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兴唐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七章 亲事(上)

第二百四十七章 亲事(上)

    第二百四十七章亲事上

    阎立本、李敬玄、刘仁轨、张文瓘、郝处俊、戴至德以及各部shi郎与尚书,如刘审礼、李义琰、来恒、薛元、高智周、裴行俭等人全部到达。不知道何事,原来太一直观摩,象这样高调的将各个宰相与各部尚书shi郎一起召集事务,前所未有的。

    到了延英,李威让他们坐下来,拿起一块用棉布做的巾,这也是出来的,棉布吸水x强,以前因为贵,都当作了衣料,现在棉hu种了起来,因此有人用布料制成了巾。

    然后问道:“象这样的绁布一尺大约需多少钱?”

    知道的大臣真不多,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jiàn),可这些大臣多会当过这个家的。

    还是戴至德说道:“宫里所用皆是细绁,每尺大约在三十文。这是今年,国家有了棉hu,若是往年,细绁每尺大约四十多文,与绵绸价格相当,仅次于绫布。”

    “那么民间用的粗绁呢?”

    “粗绁粗鄙不耐用,因此很jiàn),以前价约为每尺十文,略低于生绢、大练、火麻布、赀布,但比x练、维州布与x水布、粗麻布贵。今年因为棉hu种得多,价格又降了一些。每尺大约是在九文。到明年有可能还会降一些。”

    现在对什么经济学,没有专én的研究,可也知道物价低,对国家好处比坏处多。粮食便宜了,老百姓就不会饿肚,布便宜了,老百姓就有衣服穿。很简单的实用理论。戴至德说完,狐疑地看着李威,不知太提布做什么?

    李威眼中有些赞许,戴至德为宰相,当然不可能到市场上去询问什么物价,可关心了,说明是有心了。而且这个宰相做人很低调的,民间认为他与阎立本一样,只是一个长者。李威却知道,他每天批阅了多少奏折,又上书了多少建议给父亲。但为人低调,做过了从不吭声。算是一个贤相。

    李威心中暗许,嘴上不说的。自己夸戴至德,未必对戴至德是好事。又问道:“戴相公,那么孤问你,做一件衣服,需要多少布料?”

    这个问法不准确的,要看是做长袍还是短褂,两者差距却是很大的。每一个人的高又是不同,男人与n人的骨架又是不同,简单的衣服与有褶边或者衬裙的又是不同。不过太既然问了,戴至德只好估测了一下,答道:“少约三四尺,多约六七尺。”

    “也就是每件衣服加上缝工,少得hu费三十文,甚至六十文。”

    “大约差不多吧。”

    这是指老百姓穿的衣服,如果用的布料是李武买给父母亲的那种蜀锦,那不是三十文了,将是千倍万倍来计算。当然,李威也没有指望让老百姓穿上那样的衣服,也不是为了衣服来议事的。这是一种曲径通幽的方法,议事的。

    然后又说道:“老百姓也是人,他们同样会有生病,会有喜家,会有丧事,会有节,会有祭祀。这些不只是穿衣服,买器具,备食物,hu费多。但各位能不能告诉孤,抛去大户人家,中户或者平民人家每丁能真正拥有多少土地?”

    戴至德皱了一下眉头,按照均田令,正常丁男实授一百亩田,其中二十亩是永业田,八十亩是口分田。了,说道:“不好估计,大约在四十几亩。”

    “四十几亩的人家算是幸运。孤经常出去,有的每丁只有十几亩地,甚至只有几亩地。就当是四十几亩,每亩能收多庄稼?秋收到了,虽然收成略好,可依然有百姓在轮耕,有的欠收,好地薄地,一亩加起来,孤大约估测了一下,不足三石。”

    郝处俊说道:“正是,三石只好缺,不会过。可下,这算是不错,前些年每亩地只有两石。如果不是轮耕的地渐渐少了,又,全国算是风调雨顺,不然,有可能增产不足半石。也是喜人……不但如此,因为耒,又有一些耕地开垦出来,这些地又是收成。”

    半石不足为奇,可整个唐朝增加的产量将是惊人的,至少今年大多数地区不会有饿死人的现象生。不但是增加的耕地,还有一种的思维,向山向水讨要食物,有许多百姓开始有意识的饲养种植。未必立即变得有多好,但可以想像,几年后,会是什么样。

    但李威说的不是这个,他顿了顿,又说道:“就算两季能有三石,每丁二十亩地,其中少一半要贡税,然后是种籽fé料农具,百姓所得也不过三成。”

    众人一头。这是保守的说法,能有这样的收成与耕地面积,在唐朝已是不错的人家。有不少贫困平民,远远达不到的。

    “也就是每丁能所得三十六石到四十石粮食,算一丁妻儿老x五口,除去口粮,仅能余十石粮,请问,十石粮值多少?柴米油盐,衣服被料,再加生老病死,婚嫁迎娶,修建屋舍,治办器具,还能余下多少?这还是上中百姓,若是不足这个田数怎么办?连温饱能不都保不住?”

