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备战
陶蠡当然不可能站出来和程孝廉争辩陶家究竟是不是第一个跳出来响应的,总之陶家响应了,这就足够了。 “皇上,我们陶家当初是抵上了全家性命才换来的大明皇商的地位,就这么收回去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程孝廉皱了皱眉头:“朕可没说要收回去,只是陶家不可能再一家独大了,对你们不好,对朝廷也不好。” 陶蠡点点头:“这样的话我没有意见,我们陶家必须是皇商里面最大的一份。” 程孝廉点点头:“皇商的份额,你们陶家拿两成,其他人均分八成。” 陶蠡目的达到了,准备回家,程孝廉看了他一眼:“你可要记住了,这次陶家作乱你没有作为,朕收回了八成的份额,若是下一次再出了这种事,你再没有作为,陶家也许就要和那些家族一般消失在成都的地界上了。” “皇上尽管放心,这一次朝廷帮助陶家除去了那些渣滓,以后陶家再也不会做对不起朝廷的事情了。” 陶蠡离开了这里,程孝廉这才幽幽地叹了口气,前来沏茶的闻杜若愣了一下:“这是怎么了,又唉声叹气的?” “以陶蠡的本事,陶翀根本就翻不起风浪来,但是为了大权独掌,他宁肯借刀杀人也不愿意把他的亲生弟弟拦回去,你说这人心有多恐怖?” 闻杜若呵呵笑了一声:“大家族的争斗都是刀刀见血的,人家不是说了么,前生结仇,这一辈子才会投在大家族做亲生兄弟。” 程孝廉挠了挠头:“我得赶紧教育教育我儿子,千万不能养出两个怪物来。” 成都府的叛乱事件来的让人猝不及防,平定的过程称得上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功行赏,首功自然是夺回城门的杨墨,若是程孝廉这一次没有赶回来,他就是成都府最大的功臣。程孝廉他们当初进城用的是孔夫子的文书,完全没有惊动他,所以他不可能事先知道程孝廉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杨墨加封成都卫指挥使,官居三品,负责成都府的守卫工作,如今成都府在大明的地位,他也就是大明京卫指挥使司一般的重要角色,一时间成为大明炙手可热的人物。 四川巡抚罗森带着他的徒弟韩岳整个战事都没有出现,却暗中说服了南城门的守军,若是程孝廉迟半个时辰出现,他们必定能够大放异彩。 对于罗森的诚心办事,程孝廉也乐意接受,有这个老狐狸掌控后方,成都府绝对乱不起来,后方的粮草军械也有保障了。 罗森加封太子少保,韩岳担任詹事府洗马,对他们师徒都有了封赏,至于其他暗中出力的人,那些叛乱的人全都被清空了,留下了这么多官职全都补上去就是了。 这一次连环拳是程孝廉、杨有财、陈承安和孔夫子四个人定下的,其他的人全都蒙在鼓里,所谓疾风识劲草,板荡识忠臣,该考验的都考验出来了,也就定下了成都府一个安稳的后方。 又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时间来到了康熙十六年,孔夫子他们有预料,程孝廉不会在成都府久待了,他虽然已经称帝,但是根本不是能够在后方坐等成果的人,若不是因为三位夫人生孩子,也许当初他根本不会从湖广撤回来。如今孩子已经大了,后方也没什么事了,他自然要再次投奔战场之上。 按照历史的轨迹,这个时候吴三桂已经是左支右绌了,再有一年的时间,他就会在衡州病死,五年之后康熙彻底平定三藩之乱。 不过这个时候历史已经错位了,吴三桂虽然病的不轻,但是始终不肯驾鹤西去,据说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了,看过的人说按照他那个精气神还能再活个三五年,而这个时候夏国相和胡国柱已经彻底接过了他的兵权,历史上形势太过严峻,胡国柱又不肯屈服于夏国相之下,导致吴三桂还没死,胡国柱已经是离心离德,吴三桂一死立刻和夏国相分道扬镳。 这一世便不同了,自从与李本深的斗争中,胡国柱已经意识到,只有跟着夏国相走才有rou吃,况且现在的天下大势谁都看得明白,无论是谁一两年之间都不可能统一天下,既然如此他胡国柱也不着急让夏国相先过过瘾。 而大周和大清在江南的交战也成为了一团泥潭,现在无论是谁陷进去,基本上全都出不来了。战事打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拼士卒的武勇,而是拼实力的深厚了,吴三桂雄踞西南多年,加之从大明山海关一路打到云南,家底十分丰厚。满清倾国之力也不容小觑,只是各地狼烟四起,他们的实力大大受损,若不是立国之初多尔衮敛来无数财宝,只怕现在已经难以支撑了。 大明灭亡的一条原因是天气原因,百姓地里种的粮食不收,没吃的自然要造反了,李自成倒是把大明的家底抄了个空,但是那些银子大多散落民间甚至传闻李自成找人将这份宝藏埋了起来,满清入关以来可以说是没有多少银钱可以剥削,也就是双方为什么能够都一个旗鼓相当。 而这个时候秦越又动了,他的目标是河南府,自古以来河南府就是中原大地,虽然说后世河南府的地位下降了,但那是因为后世国家已经不是农业大国了,但凡是农业国家,支撑国家的便是河南府的粮食,黄河穿府而过,灌溉良田,只要不发洪水,就是一个丰收年。 满清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河南府,若是丢了河南府,对于现在的满清来说,就像是丢了一条大腿一般,所以他们立刻调集河南府的大军开始迎战大明的军伍。 这一下吴三桂那边的压力可就缓解了,毕竟康熙用兵的法子是层层递进,江南地区的兵力大多数河南府和山东府补充过去的,如今河南不能提供兵源只靠山东一府,兵源可就少了近半。 对此夏国相不禁给吴三桂竖起了大拇指:“还是义父高瞻远瞩,若是咱们当初和大明闹翻了,现在满清的情况就是咱们要面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