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海商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七十三章 龙颜大喜

第四百七十三章 龙颜大喜

    况且写好奏折后,第二天早上就由盐帮通道急送到大同城总督府,王崇古收到后一点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以十万火急兵书传递程序发往京城,当天夜里就送进了紫禁城。

    十几份奏折还有十几封书信分别被送到收件人手里,最先收到奏章的当然就是皇上。

    这些奏折没有走通政司,而是直接传递到宫门,然后直接到了司礼太监的手上。

    司礼太监匆匆一览后马上约同秉笔太监一起来见皇上,把十几封奏折呈递给皇上。

    通常的程序是这样的,奏折都是先由司礼太监和秉笔太监审阅,把其中主要观点写出来,叫做节略,给皇上看的正是这种节略,只有特别重要的奏折才会给皇上看原文。

    每天皇上的案头奏折如小山,这些官员文人气十足,有事没事喜欢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若不是由太监处理一下,皇上什么事都干别的了,光是奏折就得看趴下。

    明朝不像清朝。清朝的皇上都是亲自阅读所有奏折,而且亲笔做批示,决不假手他人。明朝的规矩是这些事都由司礼监来办,只有特别重要的事才来麻烦皇上他老人家。

    两种制度难分优劣,一定说明朝皇上比清朝皇上怠政也不对,逼着皇上硬着头皮阅读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奏折,实在是不合情理,这类奏折一般就在司礼监那里扔进了垃圾筐,对外则称之为留中不发。

    明朝皇上不亲自阅览大臣的奏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代文官的主人翁精神太强悍了,奏章差不多有一半是批评或者指责皇上的,尤其是在明神宗万历年间,那些大臣骂皇上简直骂出了人类的新高度。朝廷的大小臣工说两句不好听的话也就罢了,就连外省的督抚大员也跟着凑热闹,逮着机会就跟皇上斗两句。不明历史真相的人,恐怕要怀疑怀疑明朝是否有皇权至上这一说了。

    嘉靖年间,批评皇上的奏章此起彼伏,自打嘉靖帝进入北京即位后就开始了。先是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带头起哄,这批大臣陆陆续续被轰出了朝廷,重新委任的大臣却依然故我,继续挑皇上的毛病,似乎与皇上作对成了大臣的正常工作。这种状况以海瑞上书达到最*,按照坊间说法,嘉靖帝病死,有一半是被海瑞气的。

    明朝这种朝堂乱象若是放在清朝,即使最为圣明的康熙帝也受不了,更别说雍正乾隆了,那些对皇上不恭的大臣,直接拉到菜市场砍头,流放到黑龙江充当披甲战士八旗的奴隶,就算是仁慈之举了。

    披甲就是清朝留在东三省镇守祖地的正宗满族战士。

    后世总是有人攻击明朝政治朝纲不如清朝,其实只看到了一些表象,根本没有看到实质。明朝开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官制度,拿到现在来看,也不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差多少。从学术角度看,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除了经济发展规模化,先进的政治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抬杠,这么先进的政治制度怎么那么快就亡了?清朝不如明朝,怎么还维持了将近四百年呢。

    这还真是个大问题,到现在也没人能够解释清楚,明朝灭亡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一百个历史学家至少有十种不同的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这是题外话。

    况且出使之后,隆庆帝做过交代,凡是外交使团的奏折不管什么时候到,必须马上交到他手上,而且不是节略,必须是奏折原文。

    隆庆帝正在宫里跟一个宠妃说话,听见太监来报,司礼监的两位大太监来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急忙来到御书房坐定。

    “万岁爷,这可是大喜的事啊,况且这小家伙还真行,刚出关就立下了大功。”司礼太监给皇上叩头后笑道。

    “嗯,他立下什么功劳了?不可能吧,他不是刚刚才走出关门吗?”隆庆帝还有些不信。

    “他已经走出很远了,而且还出手废了鞑靼的两员大将,抓住了两千多塞外的流寇,说是准备高价拍卖呢。”秉笔太监忍不住掩嘴而笑。

    他们两人倒是被况且的做法弄得异常兴奋,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这才显示我大明之威嘛。

    “刚去就抓住了两千多流寇?怎么可能,他手上不是只有一万人吗?”隆庆帝也是一怔,他也认为明军跟塞外的军人战斗,至少是三比一,甚至是五比一的优势才能占到便宜。这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历次战争得出的经验,上次京城之外的战斗,明军占据十比一的优势,鞑靼骑兵却依然在城外耀武扬威,这几乎是国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