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抗日之最强战兵在线阅读 - 正文_第310章 鬼子的宪兵

正文_第310章 鬼子的宪兵

    邓阳虽然打死了一个鬼子的低级指挥挂,但是他却听到森林的边缘处似乎传来的猎犬的叫声,这就是说很有可能鬼子的其他部队到了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变得危险了很多。眼前的这队鬼子很可能将他拖住,然后等待鬼子的大部队到来。不过邓阳想要想要离开非常的困难,因为有着这些鬼子的存在他如果一起身,绝对会成为鬼子的靶子,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将这些鬼子全部解决。邓阳看到那个露出半个脸的鬼子,枪口瞬间将其瞄准。嘭!一声枪响,邓阳的身体立即一个翻滚离开所呆着的那片。不过邓阳的子弹并没有击中鬼子,而是集中了鬼子所在大树的边缘部分,在树干上留下一个弹孔。然而就在所有的鬼子以为邓阳的子弹没有将那个躲在身后的鬼子步兵杀死的时候,那个原本还站着的鬼子兵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在鬼子的额头正有着一个黑色的弹孔,鲜血从那个伤口中不停的流出来。邓阳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对于普通的步枪来说大树确实可以抵挡子弹,但是邓阳使用的狙击枪并不是一般的步枪。狙击枪和步枪是不同的,在后世的电视中动不动就看到普通步枪加上一个狙击镜就称之为狙击手,其实并不是那样,真正的狙击枪是有着其特殊性的。即便是这个时代的毛熊和德意志狙击枪使用的步枪也是经过改装的,那就是加长枪管,以此来增长射程,增加弹药的装药,以此来提升子弹的威力。狙击枪是狙击手的主要武器,要的就是远距离大杀伤,在距离遥远的时候一击必杀。而此时邓阳与鬼子的距离只有不到百米,他手中拿着的还是一战时期反坦克步枪的缩小版,或许这把狙击枪无法和反坦克枪相比,但是却可以穿透树木边缘的木层。邓阳在射击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木质结构最厚的那片区域,而是选择射击树木的边缘,因为他知道在鬼子在发现被射击了之后一定会将身体缩进去的。但是子弹的出膛速度是每秒钟六七百米,是音速的两倍,因此鬼子就算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将身体躲到更远的地方。作为优秀的特种兵狙击手,邓阳能够通过测算瞬间在脑海中形成鬼子躲避时候的模样。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导致整个鬼子兵躲在树木的后面也会被打死,因为边缘的树木的厚度还不足以完全抵消子弹的冲击力,再者说树木最为坚硬的部分是内层的树心部分。鬼子再次被打死一个士兵,所有的鬼子顿时紧张起来,甚至躲在树丛里都让他们感觉不到安全。而他们却依旧没有发现邓阳的存在。邓阳翻滚之后再次安静的趴在地面上,狙击手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那就是动的时候如同闪电,但是在经过短距离的转移之后必须立即保持在一动不动的状态,这样敌人才不能够快速的找到你的位置。其实现在鬼子大概知道邓阳所在的方向,但是诡异的是他们根本找不到邓阳的围着,折让所有的鬼子都感觉到非常的迷茫。鬼子的部队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训练,甚至连碰都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敌人,所以一时间鬼子都没有丝毫的发现。