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红楼探秘在线阅读 - 第六章、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6)

第六章、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6)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庚辰年正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庚辰本诞生的年份,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或许,经脂砚斋校订过的这个本子,成为了最后定稿并对外发布、传播的版本,以后的各种抄本大都来源于此。可惜的是,收藏书稿的书箱仍在,但书稿已踪迹全无。可以说,庚辰本的诞生宣告了“真事”的诞生,也宣告它的死亡。这个本子注定要经风雨见世面,注定要到红尘中去经历劫难,注定要遭遇多次生死轮回的考验。它最终的命运如何,或许“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或许里面的“真事”“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但不管是哪一种结果,作者始终相信,只要“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总会等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一天。

    书箱上的题字:“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是对兰花的赞誉,也是对作者和《红楼梦》的赞誉。这对并蒂花,因其非凡的品质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被誉为“花国第一芳”,可谓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而庚辰本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通过对这对书箱的深入解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使得我们对这个版本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书箱上的所有题字和绘画,实际上是拙笔留给后人的礼物,他希望有朝一日看到书箱上文字的人,能根据上面所提供的线索,揭开《红楼梦》和作者的身世之谜,让这部作品从“残缺”走向“圆满”,从“不知所终”走向“寿终正寝”。

    可以这样说,39号院和这对书箱是树立在民间的两个里程碑,上面留下了一部伟大作品从创作到问世的历史足迹,为《红楼梦》的追根溯源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也真实的记录了作者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这是两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能保留至今,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否则《红楼梦》的研究也只能戛然而止,不了了之。可以说,它在我们失望的时候,又给了我们新的希望,给了我们将研究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胤祯于1746年题写39号墙壁诗文时尚未隐退,当时《红楼梦》的创作才刚刚开始,但在1760年题写书箱上文字时,他已经是隐退五年了,此时《红楼梦》的八十回早已全部完成,他对书的批注也大致告一段落。也许就在这一年,《红楼梦》八十回抄本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面貌正式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千家万户,走向了自己的未来。

    2、《春柳堂诗稿》序跋露出端倪

    谁也不会想到,作为研究曹雪芹资料的《春柳堂诗稿》(以下简称《诗稿》),居然就是《红楼梦》作者本人的真实记录,里面不仅透露了《红楼梦》产生的历史背景,还反映了作者归隐之后的平民生活,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反映了他对这个王朝nongnong的依恋之情。不用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历史价值怎样估量都不为过。

    《诗稿》是在什么情况下问世的呢?从序跋的内容看,这本书的出版是在张宜泉的嫡孙张介卿的推动下完成的。光绪已丑年(1889年),张介卿有意将这本诗集刊印出版,为此找到了当时的副护军参领衔内务府会计司的德贵,在他的主持下这本书得以刊印。此时距张宜泉去世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距《红楼梦》的诞生也过去了一百三十多年。那么,张宜泉的后人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起来要出版他的诗集呢?其中的原因尚不清楚,也许是觉得此时时机比较成熟,毕竟已经过去那么久,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大都已不在人世,此时出版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这也符合张宜泉一贯低调处世,不事张扬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