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工开物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工开物

    广州。皇宫。

    吉安搀着许老汉的手,亲自引领他去觐见陛下。

    这位陛下身边的近侍,边走还边安慰许老汉:“许院长宽心,官家不过就是有件小事想向你问个话。”

    吉安称许老汉为“许院长”,绝对是学自于他的陛下。

    某人某日忽然一“怀旧”,这样的词就冒了出来。而他“金口玉言”地一说,得,至少他身边的人就“有样学样”了。

    许老汉则显然有点忐忑不安。

    “唉,总管啊,小老儿总觉得这次是惹官家生气了。”

    吉安赶紧再度宽慰:

    “没有的事,官家天性仁孝。你所请的,他其实早已恩准。”

    吉安是肯定不会怠慢这个实际上名为许芳才的工匠的,因为他是最了解如今的军中利器、“震天雷”和“霹雳炮”来龙去脉的人之一。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始终认为,陛下不仅一直视许老汉为琼州起家的老人、多有眷顾,并且也在极力兑现自己曾经“名载史册,光宗耀祖”的承诺。

    吉安的这个看法其实并不偶然,这是由于,在许老汉“为官”的经历上,帝国陛下的某些态度和做法,既出格、又过分。

    吉安就很清楚,许老汉能“为官”,完全来自于陛下的“眷顾”。

    这是在堂堂大宋朝,许师傅过去只是一个低贱的工匠,他原本是上不了什么台面的,顶多成为朝廷工坊里的一个“作头”。

    可尽管有人反对,帝国陛下在景炎八年工程院设立后,还是坚持由许老汉担任了副院长,让他从此成为了“官家的人”。

    (过去百姓有一句俗话,叫“官家的人”,它的来源出处、所表达的含义,咱这里就不解释了啊。)

    在吉安的眼里,陛下此举已经足以让许老汉“光宗耀祖”。但就在许老汉为官之后,陛下的另一个举动更完全出乎了任何人的预料。

    新成立的工程院所接到的、来自于帝国陛下的第一道旨意是:

    “一、着以工部侍郎、工程院院长黄之杰为总编撰,副院长许芳才为副总编撰,领工程院的其它人等,以朝廷的名义收集天下所有器、物的制作或建造方法,详细记载下来,并编撰成书。”

    “二、此书命名为《天工开物》。”

    “三、凡民间能为此书的编撰,提供各种前所未闻之制作方法、并证明着实有效者,朝廷赐钱。”

    见到此诏,吉安真的要内牛满面了。

    好么,许老汉这个实际上大字不识几个之人,竟然也成为了副总编撰。此书若成,他就是不想“名载史册”,怕是也不可能了。“官家”他的确是会来事,更是言出必践的。

    吉安都要内牛满面了,大臣们可想而知。

    接到如此圣旨,陆秀夫和王德、黄之杰共同面见了陛下,但陛下给他们解释的时候,语气却很淡。

    “老师,二位爱卿,从震天雷、霹雳炮等军械上,朕觉察,朝廷过去对很多民间已有的制造方法不甚了了。”

    “朕再举一例,若无当年沈括的记载,那个活字印刷之术,朝廷就完全不知。”

    这是实话吧?

    在叹了一口气之后,他接着说道:

    “朕之所以设立工程院,就是要求工部时时刻刻留心这些事。因为这些方法,实为朝廷的财富,一旦排上用场,不仅是朝廷之福,有时能解燃眉之急,更会有大利于天下。朝廷又岂可不知?”

    要是你们能留心,哪轮到咱来忽悠、折腾什么“震天雷”、“霹雳炮”?

    陆秀夫、王德和黄之杰无语。某人的潜台词到底是什么,他们均心知肚明。

    “许工匠虽字不识,可他于锻造上,才具、技能均一流。而这些才具和技能就应该记下来,不仅免于失传,且还能让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说实话,过去兄弟我一看到记载中的“失传”二字,每每就不舒服。这都是咱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且不说,好多东西前人已经发明了,却让它失传,后人再总结、再去弄,这就是一种浪费和重复。

    “他不会写字不要紧,重要的是他能分辨某些做法的优劣,更能够和工匠们很好地交流。如此,编书才会事半功倍。”

    兄弟我的确在这件事上想得有点多。咱不仅对朝廷夫子能否真的做到折节下问,要打个问号,而且就这里在座的人,包括咱在内,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了解这些事情。咱不找个“土专家”来坐镇,又能咋办?

