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 探路石
.shumilou.shumilou.co - 天边又传来那种轰隆声响,燕钰凝了一下眉,沉默了片后后,才说出一个字:“走。” 燕钰登上马车,随行身边的吴督事本来要离开,去招呼他职责以内的队列事宜,却忽然又听燕钰喊他:“吴督事,请把六车上载的烧刀酒拿一坛来给我。” 吴督事回转身看着燕钰,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他不禁有些犹豫起来:“那酒烈极,饮之容易伤身,这一趟运送三车这种酒至梁国,其实是要供应给苦力工人和军防兵卒吃的,少主真的要饮?” “那就拿半坛吧!”燕钰闭上眼,紧压了一下眼皮,眼里干涩的感觉稍缓和了些,他睁开眼后又道:“我想一醉。” “是,少主稍等。” 吴督事没有再犹豫什么,他都已是四十来岁的人了,却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心绪忽然间也变得有些起伏,燕钰的车离六号商车没几步远,吴督事去往那边,竟是提着衣摆小跑起来。 燕钰倚靠着车门,视线投向远方,目光在那一支骑兵走远后留下的巨团烟尘上停了停,然后视线上移,又看了看云层渐厚的天空,默默在心里想道:回去之后,必须召集所有族人认真谈一谈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听我这个庶子说的话? …… 当广野上燕钰与骑兵将首交谈时,他们隐约听到的轰隆声,正如那位将军所言,是京都东海岸上,商舰大典的第一声。所谓第一声,代表着所有船员已全部登船归位的警示声。 这声音的来源。前几年都是由祭天台百位鼓手齐舞鼓锤所生,分为“振航”“齐威”“顺风”三场进行击奏。京都居民每年都能有机会参与此盛典,对此鼓声的评价,在民间来回传递几年后,渐渐形成一个惯例,大家都统称其为“振威鼓”。 说得通俗点,就是大船将要驶入浩瀚大海之中。航行路上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磨难。所以在出发之初,要弄出点声威阵仗,催胆壮行。鼓舞士气。据说百名鼓手实际只有九十九人,因为其中有一位参与者不能称之为鼓手,而正是当今天子,陛下也亲自卷了袖管挥鼓锤呢! 但今年的“振威鼓”让所有看客都感觉到了些许不一样。那不是鼓声,而是比较接近于过年时燃放春雷的声音。并且祭天台上每响一声,都会“腾”一下翻飞出滚滚浓烟。 这看起来似乎就是春雷炸响的效应。春雷应春启,似乎还很合事情本身的美好寓意,但看台上的百姓都不是瞎子。过年放的那种春雷,都是搁在地上,点着引线。虽然这种超大份额的爆竹的确可以发出类似今天在海边听到的这种巨响,但是在爆炸后。还会留下一地纸屑。 而围观众人即便只听响声,也可估算出,祭天台上至少炸了百余枚春雷,虽然说祭天台占得位置极高,在它以下的其它看台上的人,无法看见上头台面上的情况,但海边是不停的有风啊,如果祭天台上有满地的纸屑,不会一片也吹不下来。 而且更离奇的是,每次春雷一响,祭天台上就会斜斜向天空投射出一种发亮的东西,近乎就是春雷爆炸的那一瞬间,发出的光亮。 但……这岂非把春雷扔上天空才炸? 这真是……太古怪了! 令围观众人觉得古怪不解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看不见祭天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听见声音,以及类似春雷的东西爆炸后残留在天际一闪即过、难以捉摸的痕迹,无法推测那发出令海岩都为之震动了的声音,发声原物究竟是什么。 警示第一声的周期很长,因为船员登船,不止是指人上船,还有几队马匹。当看着几组骏马从海岸不远处奔驰过来,并且十分自觉的分成几股上船,站在观景台上的莫叶不禁呆了呆。 然而此时她找不到叶诺诺,看台上人潮浮动,早把一起来的几个人挤得不知道脚该往何处站了。她找不着人问,也就不明白让马上船的意义何在。她只看见,随着这一幕的出现,看台上所有人的精神都激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紧接着那轰耳欲聋的声音就在头顶炸响。 莫叶只觉得脚下踩着的硬石地基都被震动了,初时恍惚有种感觉,它们摇晃着将要坠下海去,但又见站台上的所有看客似乎都丝毫不担心,并且还有人在微微晃动的看台上跳跃着,近乎想扑到巨舰上,以求与整装待发的巨型商舰、以及一众船员们一起出海,参晤一下汪洋大海深处的景貌。 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平民百姓观看海景的站台,临海的那一边都筑架起了高立密织的围栏,即便是凭成年人的身高想越过去,至少也要先往上攀爬一步,但以此时围栏内的拥挤情况,别说想躬着背做出攀爬动作了,就是想稳稳站在原地一小会儿,身躯都要被激动的人群挤得左右摇摆。 莫叶好奇地伸指头敲了敲,即便敲击的声音已经被四周人海里传出的各色呼喊声覆盖,但那轻微的回震感递入手指皮肤,还是不难感受出,那异常冰冷坚硬的围栏,实为铁铸。 那些铁栅栏可能是空心的,但也绝非人力就可以推倒。它们每一根都深深嵌入常年被海水侵蚀依然能保持原貌的坚硬岩石里,任头顶那类似春雷爆炸发出的阵阵巨响轰得地面也起了轻微震动,铁栅栏震动的节奏,仍只是接近脚下的岩石震动那么轻微,再无异样。 莫叶记得叶诺诺曾说过,这些普通站台是借用了原来海港码头的地基,只待这次航运结束后,就要还原成港口原貌。想到这儿,她不禁有些疑惑起来。 如果要还原海港本来的面貌和功能,岂不是要拆除拦在海面与陆地之间的这面铁栅栏?但是这些深深嵌入岩石里的铁柱子。要一根根全部拔起来,怕是不会像在地里拔根萝卜那么简单。逆向推想,这些铁柱子在钉入岩石之初,恐怕用的也都不止三五天的工时。 但是观景台上的人实在太多了,在这样稠密的排列下,如果所有人都不再安分点站着不动,那位置就显得更拥挤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莫叶没法静下来观察那些铁栅栏。