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吟得一首好诗
古时文人相轻,像卢照邻和王勃这样的大才子,自是彼此的竞争对手,而且有的时候,才子之间经常来往,一起讨论诗词歌赋,增加见识。 杨德安嘱咐杨寒好生招待二人,便起身离开了。 随后在杨寒的建议下,三人一同前往清风楼,卢照邻听闻有如此好地方,自是高兴不已,能和众多文人把酒言欢,那是求之不得。 不过在路上的时候,倒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杨寒每过一个地方,就会有百姓向他鞠躬打招呼。 这一幕被卢照邻看在眼里,心想定然是杨寒才华冠绝,才会被这么多人敬重,这更激起了卢照邻想要见识一番的好奇之心。 到了清风楼,几人径直走向二楼,店小二连忙上前引路。 此时,二楼之上还有不少文人雅士,看到杨寒的到来,纷纷站了起来,露出笑意,这下子卢照邻更是惊讶了。从古至今,才华高者不胜枚举,即便是神童中的神童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这就好像迎接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一样。 “小二,今日好酒好菜尽管上来!”杨寒说道。 待刚做好,卢照邻便拱手道:“听闻龙门才子杨寒,才华冠绝,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杨寒被夸得飘飘然,道:“你过奖了,这是大家认同我罢了。” 话音刚落,附近的几名才子居然走了过来,他们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个酒杯,到了杨寒身边,为首的道:“杨少爷,你是我龙门救星,又有大本事,我们几个十分佩服杨少爷,特地来敬杨少爷一杯!” 杨寒呵呵一笑道:“不必客气。” 实际上此时的杨寒,已经是晕晕乎乎的了,云里雾里的感觉。有些人单被拍马屁就高兴的不的了,更何况这种真正的夸赞和崇拜呢。要知道,杨寒如今的年纪,只不过是一个高中生。 杨寒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卢照邻笑道:“方才杨兄说这清风楼是文人雅士之地,何不趁此机会,把酒言欢,切磋一下,也好让我见识一下杨兄的才华!” 杨寒一怔,登时就萎了,看向王勃。 可是杨寒哪知道,那王勃听了卢照邻的提议,他比卢照邻还要兴奋。 “好呀,正合我意!” 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二楼之上的所有人的同意。 王勃刚说完话,又忙站了起来,道:“我就先来一句。” 众人闻言,纷纷屏住呼吸,只等佳句出来,那卢照邻亦是盯着王勃。在民间一直有这么一个传闻,说的就是杨寒是四大才子之首,王勃第二,骆宾王第三,而他卢照邻第四。一直以来四人间彼此都没有见识过,卢照邻自是心中不服。 这次卢照邻不远而来,就是为了证明,他们到底比不比自己强。 王勃走到窗前,看向远处的湖水,不由得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只有一句诗,王勃便停住了语气,显然是不在继续吟下去。 “好!好诗!妙绝!”二楼之上顿时炸开了窝。 那卢照邻也是脸色微变,这两句诗不仅应景,而且气势颇为宏大,是一等一的绝妙好句,看来王勃果真是才华出众。 “王兄这一句,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卢某佩服!只是这一句诗,好像意犹未尽,如果我没说错,应该有前文后续吧。” 王勃当即拍了一下桌子道:“卢兄好眼力!此诗是我平日闲暇所作,只是一直不得要害,前文与后续也一直不见其文,或许是王某才华不济,学艺不精,到如今都没有连成一贯,惭愧啊!” 卢照邻脸色一变,心中似有咯噔一声,王勃能作出如此绝句,居然还不满足,甚至觉得惭愧。一时间卢照邻百感交集。平日里卢照邻骨子里充满了傲气,对于别人的评论向来不作关心,可是见到王勃,单这一份心态,他就落了下乘。 突然,杨寒哈哈大笑,叫道:“王老弟果然吟(yin)得一首好诗(shi)啊!” 这一句夸赞甚是突兀,大家一同看向杨寒。 杨寒居然还情不自禁地又笑了一声,当真莫名其妙。 王勃道:“杨大哥,你这是怎么了?” “没……没事,为兄这是在夸赞你呢……” 众人这才纷纷点头,不过听了王勃和杨寒以兄弟相称还是吃了一惊,卢照邻心想,以王勃如此才华,一身傲气,居然甘愿认杨寒为兄,那么杨寒必有过人之处。 王勃道:“卢兄,你也来一句。” 卢照邻在原地走了几步,慢慢转了一会儿,这才慢悠悠地道:“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一句一句,飘然而出。 