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血诏揪心
关羽点点头,刘关张三人丝毫没有以说别人坏话为耻的自觉,他们三人小声的议论着当朝丞相,幸而丞相不在这儿,也没有个多言给他们说教的。不幸的生活在这个年代中的人,连自己都自顾不暇了,谁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给别人讲道理? 而几乎是所有人都怀着这样的想法,朝堂上也依旧是那般的乌烟瘴气,不过随着冬猎一事的突发,少年天子明显感觉到,群臣们似乎有倾向于曹孟德的趋势了。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但是现在却是非常的严重。 如果再这么发展下去,会出现个什么结果……尧舜禹不是最好的先例吗?刘协心中不安,他要找机会废掉丞相。这件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纵然刻不容缓,但是刘协头脑还不昏迷,他知道要想做成此事,必须要有讲求的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地利都是次要因素,只是这人和,他应该怎么去找人呢? 保持中立的人不多,敢“弃暗投明”的人很少。而更多的,大家都是一种倾向于丞相的趋势,反而他这个天子没有任何的实权,就是个傀儡皇帝。 时间一晃到了初春。 他现在的挣扎也只是暂时的,而且成功的几率还小的可怜。但是他有什么办法呢?光武帝之后的每一任帝王都得过且过,只要祸乱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管他死后朝政会怎么样呢? 本着这种想法,刘协的父亲给他大哥留下了这么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如果大汉能在他的手中再度辉煌,那不叫努力,而是奇迹! 但是身为帝王的责任与自觉还是让他再努力一把。 思前想后再三忧虑之后,刘协终于暂定了计划中的人。他茶不思饭不想,对比着那满朝大臣的名册,看了一遍又一遍,精挑细选,无数次的勾勾画画之后,把方向指定了董承。 要执行这计划,首先要找自己人。因为你琢磨不透外人的心思,哪怕表面上再忠诚,背地里也不一定会如何的算计。如果找外人的话,首先担心的就是外人会不会向曹贼告密。毕竟,面对着什么封公进爵的赏赐,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安如泰山的。 而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要找年龄大、资历老、职位高、关系深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大义凛然的与自己做这等冒险之事。于是,在区区几个约束条件的限制下,刘协发现整个朝堂就剩下了董承一人! 这怎么可能?难道是自己数漏了?他再次把名单上的臣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过程很揪心,结果很失望。没有看错,真的只有董承一人! 这算是什么事嘛!而在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本来还计划着如何如何的伏击曹贼,这样一来,他连想法子的欲望都没有了。只要能除了曹贼,怎么样都好,用什么方法都不过分。因为如果曹贼不除,那朝堂再无可用之人啊! 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写一封感人肺腑的诏书。刘协把人都遣了出去,他关上大门,准备好笔墨,就在要动笔之时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把豪笔一扔,然后用匕首划破了自己的手指…… 他不是什么感受不到痛觉的人,他心中也很痛苦啊!但是这些都比不得悲愤这种情绪在他内心的影响。有时候,某种情绪真的可以压倒这些rou体上的疼痛。 曹贼,你欠皇室的,你欠大汉江山的,我一定会让你连本带利的还回来。这个时候,不止是刘协,似乎所有人,都忘了一点。如果不是曹孟德,哪有许都的重建?哪有汉末这短暂的辉煌? 他刚想用血迹写在面前的这张宣纸上,就在指头刚刚落下时,他又想起了什么,将素白的纸张换成更薄更小的贡品纸。 他的手指落在了纸上,划下了第一笔。横平竖直的第一笔。 不过须臾时间,刘协那虽然有些歪歪斜斜但是却力透纸背的字显现在纸上。艳红的令人触目惊心。 与其说是一封血诏,倒不如说是刘协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他在向这个时代控诉,然而,贵为一国之君的帝王手中没有半分的权利,于是他只好试图求助于外援。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与之相配的代价,但是,刘协未曾想过如果自己所做的泄露了怎么办? 反正曹贼不会杀了他,还能怎么办?他都不在乎了。 召来国舅董承之后,刘协没有做那些表面功夫上的客套,但是有些话有些请求有些想法又不能说的过于明目张胆。刘协可不想让自己费了诸多功夫的计划还没有见影就夭折在了胎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