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逍遥之极品人生在线阅读 - 第五章 大秦岭见闻(修)

第五章 大秦岭见闻(修)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不仅分隔了黄河和长江,形成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更滋养着自强不息、内敛厚重的黄河文化,凝铸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的气魄和胆识。秦岭的重要,不仅体现在独特的生态系统上,也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

    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更有中华龙脉之称,镇压中华气运。

    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很早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可推断在100-20万年前,陕南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等说明先民在秦岭地区繁衍生息的历史十分悠久,遍及秦岭地区众多县城的多处原始社会遗址,证实了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

    《史记》、《汉书》中就有“南山檀柘;天水陇西山多林木;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山林竹木果实之饶;武都地杂氐羌,皆西南外夷,武帝初开治;楚有汉江川泽山林之饶,或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以及“褒斜材木竹箭之饶”的记载,足以说明秦岭山区当时森林繁盛,而农业种植和捕鱼伐木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秦岭南北的人文景观亦各具特色。

    秦岭山脉西段有麦积山石窟,山体悬崖壁立,状若积麦。自后秦时期开始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余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北面的关中平原史称‘八百里秦川‘,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人类农耕、定居,是华夏有名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秦岭之南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川南盆地”,其间的邛崃山脉和都城平原又是蜀汉文明的发端之地,根据对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代,蜀的先祖即掌握了非常先进的青铜冶炼、玉石加工工艺,是华夏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间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宝(鸡)成(都)铁路经过的陈仓道、安西至宁陕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傥骆道、周洋道。在秦岭北坡及关中平原南缘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及流传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有秦始皇陵及许多帝王陵墓群、周代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楼观台、张良墓、蔡伦墓等古迹。位于安西市南40余公里的终南山自古风景秀丽。《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唐代官绅在此建有别墅,其中以王维的辋川别墅最负盛名。王维所作的优美山水诗大多是描写此处景色。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诗句。附近还有翠华山、南五台、骊山等秀丽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太乙宫、老君庵等大小庙宇40余处,是关中游览避暑的良好场所。

    秦岭的北坡还有七十二岭之说。按说秦岭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其山谷应不分南北,为什么单是秦岭北坡有这“秦岭72峪”说法,且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这种说法,这有待历史学家去考证,我想可能两点原因。一则安西(长安)自古帝王之都,而秦岭北坡距离安西很近,长期的历史浸*造就了秦岭北坡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内涵,这是被人类不断涉足和充分开发的地区,历史上帝王将相把这里作为避暑狩猎之地,文人墨客把这里作为寻幽咏怀之处,僧侣隐士把这里作为修身养性之所,逃犯流民把这里作为避难存身之家,商贩旅人把这里作为通渝达蜀之道,所以为了区分秦岭北坡的各个峪口自然就会有相对流传广泛的地名;另一则古人常常用七十二来形容多,就好像我们熟知的“孙悟空72变”、“工农兵学商72行”等,72峪也不过是为了形容峪口的众多,其实如果查看地图或者沿山边细数起来,会发现秦岭北坡远远不止这72峪,不过因为很多峪较为小(短)或不太出名,就没有被罗列进去。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

    赵龙回忆起在网上了解到的关于秦岭的介绍,大多是对于地理分布和气候人文的讲述,都属于官方数字化的宣传,关于大山深处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却不见多少,或者是没有进入到那个领域不太了解。

    现在处身与大山环绕中,和原始的生态自然景色直接面对面,才能亲身体会到秦岭大山的险峻奇特与巍峨壮阔。

    秦岭贯穿陕省和川南,蜀道险阻闻名天下。诗仙李白就曾有《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曲《蜀道难》道尽蜀道之危险、攀登之艰难。蜀道之难,隔绝秦塞人烟不通,就连可以飞高的黄鹤与善于攀岩的猿猱都不得过,更何况人乎?小道羊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听了便使人脸色失了颜色。蜀道秦岭相连,蜀道难,秦岭道依然。

    秦岭曾是孕育关中老秦人的母山,其物产之丰富在全国大山名川中排名当居前三甲。

    越往里面走,风景就会越趋于原始。由于处在山中交通不便,且这几年人们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区,被多个保护区所环绕簇拥,所以他躲过了现代人一次有一次刀斧的蹂躏,迄今还保持着远古的原始与清纯。

    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的提升,对自然的保护更加用力,并出行一些列禁止猎狩的法律法规。人们也能认识到和自然和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所以这些年人为对动物的伤害已经很少了,这些初生的羚牛并不了解人类的可怕与残忍,却是对“人”这种不同于他们的动物充满了好奇。

    前两年一部关于秦岭山脉的宣传片《大秦岭》曾在中央10套《探索·发现》栏目中重磅播出,便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引起一段热潮。

    秦岭之美让人震撼。电视系列片《大秦岭》,在反应秦岭独特奇妙的自然风光时,用站在华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制高点角度审视秦岭,着力探讨着一座山脉与华夏历史和华夏文明进程的渊源关系,同时又以人文精神俯瞰秦岭,突出秦岭水系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人类对秦岭保护的态度。

    《大秦岭》总导演康某素有“华夏纪录片第一人”之称,该片把秦岭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在8集电视片里,被称为一部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经典之作。热播时,全国有无数观众每晚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连续收看《大秦岭》,无不被秦岭奇特的风光和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震撼。

    华夏电视台在审片时评价道,该片是目前同类题材纪录片中最优秀的典范之作,它首创了反应山脉的新样态,是近年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所播出的大型专题片中扛鼎之作。

    《大秦岭》的热播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秦岭热。连日来,海内外新闻媒体采用各种方法传播秦岭的山水人文知识,SX省的各大媒体更是把《大秦岭》的热播作为头条新闻,每日不惜版面解读秦岭的历史,不断推出各种删节版的《大秦岭》电视解说辞,从各种侧面介绍电视片的拍摄情况以及幕后花絮。

    这极大地激发了三秦大地普通百姓以及旅游业界人士的无比自豪感。一些文化名人在此刻也不断成为新闻媒体的追逐目标,陕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某日前在接受当地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希望通过《大秦岭》的热播,使秦岭能像黄河、长江一样成为华夏的符号。他指出:“可以说这部纪录片重塑了陕省,解读了华夏,他会让所有人都明白,对于陕省人和华夏人来说,秦岭是一座生命之山,生态之山,它提供了最好的资源,是秦朝统一的坚固屏障。从养育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粮食、提供了河流;从形式上来说,它提供了儒释道,是生道、融佛、立儒之地。可以说华夏人需要什么,它就提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