真下雨了!” 原本安静的天空,开始慢慢积累起了阴云,风势也渐渐加大,原本还处于炎热之下的龙门,被这一股冷风的袭来,变得凉爽了起来。当到下午的时候,阳光已经不见了。就在杨寒还在苦恼着如何解读书中的意思之时,院外响起了阵阵的脚步声。 “朱三,你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是!” 不一会儿,朱三从外面回来。 “少爷,百姓们见天气不好,都去下地瞧粮食了!” “瞧粮食去了?” 朱三道:“其实就是在地头给老天爷上香去了,老百姓不希望下啊,现在粮食都要熟了,如果这个时候下雨,恐怕是颗粒无收……” 话音刚落,天空响起响起一记雷声。 不好! “雷阵雨希望时间不要太长!”杨寒嘀咕道,他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但是不知道雨会下多久,按照常识来看,雷阵雨一般下的都不会太久。朱三听到雷声,也不由得惊讶起来。 “少爷,还真被你说中了,下雨了!” 果不其然,院落内的地面上,已经开始出现一颗颗硕大的雨点。 啪……啪……啪……势头越来越大…… 终于,倾盆大雨还是降下,灰蒙蒙的天空什么也看不见,屋外的世界被大雨遮挡。 傍晚,雨一直在下。 是夜,雨还在下。 …… …… 清晨,雨势减小,但是却一直没有停下。一大早起来的杨寒,看着雨滴也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怎么会这样?梅雨只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初夏季节,怎么在山西绛州也有!?”杨寒无法理解。 朱三看着这雨,也是愁容满面。 “朱三,为什么外面有啼哭的声音?” 朱三叹气道:“少爷,恐怕是下雨让他们没了粮食,这才啼哭的。” 古人得粮,很不容易,仅仅是一年没有收成,就要啼哭。很多时候,一旦有了灾害,饿殍满地的现象经常会有。即便是盛唐之时,也避免不了有饿死的人。古人的生存率极低,这温饱是其一,疾病是其二。 唐朝亦是如此,更何况别的朝代呢? 杨寒叹了一口气,对于这事,他是在无能为力。让老天不下雨,即便是二十一世纪也无法做到。大雨连续持续了五日。但地里的庄稼在大雨下到第四日的时候就已经全部瘫倒,麦子就像头发一样,贴着地面。那些还有点发青的田野间,已经预示着这些庄稼不会有收成。 大雨后,第六日。 龙门县的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欢快,百姓们个个愁容。 杨寒本来要在雨后出去找个没人的地方透透气,却被杨德安叫了过去。到了客厅,只见杨德安正在来回踱步,表情似乎有些焦急。 杨寒连忙上前,道:“爹,你找我有什么事?” 杨德安见杨寒已到,便叹气道:“寒儿,我有一件事情要和你商量。” 杨寒莫名其妙,道:“爹,你有什么事情自己直接做主好了,不用和我商量。” “那可不行。这次事情还是和你有关的。” 杨寒更加奇怪了,于是道:“什么事情?” “为父打算拿出一半家财,帮助老百姓们度过难关。之前,为父曾把家财以字据过到了你身上,虽说无妨大碍,但为父觉得还是要和你商量一下。” 杨寒恍然大悟,心中升起一丝暖流,在现代的时候,杨寒经常遭到父母的冷眼,父母也从来和他说什么道理,他也一直认为,天底下就没有讲道理的父母,如今在唐朝,他反而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原来是这事,爹,你做主吧。” 杨德安欣慰地点了点头,道:“寒儿,你和以前一样懂事,为父倍感欣慰!” 二人将事情定下之后,杨德安便开始着手去办。杨德安之所以这么办,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帮助百姓们度过灾难,行行善心;二是希望借助这个机会,重振杨家的名声。 数日后,天气放晴,杨德安拖人从外地购买了数万斤粮食,然后又花了几日运回了龙门县,并在龙门县建立粮仓,将粮食存入其中。 就在杨德安购置粮食的次日,龙门县衙也传来好消息,并张贴榜文告示,告知受灾百姓,不日将开仓发粮。