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义利三国在线阅读 - 第二十章 履新渤海郡

第二十章 履新渤海郡

    中平元年九月二十日,蒋通全军从下曲阳城外启程,南下广宗。

    十月初一,蒋通的青州军到达广宗城下。于是,董卓率领的部分北军、幽州军、冀州军、并州军,皇甫嵩、曹cao率领的部分北军、兖州军、豫州军,加上蒋通的青州军。东汉政府军共计十二万余人。把广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至此,政府军具备了强攻城池的能力。

    全军合议,公推左中郎将皇甫嵩为全军统帅,于十月初五发起总攻。皇甫嵩统帅全部北军共计五万人为主攻,进攻西门。曹cao统帅兖州军、豫州军两万五千人,进攻南门。董卓率领幽州军、冀州军、并州军三万五千人,进攻北门。所谓围三缺一,东门放置不攻,而是派蒋通率领青州军在广宗城东门外不远的清河上界桥西侧布阵,待黄巾余部逃出后,于野战中予以重击。

    青州军大帐内,蒋通坐在主位上,黄忠、典韦、太史慈、蒋盛、崔琰等人分坐左右。

    “主公,左中郎将也太看得起我青州军了。此战,我军虽然不必去蚁附攻城,避免了过大的伤亡,但是若蚁贼倾城而出,往界桥方向逃窜,仅凭我军一万余人,如何抵挡?”

    “仲兴不必担心,据报,张角这贼酋已经病死了。现在蚁贼是张梁领军。就算为了保护张角的尸首,蚁贼们也会奋力死战的。真的逃出来的,不过是些意志不甚坚定的小人,那种人,我军只要吼一嗓子就可以了。”

    “如此,我军的斩首之功……”

    “仲兴,我军先是击破青徐黄巾,又剿灭冀北黄巾,斩杀三大贼酋之一的张宝。功劳已经够大了。左中郎将这样的布置,是对我等的爱护。张梁的首级、张角的尸体,让曹孟德和董仲颖去抢吧。我们的仗,差不多打完了。通带出来一万一千五百青州子弟,还能带一万多人回去。总算没有负了这些青州好男儿,总算能够对青州的父老乡亲有所交代,也算如释重负了。”

    “主公仁义,这里琰要问一句,黄巾覆灭之后,主公有何打算?”

    “季珪,我等虽相处时间不长,不过彼此也算投缘。通在这里就给你说个心里话。以通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次军功,求个郡守或者刺史当当的。通很想主政一方,将通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不过这个还要看朝廷怎么想了。”

    “主公的想法倒是和琰想得差不多。敢问主公,黄巾覆灭之后,朝廷能否改弦更张,陛下能否振作朝政?”

    当然是不能了。一个癌症晚期、癌细胞到处扩散的病人,就是放到现代,医生们也多半是建议放弃手术,吃点止痛药,减轻痛苦,安详的迎接最后时刻的到来罢了。东汉政府的统治已经腐朽透顶,世家大族的力量已经膨胀到了相当大的程度。这一次黄巾起义,虽然重创了相当一部分世家大族,但是存活下来的那些世家,却藉此机会,疯狂的扩充私兵,侵吞隐匿人口。力量膨胀得飞快!别人不说,就说东莱蒋家,战前五个庄园,控制佃客、门客、私兵一共才四万余人。可是蒋通在牟平一战就收降青徐黄巾接近三十万。自己那个阴得不行的老爹,虽然没本事一口气全吞下来,吞个五六万是绝对没问题。自己家控制的人口就达到了十万以上。若是有需要的时候,发个狠,凑个两万私兵出来都不是问题。朝廷的基层统治力量在很多地方都被黄巾军摧毁,而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力量膨胀又是如此之快。东汉政府的统治确实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这次黄巾起义,本来是朝廷、地主豪强和贪官污吏们逼出来的。若是起义的持续时间很长——比如像太平天国起义持续十几年的话。统治阶级或许在将起义镇压下去后还会心有余悸,之后朝廷会调整一下统治政策,让利于民。贪官污吏们会稍微收敛一点,地主豪强们侵吞土地、欺压小民的时候也会稍微注意一下。可是这黄巾军太不经打,起事的时候声势浩大,从者超过300万。可是不到10个月就被打平了。皇帝、地主豪强和贪官污吏们会觉得,原来刁民们起事也不过如此,既然是这样,欺压他们又何必再顾忌什么呢?而真实的历史上,黄巾起义被平定后,汉灵帝就是这么想的。结果是催逼赋税更加急迫了,卖官鬻爵更加公开猖狂了,享受生活更加奢侈了。皇甫嵩在战后出任冀州牧,上书说冀州被黄巾摧残得很厉害,请求减免赋税一年,汉灵帝居然不答应!结果就是已经被镇压下去的黄巾军残余力量死灰复燃,张燕等黑山军聚众盘踞于太行山区,号称百万。郭太、杨奉等人在河东起义,号称白波军,有众数十万。张饶、管亥纵横青州,青徐黄巾实打实的一百万。臧霸、昌豨等人割据琅邪、泰山……虽然这些义军没有黄巾起义时明确的推翻政府的纲领,只是聚在一起求生存。但是却让东汉政府更加的头痛,久久不能平定。

    所以,蒋通听到崔琰的问题,很沉重的摇了摇头:“季珪,这次黄巾之乱平定得实在是太快了。多少会让陛下和诸多世家大族产生暴民之力,不过如此的感觉……所以说,通对未来并不看好,乱世,才刚刚开始啊。”

    大帐内一片叹息。稍后,崔琰又起身拱手道:“以我青州军剿灭七十万黄巾、阵斩张宝的大功。主公要做个郡守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不知主公属意哪里?”

