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三元五算
惊雷响处,雨落纷纷。 汉开边也好似被雷击了一般呆住。 珠帘卷起,现出落雁之颜;春风拂过,尽是羞花之貌。但见那女子端的美貌,可可一个瓜子脸,两道眉如春山锁雾,一双眼似秋水泛波,樱桃小口,似笑非笑,却比那西域的葡萄美酒还要醉人。且不论身姿之曼妙,举止之温文,单说这一张脸,便已是倾国倾城。 汉开边与陈剑双双怔了一怔,陈剑反应稍快,抢着开口道:“在下陈剑,这厢有礼。” 汉开边被陈剑这么一提醒,瞬时缓过神来,道:“在下汉开边,特来此向夫人求助。” “叫夫人,倒好似把我叫老了。”乐雨铃微微一笑。汉开边这才留意到对方一身黑裙,显得深沉神秘,甚是特别。 “你们的来意我已明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忙我一定帮。万重——” “为夫这就去把你的药箱取来。”唐万重微笑着说道,“二舅子,我们就坐你的马车去吧。” 乐皓欣然点头。汉开边连忙起身,出去屋外备车。瑞儿跟在旁边,噘着嘴道:“看吧,果然有问题。” “什么问题?”汉开边不解。 “红颜祸水!”瑞儿压低声音,保证只有汉开边一个人听到。 “不要胡言。”汉开边捏了捏瑞儿的粉红脸蛋,威胁道:“再乱讲话,我把你丢在荆城不管了。” 瑞儿故作悲伤,叹了口气,道:“可惜,已作他人妇。” 汉开边不得不装出生气的样子,回头对殷玉道:“阿玉,这小丫头等一下丢到荆城外去吧。”殷玉冷冷道:“是。” “他说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是傻的吗?”瑞儿瞪了殷玉一眼,气鼓鼓地说着。殷玉依旧面无表情,道:“军令如山,不得有违。” 瑞儿真是要被殷玉气死,“哼”了一声,跺一跺脚,扭身竟独自沿着来时路径走了。汉开边正要阻拦,那边乐皓、陈剑与唐氏夫妇已出来了,汉开边左右为难,对殷玉使个眼色,殷玉意会,追赶瑞儿去了。 汉开边道:“诸位,容汉某为你们驾车,请吧。” 唐万重笑道:“那两个小孩儿去哪?”汉开边含糊其辞道:“不去管他们,请各位先上车吧。”此时只听鸟类扑翅声响,唐万重回头一看,一只黑灰色的鸽子落在草庐门前的木栏杆上,咕咕地叫着,看上去比平常见到的鸽子要稍大一些。唐万重微笑道:“灰儿回来了,一定是好友回信了。”乐雨铃道:“夫君去看信吧,说不定他有要紧事找你。我去去就回,有二哥陪我就够了。” 唐万重转身对汉开边道:“那,恕万重不能陪各位同去了。改日一定请汉将军与陈监军喝上几杯珍藏多年的竹叶青。” 汉开边拱手道:“哪里的话,改日理当开边请客才是。” “好。”唐万重灿然一笑,笑容如阳光一般温暖。汉开边不禁心里暗道:“好一个唐二公子,当真是人中俊杰。他夫妻二人才貌俱佳,好生般配,可谓‘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众人上了车,离开了草庐。汉开边并没有真的驾车,否则车夫就没事做了。 没事做,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他们需要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百里中正现在就很快乐。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他的政策能够顺利实施更能让他感到快意的了。 “咸无为令”已经颁布,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的减税、简政措施,赢得了百姓的一片叫好。那些嗅觉敏锐的商人,早已捕捉到此中机会,开始成群结队地投入到商贸活动中去,他们把东南的茶叶、瓷器、舶来品运到司隶,赚取高额的利润,而这些恰恰是一直以来被朝廷施加重税的商品。一时间,司隶地区的每一条官道上都车水马龙,每一个港口都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货船,繁荣之景可谓空前。 武、祝两家的实力已被大幅削弱,武奉、祝援退出了权力中心,并且让家族之人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皇帝的支持。皇帝非常满意,因为这个局面就是他想要的,毕竟谁也不会真的想鱼死网破,皇帝如是,武奉与祝援亦如是。政治不外乎就是不断地妥协,等到什么时候不能妥协了,那就是战争了。 百里中正现在可没工夫去思考战争,他要对国家的经济有一个准确的估计。皇帝批准了咸无为令,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借由民富来让国家更富,这才是公孙波的愿景,也是百里中正必须达成的任务。 好在百里中正有一群精于数算的智囊——东国数算门下“三元五算”都齐聚在丞相府内。百里中正安排了一个足够大的房间,供他们八人工作。数算门人都有个癖好,工作研究之时喜欢席地而坐,用矮脚几,不用桌椅,相当复古。为此,百里中正特意在房间里铺上木地板,备好檀木矮案,又有竹制的屏风几件,铜制的瑞兽、鹤型香炉若干,算是布置得相当雅致。 百里中正坐在首位,准备听取三元五算的工作报告。黄面长须的“天元”孙明作为总计官,早就将众人的研究结果整理成册,好向丞相汇报他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测,不想刚要开口,却听门外有人吟起诗来。 “观镜花,知千古经略;望水月,晓百代兴亡。” 百里中正听到这熟悉诗句,连忙站起身来,只见门外站着一人,身着绫罗团花紫袍,手持象牙白玉扇子,面容俊秀,肤色却苍白无比,不是经略王公孙深是谁? “参见四王爷。未知王爷驾临,有失远迎,是中正之过也。”百里中正行礼道。 三元五算也纷纷起身,向公孙深施礼。公孙深摆摆手道:“丞相与诸位先生不必多礼,本王只是听闻三元五算都到这来,想一睹诸位先生风采,便以朋友身份来访,大可不必拘束这些繁文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