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章 藩属之事(中)

第三百四十章 藩属之事(中)

    宋军于景炎十七年的下半年、分两路进驻到安南边界,很快就在西南之地引起了震动。

    当初安南之所以袭掠广西之地,北元的挑唆仅仅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邕州开市的“利”,让他们起了贪婪之心。

    他们不是第一次袭掠大宋的广南西路了。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始终认为:由于安南的偏僻、蛮荒,大宋在自己抢劫后不太可能直接出兵报复。就算出兵来报复了,最终也还是会因为气候、水土的原因退回去。更何况现在大宋仍处于和蒙古人的交战中。

    而之前宋军始终没怎么越过邕州、柳州、静江一线,更让他们觉得过去的一切没有改变。

    因此,在他们的看法中,事后大宋顶多就是派个使节前来问罪。而对于这个问罪,他们在过去也有一套固定的说辞。

    或者:“劫掠是外蛮所为”。

    或者:“做这事的是边界上的蛮族”。

    然后就是:“已约束边界各地首领,不得sao扰天朝之地。”

    所以,开始时他们甚至都没有派使节前来大宋解释。

    但这次他们没有等来问罪的使节,而是来到边界上的宋军。这些宋军不仅驻扎了下来,而且还就地筑关、筑城,摆出了一幅从此再也不走的样子,这真的是过去从来都没有的事。

    更让他们惊惧的是,不久安南的船只也开始变得无法出海;甚至是一些渔民,也只能在沿海不远的地方捕鱼。

    若是安南的船只一不留神在海上跑得远了一点,遇到宋军的水师,立刻停下接受所谓的“检查”、并乖乖地回去也就罢了,只要表现出一点点想跑或反抗的意思,必然会遭到击沉。

    并且无论是渔民、还是其他人等,在接受宋军的检查后,也均会被告知:“大宋和安南本为一体,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安南背叛了大宋。”

    以高桂为首的参谋院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此时所实施的,就是后世的所谓封锁沿海。这帮人只是觉得:虽然现在不能和安南开战,却也不妨让水师的战船出去巡逻广南的海面,将来自安南的船全堵回去,免得又让他们来到了广南的地界上,既惊扰了陛下和太后,还让朝廷的官员们对兵部有微词,反正谢复和黎德等人正觉得有点闲。

    自然,在某人多年的教唆下,他们还明白:有些事情可以做,但话也要说,大义的名分决不能丢,毕竟挑起此事的并不是自己这一方。

    至于被放回去的人到底会怎么说,这帮人就不管了。

    就此,安南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也不是没有试图出兵赶走边界上的宋军,只不过宋军对此早有准备,他们的这种企图毫无例外地遭到重挫。

    于是,安南只有再次派出贡使前往大宋,不过他们的朝贡在广州遭到了礼部官员的拒绝。

    礼部的官员当然不会对安南的贡使再有好脸色。这前面你才来朝贡,后面你就过来抢东西,如今又跑来朝贡,怎么,还真没把堂堂大宋放眼里?

    再者,对礼部的官员来说,推掉安南的朝贡也不是头一回,当年(宋)孝宗先帝就曾屡屡拒绝过这些反复无常的小人。何况眼下朝廷不缺前来朝贡的贡使。

    事实上,自景炎十四年宋军攻占云南之后,前来大宋朝贡的所谓藩国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这是由于,在眼下的西南地区,除安南之外,原本就还有占城、缅国、暹、罗斛、景迈(八百媳妇),宾章龙(占城的属国),大、小彻里(八百媳妇的边上,紧靠云南)等地。他们过去都被迫向北元称臣,并接受所谓的达鲁花赤在当地监督。

    宋军击败了云南的元军,其实也就意味着帮他们摆脱了北元的控制。但对他们来说,如何与一个看起来更强大的大宋相处,同样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因此,除了最早的安南和占城,其它地方也很快都陆续遣使前来大宋。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行朝对所有前来的朝贡者也就是两个字,“应付”,因为不仅某人、就是朝廷的大多数重臣,都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一个迫在眉睫的要务。

    但这种情况在景炎十七年,由于安南对广南西路的劫掠,被改变了。

    宋廷的礼部官员不仅开始认真地和前来的贡使商讨事情,而且主动派出使节前往各蛮荒之地,甚至还请有些前来的贡使代为传言,邀请西南诸蕃均派人前往大宋。同时还声明:

    “大宋此举并不是为了贪图他人之宝物,而是希望和尔等讲信修睦,各保疆土,并为此订立相关的国书。”

    结果这件事就变得越来越大,连海外的爪哇等地闻讯后也派贡使前来参与,一时之间,各地使节齐聚大宋。

    自然,在这些人中间,和大宋接壤的,最关心的事是:大宋会否像过去的“大元”那样,在占领了云南之后,还想要征服他们?

