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章 学习炼丹术
(12点有一章加更) 明无妄淡淡的道:“我与无方从小就认识,包括羽希,我是看着她从小姑娘一路长起来的。”他忽然用烁烁有神的目光瞪着顾颜,说道,“无方,他是不是已不在人世了?” 顾颜对他所说的话并不意外,她说宋无方远行,不过是为了安慰宋羽希所编的谎言,其实破绽百出。她点了点头,说道:“太华山之变,恐怕你也听过了吧。除了范家子弟之外,被范思贤困入法阵的八十七名炼气修士,能生还者不足三成。宋兄……死在范思贤九魂炼神的秘法之下。” 明无妄的神情有些黯然:“无方的行事,爱走偏锋。我曾经劝过他,只是他性子有些倔,又顾着羽希的事,向来不听我的。这回,想劝他也没处可说了。” 顾颜点了点头,脸上带了些笑容,说道:“明无妄,宋无方,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们似乎有同门之谊。难道,你修炼的也是魔功?” 明无妄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凌厉,沉声说道:“顾道友,话不能乱说!” 在如今的修仙界,修魔者与道家传承的门派并非是水火不容的,毕竟大家最后的目的,都是求长生,求仙道罢了。但是洛地则不同,这是当年修魔者与修仙者曾经进行过无数次大战的古战场,以上清宫为首的洛地修士们,对修魔者一直持着十分反对的态度。 在贯阙城则更是如此,听说当年林家创派的祖师,有十几位亲人都死在了那场大战当中,贯阙城对于外来修士检查的如此严格,大半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在城中,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修魔者立足的,一旦发现的话,隶属于城主府的护法就会将他们锁拿。 所以当顾颜听说无方一直在贯阙城中居住的时候,就感到十分好奇。见了宋羽希之后,发现她身上并没有一丝修魔者的气息,就猜到无方的魔功并非家传,而是自有师承的。所以她才出言试探明无妄。 顾颜见明无妄果然为之色变,心中就有些笃定了。她笑道:“明道友,宋兄与我是生死之交,师承的事情我也不想多问,只是我想在贯阙城多待一段时间,以后还要托你照应,有事相求。” 明无妄沉声道:“顾道友的法力高深,又有上清宫的门人为后援,何必需要我照应呢?” 顾颜并不在意,她说道:“我想向你学习炼丹之术!”这句话却是她深思熟虑已久的。作为一名散修,相比于那些有门派庇佑的修士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得到足够的资源用来修炼。作为一个修士,最为必要的,无非就是灵石、丹药和法器了。灵石方面,她有紫炎晶支持,可以吸收混沌空间里的灵气,所以并不是问题。法器可以留到筑基之后再说,而且顾红叶曾经让她在筑基成功之后,再回红叶谷一趟,想必也会有东西留给她。 只有丹药的问题,她现在就要开始着手解决了。虽然她这些年来也搜集了一些丹药,但在坊市中交易的话,通常要被当地的组织者分走一部分,如果是提供材料请人代炼的话,炼丹师也要收取一部分酬劳,所以她才萌生了自己炼丹的想法。 诸如炼丹、炼器之类的事情,都属于杂学的一种,通常在门派之中,会挑选那些在这方面富有天资的修士来学习,每个门派供养两到三位,便足够用了。其余的修士则专心于修炼。散修由于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一心修炼还来不及,尤其是炼气修士,要在有限的寿元内结丹,自然不会去学习这些东西了。 而顾颜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她不受灵石的限制,修炼的速度很快,反而是心境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提升。因此,相对于其他的散修,她有大把的余暇用来挥霍。如今的炼丹之术,通常的手法描述,在一般的典籍中都有记载,但详细的灵诀手法控制,火候的掌握,则需要经验丰富的炼丹师口传心授。 通常每位炼丹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手法,轻易从不授人。顾颜这些年也曾拜访过一些,但提及炼丹的手法,他们便顾左右而言它,不肯多说了。所以这次她才向明无妄提出,要学习炼丹之术。 明无妄哼了一声:“你这算是要挟?” 顾颜微微的笑道:“不,只是请求。看在曾与宋兄并肩作战的情分上,明道友不会拒绝这个请求吧?” 明无妄一拂袖子,转身便走。说道:“你愿意就来吧,我炼丹的时候,你可以在一旁看着。学到多少,就算多少。”说完飞快的入城去了。 明无妄这个小店果然简陋的很,甚至连店名都没有,只是在外面斜斜的支了一个布幔,写着“炼丹”二字。店面也不大,只是分为前后两进,前面是店面,后面则是丹房与他的居室了。 厅前摆着一个作为摆设的丹炉,上面满结着蜘蛛网,像是很久没用过的样子。两侧是一排一排的格子,上面摆着玉瓶,只是大半都是空的。只有一些品级极为低劣的养气丹,一块灵石能换几大瓶的那一种。 顾颜看到这种情景,微微皱了皱眉头,跟着明无妄穿厅而过,到了一间小小的丹房内,这里面就显得十分干净了,收拾得一尘不染,一座小小的丹炉放在石台上。明无妄拉了一把椅子坐下,说道:“你想炼什么丹药,说吧。看在无方的份上,我不收你的酬劳。” 顾颜摇摇头,“我并非要请你帮忙炼什么丹药,而是想向你学习炼丹之术!” 明无妄说道:“我所学的炼丹之术,对于火之一道的cao控极高,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他看了顾颜一眼,又说,“看你的修为,已经到了炼气十层,应该考虑筑基的事情。是否需要炼制一些涤尘丹,出云丹?至于辟谷丹和养气丹我还有一些,都送给你好了。算是报答你们对羽希的救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