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义利三国在线阅读 - 第一六一章 汉学初考记(四)

第一六一章 汉学初考记(四)

    四月初五,考试结束后的第四天。发榜日。

    要说人类的情绪,还真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这一天的早晨蒋通在这里的话,一定会长叹一声:“千万年来,阳光底下,并无新事”了。

    因为,在发榜的大木栏前,一样的人头涌动,一样的人声鼎沸,一样的站满了诸多心怀希望、恐惧、热忱、担忧等诸多复杂情绪的考生和诸多看热闹的人。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明朝,或许发榜栏下是一群带着方巾的人,在清朝,或许是一群剃光了半个脑袋的人。而在这里,是一群间或戴着裘皮帽,典型的异族打扮的人罢了。

    盖楼兰也在这群人中。和其他的期待夹杂着担忧的同学比起来,他更加的自信。同时,也更加的向往。

    在真正的汉地城市住了三天多,盖楼兰深深的喜欢上了汉地的一切。喜欢汉地的服饰、饮食,喜欢汉人城市里错落有致的房屋,水泥铺就的街道,喜欢走路井然有序,彼此礼让的行人,喜欢热闹嘈杂的集市,他甚至在这几天还跑到太原城外的一些农田里,看着在春季里忙着春耕的诸多农夫,憧憬着自己有了田地后又将如何……总之,比起自己部族里那几个眼神中毫无顾忌的释放着杀意的兄长,他是真的不想回去了。

    “来了来了!”人群边缘处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七八个太原县衙的官员在太原县廉使衙门的两位属员监督来到发布栏前站定。

    “诸位学子,诸位百姓,本官太原县县令王恒,受礼部尚书之委托,在此发布本次汉学考试之合格者。”

    “本次汉学考试,共有一百五十三人参考,共计录取三十人。此三十人者有资格参加明日在太原郡守府举行的第四堂考试。第四堂考试的前三名,将获得前往渤海师范学校正学就读的权利。但无论这第四堂考试结果如何,都不影响这三十人获得进入大汉腹地生活的资格。不影响他们获得大汉政府分配的土地,不影响他们带领不超过十位匈奴族人进入大汉……哈哈哈,本官太罗嗦了,请诸位来看榜单。”

    榜单很大,虽说是卷起来的,但卷起的筒子看起来也超过了一丈。待得县衙的衙役固定好了榜单的顶端,扯开封绳,整个榜单从上往下迅速滚动完全展开的时候,三十个匈奴幸运儿就此诞生了!

    盖楼兰只看了榜单一眼。

    确实只需要看一眼,因为这个榜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盖楼兰。

    胸腔里的心脏一开始是像一个称砣一样,一下子就落到了肚子里。盖楼兰甚至还能听到它落到肚子里时发出的“铛”的一声。但迅疾的,它又飞快的跳动了起来,而且它不光是跳得飞快,还不住的往喉咙的位置窜动,逼迫得盖楼兰想撕扯开自己的喉咙,让它欢快得跳动在大庭广众之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什么修身养性,什么君子仪容,这些盖楼兰都顾不得了。他拉下自己的裘帽,撕扯开自己的外衣,疯狂而畅快的大笑起来。因为他知道,若是不这么笑出来,他的心脏就会扯开喉咙自己跳出来了。

    没有人去怪罪这个行迹不堪的少年,反而纷纷投来了羡慕、嫉妒又或者赞赏的目光。而在人群中,隔着盖楼兰不远的地方,也有大笑的,也有以头抢地的,也有懊恼的,也有双目失神,喃喃自语的。数百年的科举悲喜录,因为穿越者的原因,居然提前在一群异族少年中上演了。

    过了好半晌,盖楼兰才算将心中巨大的压力和喜悦发泄完毕,此时的他虽然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但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却前所未有的虚弱,几乎走不动路了。

    盖楼部是个小部,家里兄长又多。所以这一次虽说铁弗部派出了上千人的骑兵护送本部的学子参考,但盖楼部就只派出了五个护卫。而这个时候,这五位护卫想来搀扶住自己的小主人时,盖楼兰微笑的摆了摆手。

