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手招都护新降虏(中
穿过汉水两岸新修的河堤外,遍地稻麦飘香的良田沃野而抵达襄阳之后;周淮安很快就拿到了留在当地相应参谋和参军、参事各组,以及核计科数据分析的第一手资料。 虽然历史上的龙尾坡之战的大败覆灭没出现,但是在鄜州境内意外爆发了另一场延川口之战;结果就是京北行营都统兼左枢密使费传古,旗下数万大军的溃灭。 一直低调收缩在太原几乎无所作为的,检校太尉、中书令,京城四面都统崔安潜,率领河东诸镇节度使并代北行营的藩汉兵马,号称十万大军就此突破北面群山叠嶂南下直取关中了。 而作为先锋兵马的,则是沙陀为首并有的山外鞑靼各部骑兵,由当年被朝廷攻灭了部族和地盘,而逃到阴山外的沙陀朱邪部首领李国昌/朱邪赤心之子,朱邪翼圣所统领。 好吧,另一个时空的历史线,在推延和走偏了数年时光之后,还是拐了一个弯回来,以似曾相识的方式给再度重现了;而周淮安也只能感叹所谓时代气运之子,难免崛起的历史惯性。 当然了,既然这位五代双壁中与朱老三相爱相杀的另一端,都已经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当中,那周淮安也没有理由置身事外,而继续坐视其乘时而起了。 与哪位出身卑微河南人,还暂属同盟的“活曹cao”不同;他就是个典型的外族出身;哪怕在历史上前期如何忠唐报国的“自干唐”,后期又是如何自命皇室宗亲,加以后唐之名立国。 用三国人物模板来形容,就活脱脱是个董卓的强横残暴,加上吕布的勇武凶悍,还成功窃国之后的混合体;最后还他妹的成就了刘皇叔一般的基业。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道为此征战连绵,直接或是间接的死了多少人,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家的尸骨和血泪来铺就而成的所谓五代霸业; 既然身为矢志要改天换地的穿越者,又拥有相应干预时局的势力和基本盘之后;不做点什么来避免这个充满血泪的结果,或是减少不必要的恶性死伤循环;也太对不起自己跨时代的先见之明和远见卓识了。 毕竟,周淮安自认又不是《民国文豪》那种,除了历史主线按步就帮来投机取巧为自己牟利的极端利己主义,就没法写其他故事发展变化的穿越者之耻。 而在冷静下来由数据组通盘分析之后,周淮安又发现其实形势很有可能没有那么的糟糕;根据馆内零星的反馈,那支“李鸦儿”现在还只是一个番军首领兼做先锋大将而已。 相比之下,关内义军的情势也比历史上好过了许多;一方面是地盘和实力更加的壮大,以及有实打实占领关东地区作为大后方,装备、训练和组织度也变相增强了许多。 反倒是朝廷阵营的官军,却被变相份额成为了剑南三川,京西、西北各镇和河东、代北,三个不同归属和指挥风格的地域集群; 其中以成都小朝廷为首的剑南三川尚且自古无暇。而宰相郑畋为首的京西各镇也刚刚被皇朝御驾亲征的大军给扫荡过一遍,姑且没有余力节外生枝。 剩下的最主要的敌手和威胁;也就是北面杀出的另一位使相崔安潜麾下,来自河东这一路番汉联合的重兵集团而已。 而大齐方面,虽然损失了位于京北鄜坊节度使境内的数万兵马,但是在凤翔、玢宁、以及亲征大散关的黄巢身边,却还有合计近十万的兵马可用。 相比之下,来自河东官军初战表现的战斗力固然惊人,但在数量和规模却是显然大有水分的;而且长时间作战的持久能力未尝不是一个大问题。 据之前的消息,如今朝廷阵营的河东道及云中、代北之地,乃是由检校太尉、中书令,京城四面都统崔安潜主军;河东节度使兼代北行营都统郑从谠主政,的文武二元体制。 但是以号称表里山河的一隅河东地,想要在这种体制下供养和维持并且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就实在有些不现实和勉强了。就算是有代北行营附从的藩军以为凑数,但是驱使他们同样需要钱粮。 而且退浑、党项、沙陀等藩部番军的战斗力也是良莠不齐的;而且基本上是青壮拼杀在前,老弱妇孺输送放牧其后的举族出动的作战体制。 所以,用朝廷惯常军额要折半的实力基础来判断,至少黄巢回下的大军就算被切断了后路,也不是没有与之对战和相持,乃至权力扭转局面的机会。 当然了,实现和达成这一切的前提是,黄巢本人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和眼光,能够做出足够正确的判断,并且压制住手下的躁动和乱走才行的。 所以,按照最坏的情况进行打算的话,周淮安安排在武关——商州——蓝田一线的保险措施和对应手段,也该就此派上用场以备万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