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红楼探秘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4)

第十四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4)

    5、《金陵十二钗》:作者放飞的希望

    《红楼梦》里有“空”,也有“色”,它们一暗一明,一真一假,相辅相成。惜春的灯谜把二者的关系说得很明白,很透彻,她说: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前身色相”指“色”,也就是贾瑞眼中的红楼梦,“总无成”是对“色相”的彻底否定。“不听菱歌听佛经”,“菱歌”指青年男女的爱情,属于“戏”的范畴,也属于“色”的范畴,而“佛经”代表“空”。这句话说的是“色”只是表象而已,“空”才是书的本质,故而选择“佛经”方为上策。“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此身”指“空”,它虽处于黑暗之中,但并不能掩盖其光明的本性。这个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作者用它来比喻书,体现的正是它能给人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带来真相的属性。

    如果说《情僧录》表现了这部作品“空”的一面,那么《金陵十二钗》就表现了其“色”的一面。前者的主角是僧,后者的主角是女子,僧象征“佛经”,象征光明,女子代表“菱歌”,代表“色相”。尽管“菱歌”不是书的本意,但却是书的希望。作者把这个意思融进了女儿的柳絮词中,融进了女儿放风筝的形体语言中。

    诗社是作者表达心声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分秋社和春社,这个安排暗示了此书采用的是春秋笔法。春社的第一次活动在暮春之际,它来自史湘云的偶兴,由林黛玉出面召集,地点在潇湘馆,内容是以柳絮为题填词,参与的人除了宝玉外,皆为女儿。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竹子是这里最大的特点。要说“竹”的象征意义,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青史”,因为它是历史的记录者。春社的第一次活动选择在这里,自然使得这次活动带有了“史”的背景,带有了“书”的背景。

    柳絮是无根的轻浮之物,最易随风飞舞,随波逐流,因而它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许被风吹散,或许落入泥泞之中,或被雨水冲走,或许……总之存在太多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柳絮代表“史”,代表“书”,其前途难料,命运堪忧,是诗词反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所有的柳絮词,都融进了这样的忧虑,当然也不光是忧虑,还有期待。

    开场是史湘云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一个“岂是绣绒残吐”便道出了此书并不是拾人牙慧的陈腐旧套,也不是不堪入目的残花败柳。“空使鹃啼燕妒”说的是柳絮纯洁如雪,美丽如花,代表春光,象征美好,就连春鸟都羡慕不已。这一句实际上是对“岂是绣绒残吐”的进一步阐述。“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这就表达了作者希望留住眼前的春光,留住信手拈来的美丽,留住诗人的美好心愿。

    接着是探春的《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这首诗最能体现这部作品未来的不确定性。柳絮在春天到来时,总是轻柔地在空中上下飞舞,人们不知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红楼梦》和它一样,不知道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尽管作者费尽心机,或隐或曲,或明或暗,或反或正,或逆或顺,或衬或借,用尽各种手段或“挂”或“垂”,希望凭借这些“丝”和“缕”的“牵挂”系住作者的“本意”。但是这一切或许都徒劳无益,最终恐怕难逃“东西南北各分离”的命运。所谓“东西南北各分离”,指的是对书的理解出现莫衷一是,南辕北辙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