    “开什么玩笑,如此喜悦的事情,怎么能这个时候就结束呢。”盖楼兰收拾好心情,再次抬头看向了榜单。

    嗯,榜单上的内容很详尽。除了考生的姓名,年龄,还有考生所属的部落,以及所在蒙学,授业教师等。毕竟这个时代的匈奴人大多数部族都没有姓,只有一个名字。而名字呢,又多有重复。所以不把这些其他的内容填上去,还真不知道到底是谁被录取了。

    可是这么一来,各个蒙学的成绩也就出来了。而盖楼兰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所在的皋狼蒙学,也就是易春的蒙学,在这个榜单上出现了十八次。

    这就意味着,本次易春的蒙学学员占了参考人员的三分之一,被录取人数接近二分之一。所以这一场,算是皋狼蒙学的大胜!

    其实不光是盖楼兰注意到了,整个广场内观看榜单的人们都注意了。毕竟,除了第一名是皋狼蒙学外,后面的三、五、六、八名,都是皋狼蒙学的。前十名占了一半不说。十一到二十,更是连续的十个皋狼蒙学。一时之间,皋狼蒙学和蒙学的授业老师易春的名字,被广场内的近千人到处念叨着。

    作为被大家念叨的主角,易春其实这个时候也在人群里面。开玩笑,有哪个这次有学生参考的蒙学老师不急着来看榜呢。

    “啧啧,贤弟,愚兄真是佩服得无以复加呀!恭喜贤弟,贺喜贤弟!”

    面对着冯博的夸奖,易春根本没有客气,欣然笑纳了。老同学之间,还需要虚伪的谦虚么?

    “咄!居然本座的蒙学只有三人上榜?这,这,这这这,岂有此理!定然是哪里搞错了吧?”

    “哼,汝有三人上榜,那就偷笑吧!余之蒙学,十八人参考,居然无一得中?这,这定是有黑幕!廉使,廉使在哪里?余要申诉!”

    两个对结果极不满意的蒙学教师带头,还有许多考得不好的蒙学教师,以及更多的落榜的匈奴子弟,开始喧闹起来。

    冯博看到如此的场景,微微朝着易春一笑,然后两个人默契的转身,当做不认识般,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悄悄的离了场。

    广场里的喧嚣还在继续。不少情绪激动的匈奴人干脆就拔出了刀。眼看场面就要失控,可是站在台上的太原县令王恒,居然一点都没有慌乱。

    好吧,身为太原王氏的子弟,这点定力还是有的。

    只见王县令的右手刚刚举起,不出一会,从广场四周的街道上,转出了无数的太原郡兵。这些黑衣黑甲的郡兵一出场,整个喧嚣的广场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诸位,丞相昔年有云,愿赌服输。既然参加这个汉学考试,有中榜的,那就一定有落榜的。有什么好闹的呢?虽说如此,不过大家的心情余还是能够理解的。而丞相也早就想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诸位,这广场上如此大的张贴栏,即便是中榜名录很大,但是和这张贴栏比起来也是很小的了。剩下的地方,全部张贴本次参加考试的考生的试卷!”

    王恒此言一出,下面的诸多匈奴人还没什么反应,倒是刚才闹得最凶的两个蒙学教师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的学生什么水平,自己最清楚。在拿到考卷后,几乎所有的蒙学教师都能粗略的估算出自己的蒙学这次能中多少个。之所以刚才在那里起哄,不过是觉得自己的蒙学考得太难看,回去后不好再招收下一批的学生罢了。

    放弃?能够把最困难的前三年都坚持下来的人,哪一个不是心志坚定之辈。这个时候怎么会放弃?

    看着鸦雀无声的广场,王恒微微一笑:“榜单公示三日。如果谁有异议,可以立即向太原县和太原郡的廉使衙门提出。如果三日后无异议,从本日起五日后,被录取的三十人在太原太守府接受第四堂考试。该堂考试的主考官是——当今陛下!”