邓阳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目标,他必须尽快将这些鬼子全部干掉,因为他知道即便是再精锐的狙击手,也不可能在长时间的对视中不被敌人发现。鬼子的好些双眼睛都在草丛里和树木后面搜索,总会有找到邓阳的时候。邓阳现在不怕暴露,但是前提是尽可能的将鬼子消灭。、嘭,又是一颗子弹,一个鬼子兵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他的眼角上还有这一块锋利的木刺深深的刺入其中,按时邓阳射击时候带起的木块。,只不过由于子弹的强大威力所以导致那块木头也带有强大的杀伤力。不过在邓阳打出这颗子弹的时候鬼子也发现了邓阳的位置。“八嘎那个支那人在那里!”一个鬼子兵只指着邓阳的方向大声喊叫起来。不过这个时候邓阳也已经趁着鬼子在看到伤亡士兵的一刹那机会窜到了一颗大树的后面,同时手中的狙击枪对准那个发现了他的鬼子就射击了过去。嘭!一声枪响!那个发现了邓阳的鬼子兵惨叫一声,直接倒在了地上。啪啪啪……然而在打出一颗子弹之后,邓阳迅速的躲到一颗大树之后,紧随而至的就是鬼子密集的子弹。子弹啪啪啪的打在邓阳身前的树干上,打的树干噼里啪啦作响。但是鬼子使用的是一般的步枪,根本穿不透这一人环抱的大树树干。鬼子一连串的子弹打过去,然而鬼子却没有发现任何动静。一个鬼子的临时指挥官挥了挥手,一队鬼子兵抱着步枪猫着腰向着邓阳所在的方向慢慢的冲了过去。很显然这些鬼子兵想要接近邓阳,然后将邓阳打死或者俘虏。但是鬼子慢慢接近的时候,树木的后面去而没有丝毫的动静。鬼子的内心不由暗暗猜测,或许那个华夏国士兵已经受了伤,所有的鬼子兵心中都是微微一轻,毕竟从之前的战斗中他们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隐藏在这里的华夏国军人枪法非常的准,对方若是拼死,可能他们还要付出两三个人的生命。可是越是接近那颗大树,所有的鬼子都感觉到非常的紧张,似乎有着什么异常的气息笼罩着他们。“突杀给!”距离大树还有不到六七米的距离,鬼子的指挥官一声怒吼向前冲了过去。八个鬼子瞬间冲到了大树的后面,然而让他们惊异的是根本没有任何人影,可是一瞬间之后,鬼子兵们的脸色却突然大变。只见树干的后方,一把匕首上正挂着一颗冒着烟的手雷,而在地面上他们四周四五米的区域也有着四五枚正在冒烟的东西,这根本想都不用想一定就是手雷了。“八嘎,卧倒!”鬼子的指挥官瞬间额头冷汗直冒,他们没想到那个华夏国的军人在这样的时候居然还能够放置这么多的诡雷。没错是诡雷,邓阳在一瞬间迅速的用自己衣服上的丝线将数枚手雷连接在一起,同时,将其中一颗挂在插在树上的匕首上。而主要的触发机关却在数米开外的空地上,哪里有着一条线,鬼子在走过来的时候将那些丝线扯断因而将手雷触发。这样一来,当鬼子小心翼翼的来到树干后面的时候,这些手雷也已经到了爆炸的临界点了。果然鬼子指挥官的喊话还没有结束,忽然一声声的爆炸声响起,一个个鬼子发出凄惨嚎叫。不过这并没有让鬼子全部被炸死,因为有的鬼子反应快率先趴在了地上。手雷的爆炸,尤其是在地面上,其爆炸的杀伤范围是在地面以上二十度的范围内,因为冲击波是往上,这就是为什么在手雷爆炸的时候趴在地上能够减少伤亡的原因。因为趴在地面上你就处于那二十度角的范围内,爆炸的单片很有可能从身上飞过,但是不会伤到自己。然而就在四个鬼子逃过一劫暗自庆幸,可是他刚刚抬起就立即惊恐的瞪大眼睛,因为在他们的头顶又有一颗手雷落下,并且在他们根本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发生了爆炸。啊!几个鬼子惨叫着,死命的捂着自己的眼睛,甚至他们的武器都被丢在了地上。邓阳从一颗大树后面走了出来,鬼子受到了闪光弹的攻击暂时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他的手上提着冲锋枪,对准地面上挣扎的鬼子就一阵点射。