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盛世:长安城下在线阅读 - 第016章 北方靺鞨

第016章 北方靺鞨

    我几乎是三口并一口,囫囵吞枣似的把“早午饭”吃完的。

    差点儿被米饭噎着,猛地灌了一口水才算把已经到了嗓子眼儿的米饭压了下去。

    我胡乱把碗筷摞起来,放在方筐里,正准备往前厅跑的时候。

    转念一想,不对,也许人家是来找杜岘的呢。

    “忠叔让我过去的?”我问阿祡。

    “嗯,”阿祡说,“忠叔说,裴家大郎君说,是专门来拜访你的。”

    我去!还专门来拜访我的。

    这娃儿脑子是被驴踢了吗?

    哪有人跑到别人主家做客,说:“啊,不好意思,我不是来找你们的,我是来找下你家家仆的。”

    绝对会被当成神经病赶出去的吧?

    “不对不对……”阿祡突然说,他似乎混乱了,“裴家大郎君说的是专门来拜访郎君的,顺便来找下你。”

    这样说话才对么……去别人家找别人的家仆,怎么也得给主家打声招呼吗。

    俗话说得好,打狗还得……咳咳,这个比喻不恰当。

    “哦。”我应声,前往前厅。

    到了前厅的时候,就看到杜铃兰和裴虚几正在喝茶。

    唐朝人喜爱喝茶,从遍地都是的茶馆就能看出来。

    名字也都取的很文艺,我之前穿越过来的那个茶馆叫“苏幕遮”,不远处那家叫“蝶恋花”。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愿意用词牌名做店名,好像再走远点儿,有家叫“菩萨蛮”。

    也许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到全民爱茶的地步,估计也就只有长安这边的文人雅士已经开始品茶、当成饮料食用——其他地方大部分还是中药的用途多一点儿——所以,才取了这等文艺的名字吧。

    再过二十年,有个叫陆鸿渐的人就出生了,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写了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没错,他名叫羽。

    他的书才算是真正开启了全民爱茶的盛大局面、成为民间的主要饮料。

    从此,饮茶之风普及于大江南北,茶文化正式开始影响全民。

    最早,茶叶是作为中药的。

    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其目的是为了清洁口腔、或是改变口腔的味道,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这个时期大概是春秋前后。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用鲜叶洗净后,放置在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这个时期差不多是南北朝时期。

    从最开始的咀嚼茶树树叶,到后来的煮茶树鲜叶,到唐朝的烹煮茶叶。

    这是一个漫长的茶文化发酵史。

    在陆羽引领全民喝茶大浪潮之前,茶文化也已经悄悄开始向饮料过渡。

    唐朝时,茶叶就几乎已经变成了后世我们见到的样子:开始经过提前烘培,这是炙茶。

    然后经过贮茶、碾茶、罗茶等多道工序之后,茶叶算是正式“好”了。

    然后就是择水、烹水煎茶。

    现代人喝茶远没有古代人喝的讲究,普通人大多是直接用热水冲了了事。

    喝茶在唐代还是很讲究的,烹制茶水的水质有明确的要求。

    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也就是说,烹制茶水最好的是山泉水,而且需要选那种慢悠悠流淌的那种,古人认为水得活,但还不能急躁;激流的水他们是不用的,认为这种水“气盛而脉涌”,没有中和醇厚之气,与茶质不相合。

    水选择好了,就是烹煮了。

    用小铜壶装了,坐在小炉子上烹煮。

    之后那些繁琐的程序……

    原谅我来到的时候,装了半个月的病,实在是没学会。

    再说,烹茶这件事儿多是文人雅客自给自足的事儿。

    我之前在“苏幕遮”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加水。

    水是一大早去山上挑下来的山泉水。

    卯时之前就得准备好去,来回一趟大概得一个多时辰。

    回来基本上就得辰初两刻了。

    也就是古代,要是现代那么快节奏的生活,为了喝杯茶花上三四个小时,怎么算都不合算。

    “三娘。”我走上前,冲杜铃兰行礼。

    “阿展,这位是裴叔家的大郎君,”杜铃兰说,这就算是介绍过了。

    我转身冲裴虚几行礼,“郎君。”

    “阿展。”他倒是挺实在,直接顺着杜铃兰叫了。

    “没什么事儿,奴就下去准备点儿点心了。”我说,行了个礼,准备跑。

    “崇文何时回来,可曾听说了?”他倒是没喊我,我松了口气,退了出来。

    “今早儿倒是收到了家兄的书信,”杜铃兰一改平常跟我们嘻嘻哈哈、没个正形儿的样子,这么看,还是挺正常的,“北面出了些情况,前去平定。”

    “家兄本是临时受命,这天儿虽眼见着转暖了,可东北地区还是冷着呢。”杜铃兰接着说,“我想着,能不能托人带些衣物给他,也好御寒。”

    “是呢,这天儿东北地区可是冷着呢。”裴虚几赞同,“三娘可听说了,昨个儿,大家(玄宗)差鸿胪卿崔忻崔伯悦前往辽东,册封靺鞨的首领祚荣;废去了‘靺鞨’之名,专称‘渤海’国,册封祚荣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兼任兼忽汗州都督。”

    “如此甚好,”杜铃兰说,“连年战乱,最苦的还是百姓。地都荒了,哪来的粮食吃呢。”

    “说的是呢,”裴虚几又表示赞同,“安定了疆域才能开始发展内部生产,不瞒三娘说,我不日准备去安北都护府。”

    “去哪里做什么?”杜铃兰不解地问。

    “准备跟随崇文,安定疆域、平定叛乱。”

    “佑卿兄莫要说笑,”杜铃兰一脸不敢相信,“恕我直言,上阵杀敌,顷刻之间,安危难保,且不说佑卿哥没有武艺傍身,纵然有,也得万分小心才能护己无虞。”

    “这些我也想过,”裴虚几说,“男儿志在四方,做学问固然可以救世,却救不了人。”

    “救世就可,”杜铃兰说,“世人有千万,如何救得过来呢?”

    “话虽这么……”

    “理儿也是这么讲,”杜铃兰不依了,她打断裴虚几的话,“换句话说,佑卿兄和嫣然就如同我和家兄,家兄自小长在军营,我尚且不担忧,若是佑卿兄上阵杀敌,按嫣然的性子,岂不是要哭闹着跟去?”

    我没有再听,琢磨着去厨房准备做些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