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逼宫
第462章逼宫 次日,李松在唐王府议政。 “报!禀大王!石邑县县令派人前来,称在石邑县发现凤凰来仪。”正商议间,一锦衣卫入内禀报,在石邑县发现凤凰来仪的事情。 李松听后便知道,这是所谓的天降祥瑞,这是打算要他取代汉朝,改朝换代,不过这样也好,汉朝气数已尽,是时候取代它了。 自己虽然心里有这个想法,不过应该由他们来说,这些文武百官比他还希望汉献帝禅位。 李松看着殿中窃窃私语的文武百官道:“众卿!此乃何征兆?” 钦天监监正许芝出班奏道:“臣启奏大王,此乃天降祥瑞!以显大王之功德……” 许芝话还没有说完,天降祥瑞的喜报接二连三而来,“报!禀大王,临淄城麒麟出现,黄龙现于晋地,长安现……” 这些全部都是李伏、许芝等人可以安排的,为了就是营造上天降下祥瑞,要李松取代汉献帝。 “大王,种种瑞征,乃唐当代汉之兆,臣等奏请大王取而代之!”许芝等人立刻跪拜请奏李松取代汉献帝。 “此事休提,孤王身为汉臣,怎么能够做出这个事情。”李松说罢,一甩衣袖,起身离去。 留下中郎将李伏、钦天监许芝等人,就看他们明不明白了,司马懿目送李松离去,转身离去。 中郎将李伏、钦天监许芝聚在一起商议,许芝道:“大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一辈子侍奉汉帝不成?甘屈居人下?” “大王之意,岂是你我能够明白的,不过有一人肯定知道大王的意思。”李伏道。 “何人?”许芝急忙问道。 “吏部尚书司马懿。”李伏胸有成竹道。 “司马尚书请留步!”二人立刻出了大殿,叫住司马懿。 “二位找我所谓何事?”司马懿回身,拱手与二人见礼问道。 二人见礼完毕,便将自己的来意跟司马懿说,司马懿则和他们打着太极,经过二人旁击侧敲之下,司马懿一脸“为难”,最后不得意才告诉他们答案。 “二位,该怎么做应该不用我多说,二位应该心里有数,就此告辞!”司马懿说罢,拱手一礼,李伏二人急忙回礼,司马懿转身离去。 李伏看着司马懿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许芝道:“可安排受禅之礼,令汉帝将天下让于唐王。” “好!不过必须多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入宫奏请汉帝禅位于唐王,这样才稳妥些。”许芝道。 “好!你去联合陈群、王朗、贾诩等大臣,我则照司马懿说的,安排百姓上万民表,请唐王代汉自立,如此一来,便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李伏道。 二人立刻分道扬镳,一人去联合文武百官,一人去找人写万民表,双管齐下,并约定好时间一起进宫逼宫。 李伏和许芝二人伙同华歆、王朗、辛毗、贾诩、刘廙、刘晔、陈矫、陈群、桓阶等一班文武官僚,四十余人,直入内殿,来奏汉献帝,请禅位于唐王李松。 “陛下!文武百官在大殿上有事求见!”宦官来到汉献帝刘协面前,禀报道。 汉献帝一脸疑惑,这些人怎么来了,平时除了上早朝做做样子,不曾见过有这么积极的时候,刘协心里总有不好的预感。 “文武百官前来,可有说是何事要见朕。”刘协问道。 “回陛下,老奴听大臣们说是有关江山社稷的事情,要奏请陛下!”宦官说道。 刘协大惊!难怪朕的心里总是不安,原来是江山社稷的问题,只是如今天下归一,还有什么关于江山社稷的大事。 汉献帝刘协想不明白,却是心急如焚,毕竟这可是关系到他汉朝江山的大事,刘协跌跌撞撞的出了后殿,来到大殿之上。 “臣等拜见陛下!”中郎将李伏、钦天监许芝、户部尚书贾诩等四十余大臣跪拜道,毕竟汉献帝现在还是天子。 “众爱卿平身!”刘协和颜悦色道,待他们谢恩起身后,刘协问道:“不知诸位爱卿一同前来所谓何事?” 虽然汉献帝刘协现在心急如焚,却也不得不在他们面前,展示他天子风度,免得有失天子仪态。
华歆出班上奏道:“伏睹唐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 “群臣会议,都说汉祚已终,望陛下能够效仿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位与唐王。” “这样才能够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帝闻奏大惊,半晌无言,万万没想到,这些人竟然是来逼迫他这个天子禅位,这是要朕将大汉四百年的祖宗基业拱手与人,这是要朕亲手葬送这大汉江山社稷。 刘协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要是这样做了,死了以后,怎么到九泉之下,面见祖宗,可是朕该怎么办? 觑百官而哭道:“朕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到现在已经有了四百多年之久。” “朕虽不才,可并没有什么过错,更没有对不起天下黎民,怎么能够忍心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你们百官再从新商议再说。” 汉献帝刘协不过是李松手里的傀儡,要不然的话,何必这样哭哭啼啼,一早就命人将这些逆臣退出去斩首,可惜他手里无兵,不然的话何必忍气吞声。 汉献帝希望能够通过这样来博取他们的同情心,能够放过他,不逼迫他禅让,这一切不过是刘协的幻想,这些世家怎么可能被几滴眼泪感动。 华歆见汉献帝一点也不痛快答应禅位的事,心里有些恼怒,引李伏、许芝近前,有些不善奏道:“陛下要是不相信的话,可以问下这二人。” 不等刘协开口,李伏奏道:“自唐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这些都是上天示瑞,唐当代汉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