    李敬玄道:“下仁,可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以后产量渐高,棉布又多,会逐渐好转。”

    “错矣,此乃丰年,各位可记前年的大旱?还有眼下如此,但全国百姓人口并不多,如果有六千万八千万人口,又怎么办?”

    众人面面相觑。

    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这个难题的,可就没有人解决过。

    李威也没有打算解决,其实很简单的,税务能从农民头上免减,就是十几亩地,也能将全家养活,虽然很贫困,但不会饿死人。可想实现,只有兴办工商业,这话题又是区。当然现在的工商业依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少能减免许多税务,而不象现在这样,每丁需纳租二石,付调二丈五尺布,麻三斤,岁役二十天以及一些地税与少量杂税,还有户税,不是很高,举国一年征十几万缗钱,然后让高户放高代贷,作为官员的俸料钱。前者不高,后者害苦了百姓。

    可李威暗中调查了一下,各地百姓纳的租庸调制远远不止这些的。比如唐律规定,诸丁充夫,正役四十免调,七十免租,百以上课役全免。这是指正役,实际上各地官员,让百姓服役远远不止二十天,又不想耽搁当地税赋,杂以其他名义,不是正役了,也就不免租庸调了。

    所以杂七杂八的加起来,李威说了四十亩地的人家要付一半给税务,不算过份的,对百姓来说,负担也不轻。但上下虽然时不时地在犯一些错误,父亲也不似早年的父亲那么节俭,可算是清明的,因此百姓能在忍受范围。比如前年的大旱,朝廷做得也算可,毕竟国力如此,想做好,国家也没有这个经济。所以百姓怨言不重。

    可是国家安定下来,人口始终要增涨的,别的不提,他可是记得后世中国从四亿人到十三亿人是hu了多少时间的,其中还经过一系列的错误与灾难,又有计划生育。别看唐朝现在包括隐瞒逃匿的户数在内,都不足四千万人口。只要国家政策得当,只要二三十年功夫,人口就能增加近一半。当然,现在不行,贫民佃农部曲太多,制约了人口的增加。可增加还是免不了的。现在一百亩地是奢望,几十年后,四十亩地都成了奢望。但二十亩地却是不难,想要二十亩地将一家养活,又绕回原点,税务要进行改革。

    可这个问题,因为触及到工商业,李威也不敢提,他也没有打算解决。因此说道:“说到底,丰年谷jiàn),同样是伤民。朝廷又以谷布为租调,又是伤国。灾年是伤民,国家又要抚恤,加伤国。因此,孤想朝廷再出一批财政,jiàn)时买之,贵时粜之。”

    “不可,”几乎所有人齐声说道。

    “孤知道你们想要说的是什么。产量在增加,谷价会越jiàn)。调至两京谷仓,本运费就是一笔不薄的开支。谷仓又有损耕,还有污吏贪墨。如遇灾年,也许有用场。如是连年丰年,后粮食因搁久而腐烂变质,成了严重的损耗。国家元气没有完全恢复,又拨不出多少财政来1n费。”

    “正是,下三思。”

    “孤也知道,但思考这件事很久,心中有些想法,因此与各位商议。孤的想法,朝廷不需要出太多,”说着拿出户部的账册,继续说道:“只拿出二十万到三十万缗钱。但不放在两京,孤心中的想法,分别在益州、秦州、陇州、庆州、延州、汾州、并州、幽州、登州九个州府设立常平仓。今年丰收,可以就地囤粮,省去一批不菲的运费,其一。这九州辐shè了许多容易受旱的山区百姓,十年有一,就能将朝廷付出收回。特别是关中数州,仅在京城设立谷仓是远远不够的。前年的事件大家也看出来了,仅是运费就1n费了多少财政?其二也。这几年高丽罗突厥吐蕃,皆是不大安宁,朝廷随时会动用大军弹压,就象孤去年西南一征,仅因为粮草,国家hu费多少,户部账册上有的记载。再比如,明年朝廷又要征罗。一次出征,临时征调与有备征调,又会节约多少财政。仅一次出征,又可以收回损耗的财政。因此孤选这九州,接连边境,又不在边境,能保安全,又能在出动军队时及时调拨。这是其三也。如果1n费,各位可以出去巡查一下,有的百姓因为谷太jiàn),或者因为地方j通不便,直接喂养牲畜。这九州当中,除了登州与益州外,外围都有大量的牧民在放牧,存放几年后,也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不完全是1n费。这是其四也。朝廷将谷仓集中在两京,是为了拱卫两京,可是孤设立这数州,从益州到并州,皆是两京外围。外围不宁,两京何平?这是其五也。谷jiàn)过于伤民,但有三十万缗钱垫付下去,谷价会略略涨抬,百姓生活也会好些。这是其六也。”

