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机锋
无茗的容貌虽非那什么真正的倾国倾城,但她自身天生所带的那一种高贵气质,这世上却没有几个女子能比得上的。 那种气质突然加上这种令男人怦然心动的小女儿状,怎么会不令叶天风一时心波荡漾的? “看什么看……” 无茗看见叶天风一双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自己,终忍不住说道,不过语音到最后却直细如蚊鸣般地没了。 “看你美——” 一向嘴巴伶俐的叶天风,一时却好像傻了怔了似的。 无茗本想笑骂他一句“没个正经”什么的,但毫无来由得,她又突然像什么觉得自己心里一动的。 对自己的某种容貌气质,无茗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的。 即使削发为尼,但真正能完全跳出世俗的又能有几人? 她都自信自己至今也没能做到。 “你的火焰草王我都浓缩好了。” 随后,无茗像专为逃避叶天风眼光似的走开去,并且转移话题,希望借此来结束某种尴尬。 “我知道。” 而叶天风只是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回答,却又令此时间里好像禅意绵绵的无茗,敏感到了某种禅道里的机锋。 在无茗自这紫竹阁的储藏柜里拿出一大罐火焰草王的浓缩液时,叶天风突然又说:“我这段可能要出远门了。” 无茗突然觉得自己心里一跳,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听得叶天风的这个话自己的心会突然跳动,“出远门?有多远?” “很远。”叶天风说。 又是机锋吗?你这小子还真逗。无茗一时又忍不住在心里嗔着。 “在地球另一半的很南端,离我们这里很远。”叶天风随后补充着。 他一向都是粗鲁的兵蛮子,说话经常也是直来直去的,要不然就是泡美女的时候巧舌连簧,泡得美女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他。 只是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对上无茗,那些个东西都突然用不上了,用上了他自己也是会觉得某种恶心变味的。 无茗,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会令他变得突然像要严守什么斯文礼数一般的阵线,让他以为自己是跌入什么梦中自己都惊讶自己的温吞如水。 “干嘛要去那么远的?”无茗突然一时都没察觉到自己的什么着急失态的。 叶天风看了她一眼,说:“我陪傲雪去旅游一趟,她这段时间好像陷入了那什么人生的低谷好像。” “人生的低谷,”无茗喃喃道,“也好,能够治好自己心病的,也唯有是自己!” 紧接着,她又像从那喃喃梦境中回到现实一般,“要去多久的?” 旅游,能是有多久?她也知道自己这话是废话,但是她竟是控制不住自己地想要关心什么的。 “应该没多久吧!”叶天风说,“这番我自己突然也不确定,也许可能会有点久。” 你小子又来什么机锋了!无茗随后说:“是一定得去这个地方旅游吗?这天下好散心的所在好像很多啊!” “我知道是很多,甚至对有的人来说,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即可以旅游,即可以散心的,甚至哪里都不去的,”叶天风随下却像是无奈地叹道,“但我们无法做到那一种人的境界,真的,我觉得我们这一次是好像那种什么非去不可的,更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叶天风在滔滔不绝之后,更多的是惊异于自己竟然会说出这些话来,好像,这些话都不是他这一个人,这一种人会说的。 无茗一时也定定地看着叶天风,然后,她将那一大罐火焰草王的浓缩液像是某种郑重地交到叶天风手里,“那好吧!就去吧!不过请保重!还有,这火焰草王的浓缩液,纯度很高很高,你只需用一滴,就能够搭配其它药草的很多很多。” “我知道,我不会浪费的,谢谢你了!” 叶天风走后,无茗望着他的背影很久很久。 有一瞬间,她的眼泪甚至还流了下来。 又不是什么死别的,干嘛这么伤心? 她问自己。 她先前真想对叶天风说“请你一定要保重,因为生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最终却又是不敢。 “住持,已经看不到人影了!” 身边突然有跟随她出来送叶天风的人提醒道。 好吧!无茗心里说着于是人回身往庵里走。 我为什么要伤心的?她对自己说。 禅里的机锋不是度人度己的目的啊! 曾经有人问佛:人生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死后又将是要到哪里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也! 无茗在回转紫竹阁后,又拿起那本讲佛的书,心里想或许这样就可以逃得开关于叶天风的某种魔咒—— 说起佛,我们总会想到宁静、仁慧与慈悲。佛的力量,不在于佛光万丈,不在于祥 云五彩,或许,亦不在那法力无穷。以心观佛,佛心我心。所谓明心见性嘛。佛的力量,于 是成为抽象化的人的力量。而为人,何种力量能被推崇到膜拜的程度? 思考。这个并不太离经叛道的答案呈现在我眼前。笛卡儿那个“我思故我在”的命 题已经为太多的人所熟悉。当然,帕斯卡尔也给予了我们类似的启迪。哲学范畴内的这种关 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评判, 或者是过火的推崇我们都已了解。 然而更进一步的思索让我发现, 单纯的“思考”并不足以完美地回应上述的问题。类似杞人忧天般的思考如何能媲比精论三 世、普渡众生的佛陀? 答案固然是思考,不过前提是知识的积累。唯有学而有思,方有彻悟之机。佛言众 生平等,是以人皆可学。学而思,人皆可为,于是言众生皆有佛象。 思考,何等沉静之事。所以只能是“拈花微笑,不落言诠” 。佛是如斯超然,却又如 斯入世。 菩提下的他正在思考; 布道中的他正在实践。 然而这种实践, 较之于他思考的深度, 不啻为沧海一粟。 佛陀如斯,后世人何尝不是?于是佛经佛理只能在如豆光中叩问思想,这 种思考虽然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却因太过“任重道远 ”而有些使人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