    寂静的广场再次沸腾起来——或许大汉的士大夫阶级很清楚现在大汉是谁说了算,整个河北的汉民也很清楚。或许匈奴的上层也是清楚的。但是匈奴的中下层可不太清楚啊。就算如蒋通的铁杆粉丝易春,也不可能公然在课堂上大讲皇帝没有实权,是蒋通的傀儡这样的话吧?这样的话讲了,三字经里宣扬的忠孝节义还要不要讲了?

    而汉天子,可是几百年来在全匈奴明确了的,高于大单于的存在的啊。怎能不由得匈奴人激动?

    待得广场上的匈奴人稍稍发xiele一下心中的激动。王恒再次举起了手,让广场上空安静下来后,又接着宣布了新的政策:“渤海师范学校新一届毕业生将于六月毕业。今年太原太守府将再次扩建西河蒙学。已经在西河蒙学待了三年的教师,可以申请调离,并自主选择是到河北任何一地的蒙学任教。若是不再愿意担任教职的。丞相说了,鉴于尔等坚守三年,也算辛苦。丞相私人补偿你们每人十万钱!任尔等回到内地,自由择业!愿意继续坚守的,朝廷加增俸禄。并一次性补助粮食一万石。此外,今年开始,幽州将在北部边境开办鲜卑蒙学。愿意从西河转去鲜卑的蒙学任教的,和今年申请去幽州鲜卑蒙学任教的应届毕业生比起来,有优先权!以后,匈奴蒙学和鲜卑蒙学,每年都招收教师,不再是三年一届!最后,考虑到坚守边境蒙学的寂寞,朝廷允许蒙学教师纳当地人为妻、为妾,又或者嫁给当地人。无论是娶是嫁,蒙学教师的配偶,一律自动获得完全的汉民资格!但是,无论是娶是嫁,无论是妻还是妾,最多不得超过两人!”

    “此外,鉴于本次中榜之人以后将进入汉地生活。而且这些人还不是独自一人进入汉地。需要带走十人以内的部众。所以大汉会对有中榜之人的部族进行补偿。凡部落中有一人中榜,大汉一次性补偿该部族一万石粮食,一万钱,生铁一百斤!”

    可以说,经过三年的实验,蒋通的异族蒙学政策至此基本上完善定型了:教师,每年都会新招,也允许不愿意干了的人在有新人接替的情况下报备离去。对坚守时间越长的人,奖励也越丰厚。不过作为穿越者,蒋通对“升学率”这个东西深恶痛绝。所以蒙学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物质奖励并不挂钩。

    当然,蒋通并不担心蒙学的教师们因此就不努力教学了——你那蒙学几年几十年都培养不出来一个通过汉学考试的人,周边的匈奴人、鲜卑人会怎么看你呢?你自己在同行和士林中的风评又是怎样呢?这个时代可是汉族的青年时代,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可不是后来的末世——只要搞到钱,名声臭到家也无所谓的时代啊。

    不过嘛,鉴于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蒙学招收学生,还是每三年招收一次。而汉学考试,自然还是三年一次。

    而王恒宣布的最后一条规定,在刹那间就把蒙学的所有教师全部捧成了香饽饽。

    王恒一条条的宣布蒋通的新规,在场的蒙学教师和匈奴部族的首领们,心里都打起了各自的心思。

    对于教学成绩优异的蒙学教师们来说,大多数都决定继续留下来任教。对于成绩很差的教师们来说,或许换个地方任教更好吧?直接回内地或许有些丢脸,莫不如去新开的鲜卑蒙学碰碰运气?再怎么说,老子也是在西河草原上混过三年了,就经验来说,还比不上晚毕业三年的新瓜蛋子?

    而对于护送考生们过来的匈奴骑士们,心里打的算盘更多。

    首先是那些族里有人中榜的部族骑士们,个个都在想着要如何才能获得中榜人的青睐,成为他的随从,跟随他去汉地内地生活。且不说五天后的殿试前三名可以进入渤海师范学校深造。便是不能去深造,那也至少可以获得三十亩均田,自行开垦三十亩占田了吧?六十亩田地,养十个人,完全不是问题。而汉地里面商业兴盛,各种精美的丝织品、手工业品简直是巧夺天工。汉地的食物也丰富多彩。如此累计一二十年下来,自己的子孙也会成为汉民吧?这可不比一辈子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放牧,不断的部落厮杀,成天到晚就啃牛羊rou好得多?