    还有一个好处,李威没有说。朝廷征税粮食占了不x的份额,粮价稍抬,也无形中等于多征了税务。就象有一年美国人因为粮价便宜,于是将x麦沉入大海,抬高粮价一样。是不是如此,李威不大确定。因此,不提。

    其实这种做法与后来的北宋很相似。宋朝在河北与陕西设立了大量的粮仓,是被迫无奈设下的。因为西夏与辽国的入侵,囤积了大量军队,又不象现在唐朝占有许多地广人稀地区,可以屯田。只好设立大量的常平仓备灾年与军粮。效果也未必很好,大量的损耗与贪墨,成了国家的负担。遇到大旱之年,仅是常平仓囤积的粮食,又远远不够。但比唐朝沿自隋朝的策略要好些,各地也有义仓,规模很x,主要在两京,仅是运费就是惊人的数字。

    弊端还是有很多,可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进步的策略,再说,只是三十万缗钱,朝廷还能拿得出的。当然,逐年在增加,囤积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真遇到了大灾害,会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并且还有一些好处,因时制宜,粮jiàn)时囤积,比如现在的四五文钱一斗米,有几十万缗就能囤积大量的粮食。到了收成不好的时候,可以放粮,可以出售,就是出售,比商家所售还是低jiàn),同样是变相赈济。这中间的差价足以弥补损耗。当然,李威没有说出,大家也意会,做生意嘛,说的人不说,听的人不提。再加上其他的种种好处,李威说完后,各个大臣一起沉思,不过有的大臣已在眼中1u出赞成的眼神。

    但李威说的不只这一条,又说道:“此法还是治标不治本。”

    北宋的这段历史,他不知的,可能想出一些弊端,因此又说道:“主要是j通与关中,关中有山河之险,居上临下,因此西京作为我朝的帝都。可是关中境内多山,j通闭塞,丰年粮食调运不出去,出产也调运不便。灾年时又无法及时调动进来。因此,孤想重治理渭水。还有自前年起,许多商贾自汉水溯流而上,仅越过秦岭,就可以将物资抵达。其实可以疏理丹水,用船就能将物资抵达商州境内。不仅是粮食物资,如国家将来有变,可以自渭水,或者自丹水,将物资与兵源迅调达关中,以防万一。等于多了一条道路。也可以下诏,鼓励昭奖各地大户人家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方便j通。”

    “下之意是善,可惩隋炀帝之戒。”李义琰道。

    “孤绝不是隋炀帝。大运河是多长的里程,渭水已有,只是疏通加深,丹水上游虽是险滩湍流,也不是不可以疏通,急流地段,使用纤夫,也比用人力与畜力拉车运输来得简便。当然,还是孤的一个想法。疏通两水,需在冬季,正是百姓休息之时。但不可学习隋炀帝,朝廷可拨出一批款项,每年十到二十万缗钱,募集百姓施工。权当给百姓赈济,也给他们一项增益,再比如施工之,每隔几天,可以放一批荤腥让百姓进食。凡满六天,可放假一天,同样给钱物补贴。这样一来,百姓不但不会埋怨,反而有了积极x。虽然一年之内,不可能完工的,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两河一旦疏通疏深,可保关中数百年将来,可保西京将来平安。”

    这样一说,似乎又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只是戴至德道:“但需要不少财政。”

    不怕谈钱,就怕不同意,李威立即说道:“今天孤将你们喊来商议,共有四项决议。这两项是损财,后两项是增财。”

    ps:得急了,后继的许多内容没有想好,所以这几天得少,甚至因为卡文断。今天起,再次恢复数量。另外对书评区,每天拿出一些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