在坐文人才子全部不敢呼吸,二楼之上,安静至极,唯有卢照邻在轻轻吟诗。王勃更是瞪大眼睛,那一字一句无不在震撼着他的心灵。 然而吟到“曾经学舞度芳年”的时候,卢照邻顿住了,似有愁容。 “卡文了?”杨寒嘀咕道,这一声虽然很小,但是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之下,大家都听得清楚了。那卢照邻面露尴尬之色,不知如何继续。 古人吟诗,最忌讳的就是没了下文,比如卢照邻现在的这个样子,这和王勃的那种不同,王勃是自知没有前文后续,只单独拿出妙句,而且彼此心知肚明。 杨寒在听了那诗词之时,仿佛脑海中好像很熟悉似的,现代的时候,语文的文言文是他最不愿意背诵的东西,而诗词绝句,偶尔会念个几遍。 卢照邻所吟的这些,绝对是他在语文书中看到过的。 这一停顿,无人继续说话,安静和尴尬。 这时,楼下行过一辆马车,马车上一男一女彼此打情骂俏,笑得很欢,杨寒看到此景,仿佛灵魂附体一般,想起了下文,情不自禁之下,便吟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喔…… 全场哗然。 卢照邻顿时吃了一惊,不可置信地看着杨寒。 王勃似乎也不敢相信,嘴巴都能塞下一个鸡蛋。 点睛之笔,绝对的点睛之笔。如果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道出了长安的景象,又铺陈长安的华丽生活,那么杨寒的这一句,无疑是点睛之笔。 良久,最先反应过来的是王勃,只见他再次猛然拍了一下桌子,大声赞叹道:“绝妙!” “好!好句!” …… …… 二楼上顿时响起一片鼓掌声,杨寒这突如起来的惊人之句,彻底征服了在场所有人。 古人吟诗作对,一个才华出众的人自己完成一首诗可能很容易,可是能像杨寒这般顺着他人所作诗词,并作出画龙点睛之句,实在难如登天。诗词的讲究很多,每一句都有其深层次的含义,每一句都是诗人千锤百炼之作,如果要第二个人衔接下去,难免会离题走意。 卢照邻也被深深折服。 “杨兄之才,卢某佩服佩服。杨兄刚才所作之句,深得我心,与卢某所想不谋而合啊!” 杨寒尴尬一笑,他自是知道这诗句本就是卢照邻自己的。现代的时候,他经常会拿那些古人的情诗调戏女生,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类,当时纯粹是闹着玩,没想到顺口之下竟说了出来。说起古诗词,杨寒仅仅会那几句情诗,卢照邻这诗词放在现代也是耳熟能详之句。 “卢兄过奖了!”杨寒说道,心中却道:我汗…… 低头之时,杨寒很是心虚,在原作者面前,当众剽窃,就算他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直视卢照邻吧。 卢照邻见杨寒如此表情不由疑惑,道:“杨兄是不是看不起我卢某?” 王勃见状,忙圆场道:“卢兄你误会了,我杨大哥曾患病一场,自那以后,才华尽皆消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唉……但是好在杨大哥头脑清醒,灵敏至极,今日偶得佳句,亦是正常,哪天杨大哥恢复记忆,那才是我龙门之幸。” 卢照邻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大病初愈之下,还能得此佳句,卢某佩服,卢某惭愧啊……” 杨寒见状,更是心虚,表情看起来有些不自然。若是在现代,有人这样对他,他早就傲然得不成样了。 王勃道:“卢兄不必如此,刚才卢兄连读十八句,已经是惊人之举,想三国曹植七步才成诗,卢兄七步十八句,堪比曹植大才啊!” “惭愧,惭愧……” 如果没有杨寒那一句点睛之笔,或许卢照邻会挺起胸膛露出傲然之色,只是现在,他却觉得这些都是恭维客气的话。 三人的诗才,看的周围文人尽皆兴奋,但无人敢当着三人的面作诗。 在众人的心目中,杨寒依旧是龙门第一才子。到此,大家才明白杨寒为什么答不出那三个问题,原来是大病所致。 看到这个变化,杨寒嘘唏不已,不知是好是坏,他宁可不要这个才子头衔,不知以后还要带来多少麻烦。 沉思了一会儿,杨寒却无所谓笑了一下,心道:管他呢,有王勃在,吟诗作对不是问题! 当然了,杨寒也下了决心,在诗词方面他没有那么高的造诣,他只是一个理科生,这么整诗词,早晚要露馅。或许搞搞一些简单的理科现象,还是可以的。 事后,卢照邻与杨寒、王勃又聊了许久,自此,卢照邻才知王勃的才华,心中很是佩服,而杨寒为了不想给自己麻烦,一直没有说什么话,倒是给了卢照邻神秘之感。 三人交谈甚欢,就像是多年未见的好朋友。 王勃更是惊叹于卢照邻之才,二人惺惺相惜。 没过多久,卢照邻便离开了龙门。三人在清风楼的佳作,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