随后的十天,龙门县的粮仓都被填满,并且陆陆续续又建立了十多个临时储存粮食的地方。 得知这些消息的杨寒,不禁感慨:“这才是大唐朝啊!” 杨德安这是个人行善,不需要官方下发批文之类的手续,所以杨府最先在龙门散发粮食。在面临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没有足够的粮食,是无法度过的。杨德安的这次善举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但随着粮食的不断分发,存粮也越来越少,但是受灾的百姓何其多,杨德安的粮食还远远不够。 龙门杨府。 杨德安来回踱步,不知道在想什么。 杨寒明白其中的原因,便安慰道:“爹,您不用担心,宋图那个笨蛋就算再牛也不敢违抗旨意,等过两天,我们的粮食发完了,他们也该开仓了。到时候,百姓们就都有粮食了。” “寒儿,我不是担心这个,我是担心加上他们的粮食也不够。到时候,我打算再拿出来一部分家财……” 杨寒呵呵一笑道:“这有什么,算算不就知道了。” 杨德安点头道:“好,朱三,你把算盘拿来!” “算盘?还要那个干什么,我直接口算得了!” “口算?” 杨德安一脸疑惑。 杨寒道:“咱龙门县受灾多少人?” 杨德安沉思道:“根据榜文贴出来的看,受灾人数达1万人以上。” 杨寒有点诧异。 杨德安继续道:“呵呵,你不用大惊小怪,这些都是为父的一个朋友告知的,他是公职,经常处理这类文件。” 杨寒哦了一声继续道:“如果是1万人,按照1人100斤粮食来算,就需要100万斤的粮食。” “需要这么多?”杨德安一愣,显然不太相信,要知道100万斤,那是何其庞大的数字,“要去掉富人、地主和商人。这些人是不在救济名目中的……” “哦……这些人数是多少?” “大约两成吧。” “那就是8000人,实际是8000乘以100等于80万斤粮食。” 杨德安又是惊讶道:“还有这么多?你是怎么算的?” 杨寒自信道:“保证没错,这小小的算术我要是算错了,岂不是白当一回人了!” 杨德安一听,十分疑惑,仔细想了想,道:“不对,如今实行的是均田之制,妇女、孩童和七十以上老者是不受田的……” “这是什么意思?”杨寒此时也是暗自后悔没有好好学习历史,他听说过,唐朝初期实行的正是这所谓的“均田制”。 “也就是说,受灾的人数是8000人,但正常情况下,实际人头数是按户来算,一家之中男丁有多少,就有多少人头!” 杨寒道:“四分之一有吗?” “四分之一?”杨德安无法理解,均田制平均下来未必有四分之一。 杨寒心中咯噔一下,又道:“平均下来算一家4口,会没有吗?” 杨德安沉思了一下,道:“也差不多,或许不到四分之一。” 杨寒笑道:“那就是需要二十万斤粮食……” 杨德安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你是如何算出来的?” “口算!” 杨德安:“……” 古人也擅长心算,但绝非没这么快,而且习惯借助算盘。即便是很简单的乘法。 二十万斤粮食,这个数目应该是很靠谱的了,也只有这个数字,能够让百姓们安然度过这半年。 “为父只知‘九九歌’,三九二十七,四八三十二,此等算法,只是刚才说到的数,并无明显的‘九九歌’,若是让为父来算,借助算盘速度可能还要比你慢上一点,只是你刚才所言‘四分之一’的均田制未必,为父实在是无法理解。” 九九歌,也就是现代的九九乘法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流行。 “爹,你就别问了,其实也差不多的,只是我比较擅长使用‘九九歌’罢了。在说了,天下之大,奇人多了去,能像我这般瞬间口算,心算的,肯定不少。” 杨德安一笑,道:“说的也是,咱龙门县才子,王勃也是思维灵敏之人,此人也能心算,看来我儿杨寒依旧不输于王勃啊……” “额……爹,这算术有何难的,就算平方表咱也会……只是比起诗词……” 杨德安闻言,叹了口气道:“慢慢来吧,总之为父不懂什么‘平方表’,只要你努力,为父就很开心了!”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