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一章 牵线

第一百六十一章 牵线

    元至元二十年春的一个夜晚,从地处东安州的原北元镇国上将军、都元帅、水军万户张禧家的后院里,断断续续地传出了一些受到压抑的哭泣声。

    昨日深夜,家中忽然有来历不明之人的投书。只是当少爷张弘纲在看了下人拿来的所投之书后,他立刻冲出院外寻找投书之人。但茫茫的夜色中,早已渺无人迹。

    独自一人时,张弘纲把手中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反复思量之后,最终进了后院,见了他的母亲。

    这是一封令他震惊的来信,因为书信之人虽未署名,但却是他早认为已战死的父亲张禧。按信中所说,他不仅活着,而且现在就在琼州。

    张弘纲简直不能相信,但在仔细查看了书信之后,他断定这是父亲所书,因为信上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笔迹。

    在支开了下人、只剩下母子相对之后,张弘纲向母亲转述了信中之言,张禧的夫人忍不住流下悲喜交加的泪水,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就想立刻动身前往哪个传说中的蛮荒之地。但张弘纲劝住了她,因为在这封书信之后,还有一附言。

    “某等所为,因人所托,不受分文。所持者,信义二字。凡往来信物,必封而勿视,不动分毫。三月之内,来回而已。如有差次,定有分说。立规如下:信不必署名,物宜少;欲回之信物,所投之处按某等指定。请勿相见,亦勿查证。必若如此,则后果非吾等所愿耳。”

    张弘纲实际上对这个附言琢磨了好半天。这里面既有信誓旦旦之言,当然也有赤裸裸的威胁,但办事之人显然考虑得非常细致,而且可以推断,他们极有组织。

    可这个“因人所托”四个字,却颇为令人思量。

    张禧所书的内容并不多,大致也就是问家里情况如何,他一切安好、无须挂念,只是要在琼州再待十五年才能回来。但张弘纲明白,这十五年,怕是父亲要在牢房中度过了。

    问题是,父亲找机会托人带信一次,这是有可能的,但每三个月一次,就不可想象了。可谁又会托付这种事?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天下竟然还就有人敢接下如此之事,并且分文不取。

    冷静下来的他甚至非常怀疑,自己的父亲是否真的还活在世上?毕竟四年多过去了,始终音信全无。但这种事情通常只能信其有,不可信起无。

    在和母亲细细地商量过后,他不仅小心翼翼地按对方所言行事,并且为防走漏风声,尽量不让其他的人知道。因为即便现在有疑问,那也要看是否再有第二份来信,而且此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朝廷知道的。

    张弘纲当然不知道,能把张禧的信送达他家里,这其实意味着,琼州的军情司,已经渗透到北元的核心地带了。

    桑哥看着盒子中金光闪闪的弥勒佛,脸上露出了点笑意。在仔细地观赏了一会之后,他轻轻地合上盖子,然后向厅房走去。

    桑哥在北元朝廷中的职位现在是总制院使。所谓总制院、后又称宣政院,是元代为“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而设立的朝廷机构。

    这个宣政院在整个元代,由于它过问的都是什么国师、帝师,以及他们的弟子,不仅权势熏天,而且胆子贼大。

    “二年,复有僧龚柯等十八人,与诸王合兒八剌妃忽秃赤的斤争道,拉妃堕车殴之,且有犯上等语,事闻,诏释不问。而宣政院臣方奏取旨:凡民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时仁宗居东宫,闻之,亟奏寝其令。”

    元至大二年,有西域僧人和亲王王妃抢道,他们当场将王妃从车上拉了下来痛扁,甚至言语还犯上,结果朝廷知道了,不仅不追究,宣政院的一帮家伙竟然还要皇帝下令:百姓打西域的僧人,砍他的手,骂僧人的,割其舌。这份诏书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元仁宗劝谏,才没有颁布。

    而元代国师及弟子常干的另一件事就是,借着为大汗祈福,请他们赦免人犯。

    桑哥最近就帮助一个人逃过了朝廷的惩罚,他就是今天携礼上门的卢世荣。

    阿合马倒霉后,卢世荣这个和他沾边的家伙同样被人告发。幸亏他见机的快,色目人不行了,他立刻又攀上了桑哥这个国师弟子的关系,尽管他的江西榷茶运使之职被剥夺,但也免去了牢狱之灾。

    厅房内,见到桑哥出来,卢世荣以比见阿合马更恭敬十倍的态度,小心地站在哪里。因为他明白,阿合马其实是商人,这商人对商人,有些事情是可以用商道上的规则来处理的。但你面对国师的弟子,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等桑哥落座之后,他用一种极其谦卑的语调说道:“弟子拜见大师,大师恩泽被世,草民实难表达心中敬意之万一。”

