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537章 梦回三 里程碑 一

第537章 梦回三 里程碑 一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个回目相当普通,但简洁又大气,因此,千万别弄些酸掉牙又甚至还不知所云的所谓“回目”!

    而且这里道林黛玉是被“收养”,也是直接道出林黛玉在贾府的“位置”和“实情”!

    即,如果没有贾母对林黛玉的特别宠爱,如果没有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如此喜爱,那林黛玉在贾府的名义和实际上的位置就是“被收养”!

    而因为有了贾母的特别宠爱,贾府的“高层们”才会对林黛玉另眼相待,而也因为有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喜爱,也才会有贾府的丫环等对林黛玉另眼相看,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林黛玉”,这里批“收养”二字为“触目凄凉”,也是了解一些本质的,其实也是在为林黛玉之后在贾府的处境定了基调!

    ““【蒙: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哈哈,这段曲不错!虽然有些象小曲,但均批到了要点处!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要点没批到,比如这些是为什么产生的,以及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是怎样的人,

    但能仅批表象就批到如此艺术和如此要点的已经算是很难得,尤其是“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更是道出林黛玉很担心宝玉的一件事,当然这里面还包含了薛宝钗的影子,更是难得了,

    如果和之前的蒙批是一个人,那真是进步神速!但却真不象同一个人!甚至有些象出自女性之手!

    ““【宝玉通灵可爱,天生有眼堪穿。万年幸一遇仙缘,从此春光美满。随时喜怒哀乐,远却离合悲欢。地久天长香影连,可意方舒心眼。】”这批者恐怕是作诗作曲作上兴头了!之前黛玉的小曲作得蛮好,但这段就差强人意!当然,也有可能这个词是另一批者对以上黛玉曲的之“和”,

    ““【宝玉衔来,是补天之余,落地已久,得地气收藏,因人而现。其性质内阳外阴,其形体光白温润,天生有眼可穿,故名曰宝玉,将欲得者尽宝爱此玉之意也。】”这里强调宝玉那块石是补天之石,恐怕正反应出曹雪芹当时所想,无论是补当时的社会还是人类,至少,聪明灵秀是补这些的石头必须要有的!

    ““【天地循环秋复春,生生死死旧重新。君家著笔描风月,宝玉颦颦解爱人。】”这个解释也有些浅薄和苍白,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甲戌侧批: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者。”哈哈,如鬼,到底是怎样个如鬼法,却不得而知,因为前八十回仅这里出现过,如果真有“如鬼”的表现,那八十回后如同之前批“走狗”的冷子兴外,应该有他们的再次出场!

    ““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这“四下里寻情找门路”,果然有些“如鬼似魅”的样子,

    ““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甲戌侧批:画出心事。】遂作别各自回家。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甲戌侧批:毕肖赶热灶者。】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甲戌侧批:细。】”此处确实细!而且冷子兴“不枉”贾雨村认为是“有作为大本领的人”的人!但却不知冷子兴做的“大好事”最后把贾雨村送上了不归路!

    ““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看似在写贾雨村,实际上却是在写林黛玉!即为林黛玉赴贾府做好准备!而同时又将贾雨村起复的事交待完毕!这当然又是不露痕迹的实录!

    ““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谢不释口”,及之前的“自是欢喜”,都将贾雨村要重返仕途之心描画得彻彻底底!

    即对贾雨村想不想当官是根本用不着考虑用不着多想的,他肯定是想当官,而且越大越好的!虽然有之前被革职时的惭恨和刚硬,虽然有初次为官时的贪酷犯上,但这些仅只会成为他日后再当官时的“经验教训”而已!

    ““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甲戌侧批:jian险小人欺人语。】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甲戌侧批:全是假,全是诈。】”哈哈,这两批几乎都是急批,虽然其实也算只是贾雨村耍的一个小心计,想求证一下冷子兴说的是否属实,但如果此批者看过八十回后贾雨村的“表现”,那这两句批就批得准确了!

    ““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甲戌侧批:二名二字皆颂德而来,与子兴口中作证。】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复醒一笔。]】”虽然“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但却是“假正经之流”,二者其实本质上难分“高下”!

    ““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cao,即弟亦不屑为矣。"【甲戌侧批:写如海实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林如海是比较推崇贾政的,当然不能说林如海也是假正经,林如海本身应该是内心比较开明、为人比较实在的,这里对贾政的赞语更多也是说贾雨村如果托贾政的话是可托的,

    ““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心中十分得意”更是画出贾雨村的骨来!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这里“不忍弃父而往”和“他外祖母致意务去”是要点!

    即前者证明林黛玉至少在普通做人这些方面是个极正常的人,

    后者则当然证明贾母对黛玉之宠爱,几乎就是将黛玉当“贾敏加黛玉”来宠爱的!

    当然也“间接”证明贾母就是要将黛玉许与宝玉的!因为薛宝钗的爸妈和贾母可一点直接的关系都没有!(外人注:哈哈,正是!)

