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要塞之贼主天下在线阅读 - 第八十七章 大移民

第八十七章 大移民

    在大阅兵如火如荼筹备的时候,江川也发出了对于蜀州战后善后事宜的旨意。

    蜀州全境免除赋税三年;另外朝廷会逐年拨付款项帮助蜀州百姓重建家园;同时鼓励蜀州周边区域的百姓前往蜀州开荒,开荒所得土地为个人所得,依然享受三年免税的政策;另外,对于蜀州的幸存的读书人可以有官府出资到京城来参加科举考试;吏部优先选拔官员去蜀州任职,对于在蜀州任职的官员朝廷会有一定的补贴等。

    在朝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蜀州的优惠重建政策的同时,也呼吁鼓励各地的商贾前往蜀州经商贸易,并且在两年之中免除商税。若是为蜀州重建做出巨大贡献者,朝廷不仅会在大明报上进行公开表彰,通告天下,还会允许其家子弟参加科考。

    这最后一条一下子激起了热议,很多巨商大贾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心中都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要知道,在古代这种重农抑商的传统之下,就算穷的上无片瓦的农户子弟依然有参加科考的资格,不管能不能考上,有没有条件学习,但是最少资格一直是保留的。

    但是商贾子弟却是一直没有这种资格,无论你家中财产富可敌国也依然没有资格。

    所以,很多时候商人很富有,很奢侈,但是社会地位却依然很低。要想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的后代进入上层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虽然也有一些其他的不正规途径可以让商人子弟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譬如说将其子弟隐姓埋名寄养在有资格的人家中等,但是终归不是正道。而且一旦被查出来后果极其严重,甚至有可能抄家灭族。

    所以有钱的商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让自己家中出现一位真正的官员,这几乎成了世世代代的巨商大贾们的执念和心病。

    如今朝廷忽然给了他们这个希望,他们自然欣喜若狂,对于去蜀州经商的事情来说立刻热衷起来。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追求的不过就是名利二字。这些商人们在“利”字上面已经得到满足了,自然就剩下一个“名”字了。还有什么名能比得上功名呢?

    所以商人们自然是趋之若鹜。

    商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户部和工部头疼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些富商大贾往往都有很强的运输力量,很多都拥有自家的物流体系。

    利用市场的商业力量来往蜀州输入各种急缺的物资,远比朝廷组织的运力要更有效率,更划算。

    而且朝廷还没有损失什么,只不过是几个科举名额,简直是一举数得。

    虽然朝中也有一些清流官员对于江川用科举名额来招商引资的事情不满,上书抨击,但是江川却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放开科举考试,让全民各个阶层都有资格参加,保持阶层流动的,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点江川早都想做了。只不过目前只是先开个口子,看看效果而已。

    当然,如果他一下子放开的话,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效果了。物以稀为贵,一点一点跟挤牙膏似的放出诱饵,这些商人才会保持足够的活力和动力配合朝廷的大政方针。

    目前中州大陆上的人口分布,以江南人口最为稠密,中原次之,然后是东南,西北,辽东,蜀州等西南地区成了人口最稀薄的区域了。

    若是移民的话,一般原则是从人口稠密区往人口稀薄去移民。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得强制性大移民活动。

    明朝初年,因为连年战乱,许多地方百姓非死即逃,导致了大量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导致了有官无民的怪相。

    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战争过后,凤阳的人口锐减到每平方公里仅仅五个人,许多地方一眼望去都是荒草荆棘,走上几天路看不到一个人。

    翻开会发现这种现象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比比皆是。

    以繁荣著称的扬州,到龙凤三年的时候,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洪武元年,徐达率师北伐,路过河北,发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洪武初年,济南知府陈修上奏“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河南卫辉府在洪武三年时,“土著不满百,井闾萧然”。

    直到洪武十五年,仍然有官员上奏时说:“中原为天下腹心,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芜。”

    因此朱元璋在圣旨中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土辟,户口增,此中原之急务。”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动用行政力量,组织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

    朱元璋一共组织移民1340万人,占全国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在中国史,在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