并且渐渐被人流推挤到了栅栏的一角。 被叶诺诺盛情相邀,来到这儿,莫叶全部的观景感受却只是一个字:挤。 这与她第一次来海边时的感受太不一样了。 不过她转念一想。前后两次来海边,自己获得的感受不但不同,而且还是截然相反,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一次来海边。她处在被动状态,在丝毫没有预知的情况下。被伍书带到一处空旷清冷的海岸岩石上。 那天的海风不比今天小,使得站在岩石顶上的她愈发觉得孤零无助。然而在那一次,伍书带她去海边,主要的原因竟就是看出了她的自怜影小。 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感觉到周身有许多困扰,忧郁之气挤满心房,那时。或许只要拨开自己的那个小世界,把眼光投远于自己身处的前后左右。才会恍然真正认出自己作茧自缚的全部行为,惊讶、惭愧于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狭窄。 而自己所谓的困扰与挫折,在拨开自己的小世界,放射到外面那个大世界中时,显得多么渺小。渐渐的,郁气自然也淡散了。 或许因为莫叶只是一个女孩子,在受了挫折委屈时,应该得到温言软语的安慰声音。但伍书不善言语,他只会借用视觉感受来启发当时积郁深沉几欲死的莫叶。所以他带她去了那处海边峭壁,让她站在海的胸襟前,直视自己的狭隘。 ——不过,那天伍书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便是想告诉莫叶:承受不了海风地拍打,顺风而走的话,可以直接随风而‘去’,不需要花一丝力气便解脱了;但只有能够迎风站立的人,才可以无畏于大海之威,平视由海面托升而起的朝阳。 …… 伍书在童年时,全家被陆匪杀光,他身为伍家唯一的幸存者,也曾沉浸在伤心痛苦里很长一段日子。 在养伤的一年多时间里,还是一个孩子的伍书平日里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待伤好之后,立即去找那群陆匪报仇,但救了他性命的药师廖世用冰冷而直白的话告诉了他、并也详细解释了,这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他不会武功,并且还因为他的半边脸是补上去的,所以此后一生也不可能练什么以力取胜的武功。 所以等伤好之后,手无缚鸡之力的伍书开始厌世,偶尔还会有寻死的行为。 那时廖世见他的伤已经好了七、八成,不喜欢总待在一处的他便独行游山去了,留下初学医的叶正名继续照料伍书。叶正名怕伍书真想死,便骗他说,廖世救他命欠的酬劳是一万两白银。伍书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的礼法家教,让相信了叶正名的他决定先想办法挣钱还了廖世,再论其它,不想活了的心思渐渐也就压下了。 那一段常常沉浸在郁闷心结里的日子,真正结束时,还得是伍书成为四组成员才开始。 这件事实际上是叶正名帮忙牵线,才让脸残的伍书可以入组。因为叶正名觉得自己的那个谎话坚持不了多久,怕是撑不下去了,而不论是为了证明廖世的绝顶医术,还是要在医好一个人的身体后,继续修补好一个人残缺了的灵魂,不枉一条生命存活的价值,他都必须做有点实质的事。 事情转化的结果证明,叶正名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四组的生活,让伍书接触到许多人生际遇都颇多挫折困苦的同龄人,后来,他还与四组另外四名成员一起,结拜成了异姓兄弟,有了可以交心的朋友,略微补偿了亲人缺失的心伤。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伍书才知道自己童年的遭遇虽然凄惨,但还不至于令人必须用自杀这种方式去解决所有问题。 但真正让伍书解除童年灭门心结的,是他遇到了四组的组长。 那个笑起来嗓门很大,但在需要出任务时,便伏息如墙缝壁虎般的男人,看出他极想学武,却因为脸上伤残无法振发气力,便特别培养了他归属轻巧一类的功夫。自此,伍书喊他师父的次数,明显比喊组长要频繁许多。 师父除了教授伍书武功,还带他去海边,让他感受海潮前冲后推、勇力有继的规律;让他体会朝阳东升,由弱变强、穿云破障的那种由无触光彰显出的力量;还有那些海鸟贴着海浪冲刺,在水与空气之间穿梭,觅食求生的生命演绎……相比起来,人是那么的渺小,人所面对的困难,自然也渺小起来。 有时候,不是命运在捉弄你,或者应该说,是命运喜欢捉弄没有准备的人。那么什么时候是需要做准备的时候?没有答案,因为人需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储备力量,这样,即便第一波付出落空了,还有后继力进行第二波尝试。 人也有会遇到切断性挫折的时候,但人可以选择的路,总比那些海鸟选择的海角一隅要广阔得多。 当伍书成为一个孤人时,幸亏遇到了四组组长。他的这位上级兼师父用带他来海边静悟的方式,开启他的心门,淡化他心里的郁气。后来伍书慢慢也知道了,四组里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孤人,四组组长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开导鼓励他们的。 但渐渐的,伍书又很少再去海边了,因为组里其他孤人都没有他这么迟迟不能放下,他为何做不到呢? 大约六年前,四组组长,也就是他的师父,被外派去北雁国执行一个谍探任务,却不料这一去即是永别。 师父北去两年,即传回死讯。 虽然那次任务失败,但没有因此而外泄出丝毫关于此任务的信息。师父是回不来了,伍书只是从北边传回来的谍报中知道,师父死得很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