    ““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这个批甚至都有些象曹批了!而且这里直接道黛玉多病,恐怕和遗传有相当关系的,就象贾珠也算早亡一样,

    ““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林如海此话也尽显作父亲之爱女之心切,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甲戌侧批:实写黛玉。”这个“实写黛玉”批得相当精确!几乎是就是曹批,即林如海说的这番话都是在介绍林黛玉多病年极小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处境,

    ““蒙侧批: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此批也有一点点靠谱,即至少看出曹雪芹是心中极喜极爱黛玉的,

    ““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甲戌侧批:老师依附门生,怪道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这个批就是调侃了,如果反应当时的一个现实,即没落之“老师”靠收纳“显贵”之门生而为“幸”,那这批倒批得还不错,

    ““有日到了都中,【甲戌侧批:繁中简笔。】进入神京,”批得是,正合“义务教文”,也说明曹雪芹只要是写出来的文字几乎定有或深或浅的其余之意,要么就简笔一笔带过!

    象之前讲雨村附黛玉而行,其实也正是在暗讽贾雨村竟然实际上是靠着附着自己的一个女学生才上位的!这样看来,那批实在是批得是了!

    (XX注:进入“神京”?(外人注:知道你想说什么(XX注:那时的人知道有“神经”这个词吗?)))

    ““雨村先整了衣冠,【甲戌侧批:且按下黛玉以待细写。今故先将雨村安置过一边,方起荣府中之正文也。】”这个批对曹雪芹的写法也批得挺细,

    ““带了小童,【甲戌侧批:至此渐渐好看起来也。】拿着宗侄的名帖,【甲戌侧批:此帖妙极,可知雨村的品行矣。】至荣府的门前投了。”以上两批都有些浅薄,如果把红楼梦当一个整体来看,红楼梦实际上几乎处处都“好看”,如果只想看“故事”什么的,那确实现在是开始“好看”起来了,

    而后批的“妙极”也不会“极”到哪吧,而以此见贾雨村的品行似乎也是无稽之谈,因为之前有太多的地方可见贾雨村品行,这位“妙极”先生怎么不批一批?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这两人一个是“假语言”,一个是“假正经”,腹中的内容也大多相同,果然投机!

    ““【甲戌侧批:君子可欺其方也,况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在作者系指东说西也。】”这里更把贾雨村继之前比做曹cao,这里又比作王莽,当然是突出一个“jian”字(XX注:之前批的莽cao莫非其实是指王莽和曹cao(大白纸注:倒是有可能的))

    ““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贾雨村此处收得好尾!也小显红楼梦的整体性和完美性!

    ““【甲戌侧批:因宝钗故及之,一语过至下回。】不在话下。”此批却直接道是贾雨村判的葫芦案引出宝钗等,能批得如此之远和准确,此批者也几乎就是曹批,甚至就是曹雪芹的创作笔记,即此处留个注解,注明接下来写到贾雨村时正是宝钗出门之时,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甲戌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甲戌侧批:三字细。】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个“三字细”也是批到要点上,也象是曹批,即贾敏如果常和黛玉说这些,那林黛玉在贾府便会注意许多,至少不会犯什么“低级错误”,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这里其实更是在写黛玉的心思之细密,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贾敏之“敏”也不是白取的,林黛玉这里显然也遗传了此“敏”,不但是心思敏捷,更是心思敏感,但以林黛玉如此聪灵之女子,而且处于如此陌生的环境,这些敏捷和敏感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也完全符合林黛玉本人的!

    ““【甲戌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黛玉自忖之语。]】”这里的“心机”用得有些过头,因为林黛玉绝无坏心恶心要害人之心,因此,就算要用“心机”二字,也是正常聪明以及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心机”,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甲戌侧批:先从街市写来。】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这里却与冷子兴所说的“冷清”却有出入,即恐怕也显冷子兴的“聊客”本质,即自己不喜欢的就尽量往死里说,自己喜欢的就尽量往高处抬,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甲戌侧批:先写宁府,这是由东向西而来。】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这里写得非常之细,除了曹雪芹恐怕年少时有此印象外,他对当时的风俗和事物也是相当了解的!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象这样的描述,要么有实物对照,要么曹雪芹也许将所有房屋、景色甚至包括人物都至少有草拟图,要么这些都深存于曹雪芹脑中,当然,也足见曹雪芹“实录”的程度!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甲戌侧批: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这个批却批得甚是活灵活现,即这些丫环第一次露面,便足见与其余地方的丫环的不同凡响,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甲戌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争”字很传神,这个批也是有趣,

    ““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甲戌眉批: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此批也批得不错,所谓“林姑娘到了”犹如红楼梦中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是第一个里程碑!

    “翻开新的一页!”小戒哈哈道。

    “虽然这是里程碑,但仔细再回味之前的内容,也是回味无穷的。”小猴笑道。

    “对曹雪芹对繁简和深浅的而且还是实录性的把握真是由衷钦佩!”老沙叹道。

    “善哉善哉,”小唐道,“为何为曹施主之心血乃至一生之心血,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