    而部族中跟来的那些首领们,若是这时候刚好本部族有人中榜,那就简直幸福得快要眩晕了过去:一万石粮食一万钱在已经恢复了生产秩序的太原郡看来不多,三十个中榜少年的补偿物资,光太原郡一郡就可以承担。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匈奴部族来说就不是小数目了。以前若是要得到这些东西,匈奴人就要去攻打汉人的坞堡,而要打下一个存粮万石的坞堡,怎么也得死个百八十个勇士。这对部族的打击是相当大的——勇士少了,部族就会失去在草原上独立生存的可能啊。而且若是运气不好,特别是在这些年牵招担任太原都尉后,太原郡兵越来越厉害的前提下,打劫汉人,真的是一项高风险,一个不小心就全族被屠的危险职业了。

    而现在,多好。一万石粮食啊!匈奴人可不缺少rou食,不必像汉人那样对粮食有巨大的消耗。所以这一万石粮食,足够一个近万人的匈奴部族吃两三个月之久。这样一来,最难熬的草原上的冬天,就不是那么难过了。就不必宰杀羊羔什么的过冬了。

    而一万钱呢?这点钱确实不多,在太原郡逐渐恢复秩序的今天,粮价平稳,也不过能买两百多石粮食罢了。可是这一万钱,对于匈奴部族首领一家来说,那就是笔大钱了——首领们可没有想过把这点钱拿出去分的,肯定是自己私吞了——而且对于铁弗部去卑这样对蒋通有比较深刻理解的匈奴首领们来说,私吞才是聪明的表现——谁傻了去平分给部族吧?大家都得不到多少不说,还会被蒋通视为眼中钉rou中刺:你这厮居然如此公平正义,岂不是会得到大量匈奴人的尊重?那还得了。还是找个借口把你和你的部族给屠了吧。

    所以,这钱,于公于私,都必须私吞。而一万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可以去汉地买镜子,买瓷器,买罐头,甚至,还可以买锁子甲!

    当然,钱粮虽然珍贵,可是和一百斤生铁比起来,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草原缺铁,也缺乏从铁矿中冶炼生铁的技术。所以草原上的战争,其刀具什么的,都要从汉地去抢夺、购买。而现在居然大汉补偿生铁。还是一人一百斤?乖乖,用来打马刀可能打不了几把。若是用来铸造枪头、箭头呢?

    若是我的部族一次性把三十个中榜名额全部占完,那岂不是一次性会获得三千斤生铁补偿?乖乖,老子一下子就可以统一草原了!日子不要太美好不好?

    可以说。这一百斤生铁,彻底刺激了匈奴部族的首领们。这些原来或许出于这样那样原因,不情不愿的送孩子来就学的首领。这时候心里都无比的急切起来:快回到族里去,把族里能够上学的孩子都交给蒙学教师!三年后,三千斤生铁可能拿不到,但是两千斤,不,一千斤总是有的吧?

    嗯?等等。那个易春先生在哪里?老子这边这个蒙学居然中榜率这么低。还是要想办法把孩子送到皋狼蒙学去。这地方离部族的牧场远就远一点好了,大不了老子派几个牧奴,赶着几百头羊去陪读三年。对了,老子还可以把部族里最漂亮的女人送给他!不是说教师的配偶自动成为汉民么?这下部族里的女人都不会有意见了吧?啊,可以想见,从今以后,草原上的蒙学教师们,那是多么,多么的吃香啊?想着把自己部族的女人,甚至是首领的女儿送出去的,恐怕不再少数吧?不行,得赶紧走!回去之后马上着手这些事情!

    想到这一点的匈奴人,很多!很快的,广场上再一次变得嘈杂起来。

    看着急哄哄开始安排收起帐篷,准备启程的匈奴人。王恒拈须微笑:如此,草原诸部,尽入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