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九章:在精而不在多
编写化学课本无疑是个大工程,从来没有过独自一个人去编写一本教材的。 而这样做的弊端也很多,比如比较容易遗漏某些内容,或者无法发现其中的错误。 可李元吉没有什么选择,他只能这样做。 除此之外,因为时间过去的较久的缘故,饶是记忆力不错的李元吉,也无法准确的回忆起初中化学教材上的内容。 更不要说按照上下两册去编写,而在编写的途中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很多实验用到的材料,这个时代都没有,其中一些是李元吉知道的,但更多的还是他不知道的。 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水平,自学高中知识的人来说,你又能对他提出多高的要求? 所以,一个月后,这套四不像的化学课本正式落成。 为什么将他称之为四不像?很简单。 这是李元吉根据现有的一些材料编写出来的,一些没有的材料,或者自己不知道的材料,只能从课本中剔除。 现阶段只能让这些学生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然后去逐步的探索,将那些自己不知道的材料给发现。 这是个笨方法,可却也是唯一的方法,除非自己能找到一个化学天才,或者直接把后世所有关于化学方面的课本照搬过来。 而面对着这套并不完善的课本,李元吉却陷入了沉思。 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谨慎的决定。 化学不是数学,数学人人都可以学,即便是学的精通了,无非也就是在某一行业内大发光彩,或者说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为百姓创造更多的便利。 化学虽然也是一样的,但不一样的是两者的本质。 一个数学高手,就算是有什么歹念,他又能做点什么?假账?还是忽悠人? 可化学高手呢?一旦这种人有了歹念,谁又敢保证他们会不会搞出点什么大新闻出来? …… 二月,各大书院最为忙碌的一个月,也是最为紧张的一个月。 正旦假期之前,各地纷纷组织了异常考试。 这场考试在现在已经成为了常态,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就是一次普通的期末考试。 而对于学期将满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参加科举前的一次摸底考试。 每一名进入书院的学生都要经历这一步,没有人可以逾越,除非能够拒绝参加科考,可来了这里的人,又有几个不想参加科考的? 统一的试卷,由军队负责保管,试卷全部从长安统一押送过来,几乎杜绝了一切泄题的可能性。 而每一个州府的所有考生,都要进行这次的测试,这个测试算是摸底考试,也算是决定每一个学生前途的考试。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可以进长安赶考的,这次的摸底考试,其实就是为自己争取一个进京赶考的资格。 一个州府内所有的学生同时开考,然后按分排列,每个州府能够参加科考的人数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近乎固定的数量。 所以,想要获得参加科考的资格,就只能保证这次摸底考试的成绩名列前茅,至少也要确保可以在名额数量之内。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那些没有获得科考资格的学生就这么拜拜了。 各州府,各县衙也是需要大量人才的,而那些参加科考的,考中之后便算是朝廷的中央官员,而这些没有获取资格的考生,则可以在各地进行另一个考试。 这个跟科考差不多,只不过考取的衙门不同,他们考取的是各州府的各个衙门。 至于两次考试都落榜的,那就只能无能为力了,有条件的,可以复读,然后来年继续考试。 但复读并不是免费的,而要缴纳相对较高的学费,而学校的补贴什么的也就没了,也就是说,复读就意味着自费。 原则上来说复读是可以无限制的,但复读的时间太久了,在考取方面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弃读,或者只复读一年。 同时又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对于这些落榜的学生们也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毕业之后,若是没有复读的话,则每三年可以获得一次考试的机会,复读就从最后一次考试时间算起。 虽然希望渺茫,但总算是有了希望。 而此时,各大小书院也都分为了两个批次,一个是全力准备去长安赶考,在这最后一个月里进行突击培训。 其实也就是之前程知节搞的那些培训,主要是让各考生心中有个数,免得到了时候慌了手脚。 而另一个,则是开始朝着实用化进行培训,虽说从书院到衙门,初期是不会对他们有太多的要求,但衙门也不是托儿所,培养新人的同时,自然也要保证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