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失语者(下)
重来1976正文卷第一百六十六章失语者顾所长刚一瞪眼,又看了看秦咏梅,气哼哼地嘟哝:“封建迷信。” 谭村长叹口气:“是啊。可从小到大她都是个哑巴,怎么一夜之间不光会说话了,还会说普通话,更会说洋鬼子的话。不是中邪还能是啥?” 秦咏梅点点头:“先不急着下结论。你说她以前是个哑巴,是从小就哑巴的?还是半路的?她的听力看起来没问题啊。” 人们都说十聋九哑。 绝大多数哑巴都不是因为声带的问题。 而是因为耳朵听不见就没法学习语言。 再笨的人,只要耳朵能听见,哪怕鹦鹉学舌也能渐渐学会说话。 “是啊,她耳朵能听见,但说不出话来,从小到大一直这样。” “那她没检查检查声带有没有什么问题?” “咱穷乡僻壤哪有那条件啊。” 众人都一时面面相觑。 秦咏梅皱着眉头想着,嘟哝着:“她四十二岁,你四十岁,是吧?” “是啊。” “那你是1945年出生……你最早记事儿是什么时候?我是说跟刘彩霞有关的事儿。” 谭村长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俺记事儿有点晚,只记得大概七岁的时候吧,我把毛毛狗让到刘彩霞脖颈里,她吓得哭起来。” 秦咏梅点点头:“你只能记得七岁以后的事儿,她比你大两岁。也就等于说她九岁以前的事儿你并不知道。” “对,对。估计她变成哑巴就是九岁以前受了伤啥的。” “没听老人说过什么吗?” 谭村长摇摇头:“咱村里大多是50年前后逃难过来的。俺们家和刘彩霞他们家就算是比较早的坐地户了。” “那有没有年长点的,比如大你个十岁八岁的?” “有倒是有很多啊,可他们到村子都比较晚……等等,我想起来了,万大爷应该比我们家和刘彩霞他们家到村子都早。” “好,那咱们今天就到你们村子拜访一下,不知道你们村子有多远?” 顾所长叹口气:“远倒是不远,可光凭两条腿走的话,天黑也走不到啊。” 谭村长说:“下午咱村有车子从毛茔子回来,正好可以搭车回去。” 顾所长皱起眉头:“你让秦队长他们城里人坐拖拉机啊?亏你想得出。” “没事,没事儿。”秦咏梅笑了,“俺小时候还整天巴望能坐上拖拉机呢。” 中午的时候,秦咏梅还以为能吃上点农家饭、农家菜什么的。 可这个小乡镇眼下已经有些不伦不类了。 既没有城里的饭菜那么考究,也没有乡下饭菜那么朴实。 草草吃完了饭,村长还要在镇上办点事儿,秦咏梅和袁宪洲则回到派出所继续研究案情。 镇派出所的档案非常少。 也就镇里的非农业人口有一点点记录。 农村人口基本除了年龄、所在村子等简单内容,连出生地都记录不详。 翻阅了一会儿档案,冥思苦想一会儿后。 秦咏梅和袁宪洲又来到街上。 这个镇很小,一条主街道半个小时就走到头儿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中学、小学、卫生所、供销社等,这里样样都不缺。 而且还有一栋日伪时期留下的老电影院。 从街上回来时,谭村长的拖拉机正好到了。 是眼下农村的标配座驾——手扶拖拉机。 为了乘坐舒适一点,谭村长还让人在车里铺了些高粱秸子。 秦咏梅从小在农村长大,再加上当公安以来,经常东北西跑,几乎各种交通工具都尝试了。 这种手扶拖拉机当然也不在话下。 袁宪洲和小曹一样都属于乡镇的城市人口。 对农村的交通工具并不太熟悉。 这一路颠簸的简直是肝肠寸断。 手扶拖拉机其实比小汽车还难开。 因为它的车头极其灵活。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车头很鬼。 它的这种构造很适合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跑。 因为再怎么颠簸,它都能找到平衡。 不过坐车的人就受苦了。 就像海浪中的一页扁舟一样,不时地颠起又落下。 像秦咏梅和谭村长他们这样的“冲浪高手”,能够自然而然地找到颠簸的节奏,所以丝毫不觉得累。 而袁宪洲和小曹这样的就不行了,他们本能地跟颠簸抗拒。 结果越抗拒越遭罪。 到村子里时,他们几乎是被谭村长和秦咏梅搀扶下来的,连路都不会走了。 村子里的住户居住的比较分散。 谭村长把秦咏梅他们安置在家里后,就得到后山去接万大爷。 谭村长的老婆笨手笨脚地招待秦咏梅他们。 秦咏梅劝说:“行了,他弟妹,俺也是农村出身的,不用这么客气。你坐下来咱们聊聊。” 谭村长的老婆这才坐下了。 秦咏梅问:“刘彩霞家就住这跟前是吧?” “是啊,没多远,往东头走四五百米就能看到了。” “那你了解她家的情况吗?” “多少了解一点。她好像从小到大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子。他们老刘家后来招的也是上门女婿。” “那她家里的情况……” “说起来她也是个苦命的人啊。她丈夫还有她父母早些年就已经去世了。她一个人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拉扯大。她大儿子前年入赘到邻村,眼下还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家。” “那她经济压力可够大的。” “还好吧,儿女们都大了,已经是完全劳动力了。不过,她的女儿有点麻烦。” “怎么了?” “她的女儿是老二,从小学习好。她就一门心思想让女儿考上大学。结果去年高考没考上。她就非说自己女儿是被别人顶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