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酒会
“酒会?什么酒会?” 许辉接通电话,陈桑桑通知他明晚有一场酒会需要他参加。 “就是电影人还有一些文人之间聚会,互相交流的一场盛会,据说会有不少香江本地的才子参加!” “得了吧,香江哪来的才子,黄沾仙逝,金庸封笔,蔡阑一心沉迷于美食,倪框标准的沽名钓誉…” 许辉各种不屑,潜意识里,他就认定所谓的‘香江四大才子’都是商业吹捧… “…老板,你最好能参加一下,毕竟现场有很多电影人,跟他们交流也能拓宽下香江市场…” “是黄文跟你说的吧!” 听这语气就知道肯定是黄文的要求。 “…老板,我们毕竟还在人家的地盘上…” “知道了,你通知主办方,明晚我一定准时到场。” 许辉笑着挂断了电话。 “怎么了?” 邓朝还有吴景有点疑惑的看了眼许辉,后者耸了耸肩:“明天要参加个酒会…” “要陪你一起吗?” 吴景有点担心,他在香江呆了几年,大概了解香江电影人大抵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抱团,而且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你又不是妹子,你陪我参加酒会?像话吗?放心吧,都是成年人,不可能当面打脸的!” “…我是想看着你,就你那性格,我真怕你把人家酒会给搅合了!” “…我是那种人吗?” 许辉有点无语,他一直觉得胸有城府是他为数不多的优点… 呵呵,有哪个胸有城府的人会当众扇人耳光? …… 一个地方的文学跟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 香江这个地方很特殊,它是殖民地。 一开始,它的文学色彩带着天然的政治冷漠性,这个时期出现了以金庸、梁羽生为首的武侠文化。 然后,上世纪80年代谈判开始后,相应的,香江现有殖民地身份的消失,忽然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意识﹐于是有了大量的重构香江历史的“怀旧”之作。 1984年,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江进入了为期12年的回归过渡期。这一过渡不仅是政治﹑社会形态的过渡﹐更促发了港人对于自我文化身份的探究。不少本土作家则直接以此为节点构建了多元而丰厚的“旧香江”版图,企图由历史的脉络寻找“家城”的文化、政治归属。 而城市、历史、后殖民论述等多重元素的相互交迭与碰撞也为此类文学作品造就了微妙且独特的文本气质。 不过,只从回归之后,香江的节奏重新加快。 现代化大城市的节奏注定了与传统经典像悖,这时期出现了‘快餐文学’,一堆的杂志、报刊渐渐取代了真正的文学。 真正的大作家大都生活在小城镇! 王小波、余华、莫言、贾平凹… 就算汪朔,人家生活的时代也是八十年代的京城… 所以,陈桑桑说了什么文人齐聚的酒会,许辉差点笑了出来,香江哪来的纯粹文人? 香江的文人跟电影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联系都很紧密。 电影的传播比较起文学的传播速度总会快那么一步,毕竟那是视觉的直观享受。 所以,电影人的聚会中间出现文人可以理解! …… “不用折腾了,就那件白色的礼服就可以!” 许辉坐在迪奥旗舰店的贵宾间,有点无奈的看着佟丽丫一遍又一遍的试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