    而没有和大宋接壤的,则都非常关心一件事:大宋能否允许他们前来“互市”?也就是前来做生意。

    不过他们全婉转地拒绝了所谓的“使节派驻”。因为“不开化”的他们都把大宋派驻的使节,看成了过去蒙古人派来的“达鲁花赤”,所以,打心底里他们就不愿意。

    这让某人得知后也只能内牛满面:“算了,毕竟这是中古时代,有些事情还是急不得。”

    但他还是告知礼部的陈宜中、邓光荐等人,在国书中要加上一条,“凡签订国书者,彼此之间可以派出使节互访,受访者须保证使节于此期间在其境内的安全。”

    在这个时代,想了解对方国内的情况,也只有派人前去,仅凭道听途说有时候会误事。宋、明在安南的事情上都有过这样的教训。

    ……

    当下,在陈宜中将相关之事向其他人解说后。最兴奋的就是财部的赵与珞。他少有地当众为陈宜中说了好话。

    “陛下,臣认为,陈相和礼部与诸蕃国所商定之事,均为可行。其中的互市更利于朝廷。一旦定约,朝廷理应立刻施行。”

    老赵的眼中再度闪出了众人已经熟悉的铜绿。

    其实互市的条款也不复杂。一是大宋允许签约的藩国商人从海上前来贸易,并且还会在边境上也开“边市”。二就是无论海商、还是边境的商人,均要交纳关税。

    这里面在过去朝廷做法基础上所添加的,是到边市交易的外来商人,规定每人每次仅需要交纳关税龙币一枚。

    至于交易所用的货币,毫无疑问必须用大宋的钱币。

    这个时候的赵与珞当然知道,随着互市的进行,大宋的钱币必将风行各地,朝廷的关税收入必将大幅增加,就是各藩国的黄金、白银,也少不得会换成大宋的龙凤之宝。

    后世同样有人认为,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宋帝国建立起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宋元”经济。

    听了老赵所言,东点了点头。

    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异想天开地要订立什么国书,更深的原因是他想进一步拉近各地与大宋的关系。因为他非常清楚,此时的西南地区、甚至是海外各地,其实都称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且彼此之间多有征战。

    讲更白点,就是此时区域内的扩张、兼并过程还没有结束。

    就比如眼下云南的周围,要到大约三百年之后,才形成后世的越、老、柬、泰、缅的格局。

    在他看来,这里面是有文章可做的。但要想做文章,就必须先让大宋和他们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利益相关。

    但即便是他,此时也绝对不会知道,由此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将会如何深刻地改变整个地区的历史走向。

    东某些真正的想法,后世的人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不过后世还有一些人,仍从景炎十八年的“国书之会”中,嗅出某种阴谋的味道。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所谓的“国书之会”,其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孤立安南。

    这些人通过研究历史的资料发现,过去的安南和占城的南部沿海地区,原本都是汉代的领地,所以他们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五代之后,由于各自独行其事,彼此抢夺领地和人口,它们和真腊三方形成了世仇。后来真腊灭掉了旧占城国,并取而代之,之后就形成了安南和这个实际上是真腊的新占城之间的对峙。

    景炎十七年安南袭掠了广南西路后,宋军进驻广南西路和云南的边界,其后又在事实上封锁了安南的沿海,固然是为了防止安南对大宋的再度袭扰,此举却在客观上让寻求扩张的安南只剩下了一条出路:抢夺真腊占城的领地和人口。如此又导致了之后安南和真腊占城之间战争的不断。

    虽然安南在这些相争中略占上风,且夺得旧占城沿海之地,但长期的战争和被孤立,也使得他们国力大幅削弱。这已经决定了它之后被宋军一举收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