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域 (中卷 观念篇)十四、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四、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类生活在对死亡的担心和生命的压抑之中,这种纠结与抗争让思想产生了魅力。 1、生命的力量 生活总有忙不完的琐事,生命总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王朔说:“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 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是曾经的自己吗?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在一定的时间里,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不清楚那种执着的观念会什么时候死亡,因为它的生命力有时候太顽强,可以让人们信奉上千年。 很多哲学家对死亡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再也见不到了是不是意味着死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讲物质不灭定律,有人从精神和灵魂层面讲永生。但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种子死亡了,禾苗诞生了;蓓蕾消失了,花朵绽放了;花谢了,结出了果实。死亡往往伴随着新生。 人的观念也是如此,没有旧观念的淘汰,就不会有新思想的产生。但很多人都处在这样的纠结之中,渴望新思想又害怕否定旧观念。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庆祝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有十分恐惧甚至拒绝死亡。 有人把生死看的淡,但绝大多数人都十分恐惧死亡,甚至是抗拒自然死亡,本能的追求长寿,又不探究长寿的意义。尽管都清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力量,一种力量的消亡,往往预示着另一种的力量的诞生。我们追求永生,却不清楚灵魂的模样;我们相信爱情,可本性并不专一;我们享受生活,但幸福总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不断的进行思想探索,心域不断的让我们迷失,久久的找不到方向。 生与死,新与旧的更迭蕴涵着怎样的力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能体现人类的思想层次。 2、生活的积淀 那遥远的丝丝缕缕的过去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什么?是财富还是写在脸上的沧桑,或者是每况越下的身体以及苍茫朦胧的回忆。 所有的记忆都是简约的,生离死别,跌宕起伏的命运,暴风骤雨中的挣扎,寂寞中的无奈和求之不得的渴望。人生的历史里面,我们忘记的总比记住的多很多,不是我们的记忆力太差,而是值得铭记于心的东西真的不多。因为牵动灵魂的记忆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力量,这种力量没有生命之震撼与感动是不会迸发出来的。但这种力量不会像礼花一样,璀璨的绽放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会随着岁月的行走慢慢的沉积,这便让每一个不同经历的人就有了思想差别,最终体现在人生中不一样的思想境界。 这种沉积需要心灵对经历在感悟中加工处理,大脑这台处理器的精度决定了思想的品质和认知的高度。 头脑懒惰的人他们经历的不一定少,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触碰他们灵魂思考的开关,他们依旧不能真正走出原始的本能,恰恰和很多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偏偏总是觉得自己的天赋过人,向别人喋喋不休的灌输着人类最原始的需求理念。除了物欲的增减,他们似乎没有积淀下来别的太多的东西。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些不断对生命与生活领悟与思考的人,虽然记忆里的东西也不会太多,但他们有了深邃的思想和更高的认知,他们在思考灵魂深处的东西,心域一天天的减少,生活越来越简单通透。不一样的积淀,有了不一样的风采。 轻舟已过万重山,回眸山山水水,虎啸猿啼,激流险滩,早已没有了期待与恐惧。曾经看的很重很复杂的,现在看既轻便又简约,一切的起伏都源于心域,又还给了心域。没有产生积淀的经历不是经历,只能视为一种荒废。可悲的是很多人一直把这种荒废带入了坟墓。
3、发现自我 有人说地球是人类的囚牢,人类被一种力量把人类控制在上面。 我们目前无法认证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生命在似乎是在完全失去自我的状态中成长,而绝大多数人对此是否定的。 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天赋源自哪里?优生优育?DNA?还是其它别的力量? 总之这种力量赋予了我们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聪明的、智慧的、蠢笨的、弱小的、强壮的、能干善舞的、阴险狡诈的等等。 除此之外,后天我们接受了什么也就是什么。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我们所形成的都是别人给我们的,尽管有差别,但也只是我们选择了不同观点的思想,因为没有一种思想是在我们自己头脑中形成的。 我们就像羊群里的羊,跟着头羊走。可能你我走的道路似乎不同,但只是我们在不同的羊群,跟随了不同的头羊。边走还自命不凡的咪咪的歌唱着,但所有的歌曲都是人家的作品,我们只是一个rou喇叭。 也只有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候,一些人才能幡然醒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都不是自己的。也只有这时候才懂得新思想的伟大。 觉悟者开始梳理头脑中承载着各式各样的别人的思想,对那些曾经觉得天经地义的东西开始质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认知认知。才会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心域,是思想的牢笼,不突破这种牢笼,就永远找不到自我。失去自我的人生,所有的辉煌都没有意义。唯有新思想的产生和个人意志的现实,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