    听了他的话,桑哥心里受用,却也淡淡地言道:“我佛慈悲,救人一命,胜造七极浮图,卢居士就不用多言了。”

    桑哥此前其实是不太知道卢世荣这个人,如果不是看在别人送来的“东西”面上,他见都懒得见。

    但桑哥不是一个没有见识之人,作为传教,他曾经跟随他的师父在西域各地行走过,对那里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他原先并不太看得起阿合马,这不仅是由于他超然的身份和地位,而且是因为西域人所谓的理财方法,他都明白。

    像他这样的人,端坐在哪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在外人眼里特有的国师气派。“卢居士,阿合马这个妖孽,名为给大汗理财,实为中饱私囊。你竟然与他弄在一起,哼哼,若不是佛祖保佑,大汗圣明,即使有本座出面,只怕你也无法幸免。”

    他略有点冷冷地看了看面前的这个汉人,接着说道:“一个得了点理财之术皮毛的妖孽,竟然有如此众多的庸人趋炎附势,现在如何?须知,佛法无边。”

    卢世荣擦了擦汗:“大师法眼如炬,阿合马这个妖人的确不懂理财。草民罪孽深重,从今往后,一定全心向佛。”

    桑哥的眼中露出了嘲弄:“哦,莫非卢居士也懂得理财之术?”

    卢世荣差点就杯具了,怎么这三绕两绕,绕到俺头上来了,他的汗更多了。“大师明见,草民并不太懂。”

    桑哥的眼中不仅是嘲讽,而且还有了戏弄:“卢居士,在本座这里,你大可放心直言,本座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大汗他一直为如何行钞法而头痛,如果你真的有真知灼见,本座必会在大汗面前一力举荐。”

    桑哥当然看不起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汉人,而且在他的眼里,虽然阿合马是一“妖孽”,但汉人却比他更不会理财。因为在如何摆脱北元经济困境的问题上,汉臣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有效的提议。

    卢世荣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抬起头来,低眉顺眼地看了这位国师一眼。也许就是因为桑哥眼中的嘲弄,使他说出了他这辈子最不该说的话:“草民以为,朝廷之困,困于岁入。如增课税,则必损民,如此两难耳。”

    桑哥一楞。因为这个论调,其实就是朝廷中许多汉臣、包括深受汉儒影响的部分蒙古大臣的看法,他们中甚至包括了太子真金,还有现任右丞相安童。但知道归知道,他们却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没想到面前这个似乎满身铜臭的家伙竟然也有这见识。

    他的眼中少了些嘲讽:“卢居士既然知道这点,想必总有些解决之道吧。”

    “要想上可裕国,下不损民,也不是没有一点办法,只不过……”卢世荣忽然心中觉得有点后悔,他变得吞吞吐吐。

    但桑哥的兴趣却来了,他的态度大变:“卢先生,大胆地说,如有不妥,本座决不怪罪,权当你我戏言。”

    卢世荣咬了咬牙,终于轻声说道:“常平与官卖。”

    “常平”起于战国,它原为古代调节粮价,储粮备荒的重要举措,其做法是:官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歉年则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价和稳定社会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其后大约在汉代,它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平准制度。宋代有个社仓制度,即来自于此。但遗憾的是,历史上这个制度时断时续,没有完全起到它应有作用,尤其是在王朝的末期。

    东采用的、所谓的后世“统购统销”政策,其实也源自于此,只不过在做法上更极端。陆夫子和老赵这两个帝国的大管家之所以能采用他的政策,实际上与这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真的不要以为后世的政策什么都来自国外,那差得简直太远了。平准制度介绍到国外后,它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你比如说期货。

    米国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后,为了避免以后可怕的物价飞涨局面,就曾特别在农业上将中国古代的这一制度引入罗斯福新政,并将其用到现在。

    钱穆老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讲到平准制度时,更有如下趣言:“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倾佩之枕。而那些大员却瞠目不知所对。因为在我们近代中国人心目中,只知有华盛顿、林肯。认为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于是话不投机,只支吾以对。”

    听了卢世荣所言,桑哥一楞,但卢世荣却也不肯再讲下去。他恭恭敬敬地向桑哥深施一礼:“草民狂悖之言,实在有辱圣僧之听。大师之德,来日定将厚报,今日草民就告辞了。”

    说完,他一步一步地退后,在到厅房门口时,才转身而去。

    桑哥看着他离开,没有说话,但他的眼中,却露出了深思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