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郭泰留棋1
王甫听了一惊,才晓得石呼和张纯所说不假,遂问段颎能如何应对?段颎眉头稍皱。虽然这几年一直在凉州,段颎还是知晓,灵帝已来,幽、并、凉三州边塞诸郡每年都被鲜卑入寇,杀略不可胜数。段颎不清楚朝廷是否准备用兵,只好沉吟到:“檀石槐所谋极大,我朝曾经想封他为王,甚至和他联姻都被拒绝,非战不能平安。” 王甫试探着问:“乌桓有控弦之士二十万,能否一用?毕竟鲜卑扑来,他们首当其冲。” 段颎明白了,王甫是替乌桓的某一部在问,考虑片刻道:“乌桓集中于幽、并,背靠我大汉,也是我大汉的一道屏障,因分为几部,力量分散,守成有余,进攻不足。朝廷若是想与鲜卑全力抗衡,当以凉州策应,使用围魏救赵之策,与鲜卑各攻一方,敌去我进,敌进我退,消耗鲜卑实力,然后寻机决战。” 段颎留了半截话没说,乌桓、匈奴要是和鲜卑同归于尽就更好。王甫大喜,段颎的话正合他的心意,王甫想对付鲜卑,倒不是为了大汉,而是张纯给他送的一千两黄金的重礼。一旁张让听了,更是松了一口气,亏得要张纯单独打点王甫,现在要是朝廷最后能按王甫和段颎的说法办,好歹能和难楼交待了, 等段颎一走,王甫就兴冲冲地去找曹节商量,曹节在心里叹了口气。这些日子曹节也征询过许多人,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大致接近的观点,就是檀石槐不可匹敌,想要和鲜卑决战,最好等檀石槐死掉。王甫一说,曹节就清楚段颎没有出征的意愿,便在朝中商议,决定由段颎的部将夏育出任北地太守,应对鲜卑。 满朝皆暗笑,一个夏育就能对付檀石槐,不过外族远在千里之外,散朝后就都不放在心上。不想第二天就出现日食,虽然朝野见多了这种自然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但为防止文人攻击朝廷,曹节和汉灵帝还是决定,太尉郭禧罢,太中大夫闻人袭为太尉。郭禧也算倒霉,去年十一月才接替太刘宠,半年都没做到;闻人袭去年五月被免去太尉,不到一年官复原职。 得知郭禧丢了太尉一职,郭图顿时面色如土,望着对面坐着的袁绍,不晓得该说什么好。袁绍倒是波澜不惊,反过来劝郭图道:“令叔少习法律,兼好儒学,不喜兵事,换个职务也许更好,只可惜不再三公之列。公则,回去后什么也不要说,郭大人心里够难受的了。” 郭图大为感动,袁绍果然是折节下士的人物,有着如海的气量,犹豫道:“本初,你以后如何打算?”郭图曾经和袁绍策划,等三年守孝期满,找郭禧谋个军职,现在看只能另做打算。 袁绍沉色道:“我已决定,等替母守孝三年期满后,再向朝廷申请补服父丧,替父守孝三年。”消息传出,一片赞赏之声,大汉朝最重孝道,家族内都说袁成一房过继了个孝顺儿子。袁绍生父袁逢气得不轻,嫡子袁术整天飞鹰走狗,袁绍有又看重虚名。 袁隗看穿袁逢父子想法,劝说道:“本初品性高洁,将来必有出头之日。倒是公路,哥哥要早日谋划,既然你已决定以后将袁山令交给公路,就不能让他这样荒唐下去。”袁逢点头称是,没过一个月,就帮袁术活动好,请桥玄举荐袁术为孝廉;同时,桥玄的族侄桥蕤被司空刘嚣征辟。 袁绍得知消息,在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谁也不见,就是无也象、郭图等人有事求见,何颙入京,袁绍都没有出来。三天后,袁绍出来,立即召集郭图等人商议,郭图还未开口,无也象一脸不甘心地说:“公子,天雨剑客孟祐于比剑前六天,在邺城遇刺,根据仵作和孤竹剑客黄翻的检验,应该是蚩尤刃所伤。” 江湖上有三个神出鬼没的杀手,蝙蝠、蚩尤、无刑,没有人见过他们,江湖中人只是根据一个接着一个死者的伤势,给他们起的名字。蝙蝠杀的人,只有一个很小的伤口,就像蝙蝠咬了一口;蚩尤杀人会留下几个很明显的伤痕,象刀刃,象锯齿,象刺尖,有饱学之士认出,那是战国时徐夫人打造的一把匕首,蚩尤刃;至于无刑,是死者外面看不出怎么死的,每次都是内脏震碎。 袁绍大是意外,郭图补充道:“蚩尤上一次杀人是五年前,在东郡,十天内狙杀了金枪大豪丁禹、追魂鞭吕一明、泰山七煞、摔碑手穆高,使正在筹备的东岳大会迅速瓦解。这次杀孟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雨会摆出那么大阵势,比武又未能获胜,现在也是焦头烂额。” 袁绍脑筋一转,问道:“刘子敬现在如何?” 郭图笑道:“刘子敬和鱼行赤打平后,人气大涨。不过这个人眼光有限,现在整天忙着生意,就是安平王给的那张订单。”郭图是从安平王刘续的儿子刘岩那里打听到的消息。众人都笑了起来,在刘子敬眼里的大生意,对袁府的这些人算得了什么,就说郭图本人,虽然跟在袁绍后面奔波,可是在颍川阳翟,郭图也是个有上千亩良田的大地主,与阳翟公主的封地连在一起。 何颙摇头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蚩尤每次出手,都是给大社团一击,说明他背后的势力或者花钱请他的人与这些大社团有冲突,五年了,江湖中人都没能查出来,是何等的可怕。我们换个思路,刘子敬会不会就是露出来的那个角;就算不是,我和封衡道长讨论过,关键问题在于,刘子敬这样的高手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文丑赞同的点点头,王长曾经说过,刘子敬若是有无也象一半的战斗经验,在洛阳的那一战,无也象撑不过十招。王长的结论虽然怕人,但是文丑自己掂量过,没有五十招,自己不可能击败无也象,常山一战更证明了王长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