    “此书必须编撰出来,并且内容务必要做到详尽。编成之后,更要在朝廷太学的学子中予以传授。今后,凡不懂得制造之事者,就不可入工部为官。”

    帝国陛下一通长篇大论下来,陆秀夫、王德和黄之杰心中均有凛然之意。

    某人的语气是很淡,语意却很重啊。

    所谓工程院的人,自然此后是有事做了。

    也只有陆秀夫在以后又听到了他好学生的坦言:

    “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知道了,才知道该怎么做;而不知道就不可能知道怎么办。”

    兄弟我如此曲解圣人所言,也是迫不得已。说不定咱的理解还是正确滴。

    “假如朝廷官员对自己所担职责内的事不了解,他又岂能履行好朝廷赋予他的职责?所以,今后朝廷在选官上,就必须留意这点,否则不能为官。”

    陆秀夫的眼眉当时大大地跳动了一下,因为尽管他的好学生并没有再说下去,可他已经感觉到这件事的后续不会那么简单。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好学生不仅没有将话讲完,而且怕过于“突兀”,故此还将一句后世的话给咽到了肚里,这句话就是:“专家治国”。

    ---------

    请兄弟们注意,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某种停滞,与没有建立类似于后世的专利制度是有关的。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观点不切实际。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面对疆域如此庞大的王朝,成功建立起这种制度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最重要的限制条件之一就是:当时信息的传播都不畅。

    故此,与其建立超前的所谓专利制度,还不如以朝廷的名义来鼓励民间创造与发展。这就是上面订立“赐钱”的原因。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仍是某种人的观念。

    《天工开物》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后世在国外非常有名,被评价为中国古代制造业的百科全书。

    它里面的内容,除了一些农事和农具,更主要还是在有关制造业上,比如:水利工具、纺织及工具、染色、制盐方法、制糖、陶瓷、冶金制造、造纸、兵器制造、火药、采煤、酿酒等等。

    这样的一本书,即使是在后世,它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说是在中古时代了,所以这件事必须要提前。

    并且到了宋代,中国古代的科技已经颇有所成,四大发明均已出现,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否则,迟一迟,说不定好多东西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哪就真的可惜了。

    然而,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里有一句话非常令人深思。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像这样的书,过去的士大夫是不会感兴趣的,只会扔在一边,因为它与所谓的“功名”毫不相关。

    换个角度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会陷入停滞和落后?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掌握文化的士大夫们不屑一顾。

    历代的统治者对此当然有责任,但士大夫们是不是也表现得只热衷于追逐“功名”?

    这种情况所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作为一个原本比较先进的制度,科举制在古代中国所形成的流弊之一,是在以后造就了一个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的士子、文人阶层。而这样的人,不仅少有真才实学,更无法适应管理国家的需要。

    因为从后世就可以知道,现代国家管理所要求的,是技有所长的专家治国,不是官僚治国。

    如果对比后世,说包括宋在内的明、清数朝,多为“文人官僚”在治国,怕也没什么不对。

    话说回来,除非您不打算打造一个新的帝国,否则怕是您就不得不改变这种情况。

    ---------

    东当然希望他一手打造的帝国以后是“专家治国”,他更要推动整个帝国向工商经济发展。那么,他就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做,这就是提高“工”的地位,至少是要做到让所有人都重视。

    后世好像还没有那个国家的工业化是在不重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吧?

    知道了这点,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所为了。

    东在一步步实施他的大计,只不过他认为过去的所为仍然对很多人刺激不够,还有些事情需要他来做。

    吉安引领着许老汉来到了宫殿外,就见帝国陛下已满脸笑容地站在了门口。

    许工匠是不会看出来的,但在对他非常了解的吉安眼里,这个狡诈的帝国陛下显然已经决定了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