突突突……啊啊啊……鬼子的身体在冲锋枪的射击中颤动,发出一阵阵惨叫之后剩下的四个鬼子兵就被邓阳直接杀死了。邓阳将所有的鬼子解决,随后将一个个鬼子的步枪全部收集起来,向着原本他篝火所在的地方走去。在哪里溪水已经挥出一个深度三四米的深潭,邓阳随意的将一杆杆步枪直接丢了进去,这些武器就算是摧毁也不能够留给鬼子。可是就在邓阳摧毁了这些武器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军犬的吠叫声。邓阳知道是鬼子的搜查部队到了。一队身穿土黄色军装的鬼子宪兵部队正在树林中前进,一只军犬正用鼻子不停的嗅着地面,很显然鬼子这是在搜寻。这帮鬼子已经听到了前方的战斗声,但是他们并不能够确定究竟有着多少敌人,而且他们仅仅只有一个小队。他们并不是来搜寻邓阳的,而是进行例行的搜查任务,鬼子现在已经疯狂了,因为为了掩盖他们大屠杀的证据,他们要杀死多有的华夏国百姓。为了这一点他们到最后甚至是将安全区内的百姓全部杀害。很多人都知道在南都大屠杀之中,一些外国友人帮助国民避难,成立了一个个难民营。由于这些难民营是在租界范围内,因此在前期鬼子因为估计西方国家,因此并没有冲进去。但是到了后来鬼子完全占领南京之后,他们依旧让那些西方人牵制离开,至于离开之后,鬼子声明说将那些在难民之中的二十多万华夏国百姓已经释放。可是在后世的南都大屠杀调查之中,很少有着幸存者的存在。如果说那些二十多万人都活着,那么怎么可能幸存者那么少,躲在难民营之中,他们也是屠杀的见证者,因此几百年因为疾病和后来的战乱也不可能那么少。这样一来只说明在鬼子进行南都大屠杀之后,那些本来被外国人保护下来的难民最后依然被鬼子杀害了。这样一来南都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恐怕不止是三四十万人,而是六十万甚至是七十万人。否则那些幸存下来的数十万百姓那里去了?邓阳知道鬼子之后会这样做,他来到这里就是想要尽可能的让那些还存活着的百姓能够有生存的希望。鬼子在南都大屠杀之后大量的向东北和高丽以及日本本土输送劳工,其中大部分都是南京幸存者,鬼子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用非子弹的形势将所有的幸存者全部杀死。而现在的鬼子正在满南都的寻找任何躲藏起来的人们,他们见到任何一个房子就进入搜查。即便搜查不到任何线索,也会将房子炸掉或者直接烧毁,这样即便里面躲藏着人也会被活活烧死或者被埋葬在里面。只不过这支鬼子的小队并没有想到在这里会出现战斗声。其实鬼子的宪兵部队说来可笑。别的国家的宪兵部队是留着作为维持军纪的,以防止部队对普通的平民进行抢劫等等影响国家形象的事情,要知道即便是德意志此时的疯狂也注重这一点,但是鬼子的宪兵部队却恰恰相反。鬼子的宪兵部队并不是留着维持军纪,而是为了防止任何一个鬼子兵大发善心放走华夏国的百姓,他们这是在逼迫鬼子的士兵丧失人性。然而当鬼子的这支宪兵小队来到树林中的战场上的时候也不由的吓了一跳,因为这里倒在地上的都是他们的自己一方的士兵。足足十一个士兵,也就是说一个小队,一个小队的鬼子兵居然全部被杀死了,这让鬼子的宪兵指挥官微微一愣。因为他没有想到战斗居然是以他们一方被全部杀死结束,这不由的让他微微一愣,随后立即将身边的一个士兵叫了过来。“立即会指挥部告诉大队长阁下,我们在树林中遭遇大规模最少百人以上的华夏国残余部队,请求立即支援。”鬼子的指挥官脸色严肃。那个被叫过来的士兵微微一愣,因为他们还没与在南都遇到需要援兵的情况,之前不管遭遇多少华夏国的部队,只要冲过去,华夏国的部队立即就分崩瓦解,但是但是现在他们居然还要支援。然而他却不知道鬼子的指挥官发现这里的不寻常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