    “季珪,虽然你也是世家子,不过你心中只有是非。所以通就不讳言了。通的意思,当然是在青州最好了。这里沿海,有很多文章可作。世家大族被屠戳一空,小民的生存空间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若是通主政此地,三年之内,定能让全州不虞温饱。十年之内,家家有一年以上存粮……不过。”蒋通说到这里苦笑着摇了摇头:“本朝自世宗(汉武帝)开始,实行异地为官制度。到了先帝(汉桓帝)时,正式颁布三互法,通的岳父大人担任青州刺史,通担任东莱都尉,都是违法的。不过那时还可以说是战时事急从权。待到黄巾覆没,岳父大人的位置是肯定要挪一挪的。通这个鹰扬校尉也不过是个临时职务,到时候肯定也是要撤掉。所以,通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呀!”(1)

    “主公为人,有五处为世之典范。一曰品行高洁,早年做《平丘劝孝歌》、《爱莲说》、《正气歌》教导一代士子。二曰才具无双,做三百千,被天下儒学大家奉为经典。学子启蒙,皆学三百千。三曰爱民如子,做《悯农锄禾》道尽小民艰辛,起兵抗暴,对老弱妇孺一再收容,不求以此首级换取自己的军功。四曰大公无私,身为寿春九侯堂后人,从不在琰面前避讳世家大族对天下的危害。五曰战无不胜,自起兵以来,催破七十万黄巾。挡者无不披靡。若是真如主公所言,黄巾覆灭,不过是乱世开端的话,未来平定乱世,给天下万民一个太平清乐世界的,一定是主公!琰虽然也是世家子,但自跟随主公一路行来,也深感大汉朝再这么下去,小民的反抗是不会停止的。真正的乱世,即将到来。琰不才,愿主公不弃,无论主公身居何职,请让琰追随左右!”

    “主公,黄忠早年以黄家陪嫁的身份进入蒋家时,心中未尝没有委屈。但忠自结识主公以来,爱子性命得以延续,忠之一身武艺会尽天下英雄。若无主公,黄忠要么没于南阳蚁贼手中,要么做个小吏孤独终老。哪比得上现在?黄忠实不虚此生矣。东莱郡,国家内地小郡,若不是黄巾乱起,如何需要设置都尉,战后必然撤销。便是不撤,忠也一定辞官,追随主公到底!诚如季珪先生所言,若是乱世将开,平定乱世的,一定是主公。忠愿做主公手中刀,为主公扫灭一切强敌。”

    “大兄,从慈三岁时认识大兄,迄今已经十五年了。虽然慈一直叫你大兄,你也一直叫蒋家的家兵们叫我二少爷,可是慈心中,只认你一人为主。如汉升所言,内地郡国,平时哪里需要什么都尉、中尉。所以待明日一战后,慈就辞官不做了。大兄去哪里,慈一定追随到哪里!”

    “主公,若是没有主公,典韦现在要么被官差抓住杀头,要么仍在浪迹天涯。主公活我,又供养我母亲,这一年来,跟随主公转战天下,典韦心里,无比畅快。这捞什子中尉,典韦本来就做不来,到时候辞了,一样跟随主公到底。”

    “呵呵,我蒋盛从祖父辈就跟随主公的祖父哪。主公去哪里,盛自然是去哪里!”

    “通何其有幸,能得各位不弃。通昔年新婚时,夫人问我平生之志,通言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日通以此句,与诸君共勉!我等名为主从,实为同志。日后当共同为此目标而奋进!望诸君今后不吝赐教!”

    “喏!”

    “主公,说到战后的去处,琰倒是有个想法,这里……”

    ……

    中平元年十月初五,东汉政府军在左中郎将皇甫嵩的统一指挥下,对河北黄巾军最后的据点广宗城发起了总攻。虽然政府军围三缺一,放着东门不打。可是广宗城里的黄巾军,都是张角的亲信领兵,是黄巾军中信仰最为坚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因此竟然没有一人从东门出逃。惨烈的攻城战打了五天。皇甫嵩不得不命令全军收兵。

    政府军收兵后不到十二个时辰,皇甫嵩发现黄巾军防备松懈——满以为政府军这次暂时停止攻击后,至少要过几天才发动攻击。于是不通知董卓、曹cao两军,率领西门军队急袭。终于破城。黄巾军首领张梁战死,在城内巷战中当场战死的黄巾军超过三万人。皇甫嵩将张角开棺剖尸,并将张角、张梁以及蒋通送上的张宝三兄弟首级一并挂在城内最高处后,黄巾军停止抵抗,全军哀嚎,超过十万人奔出东门投清河自杀。蒋通率领青州军竭力阻止,投水自杀者仍超过五万人。一时清河为之堵塞。至此,黄巾军三大首领全部授首,黄巾军在河北的主力兵团全部覆灭。

    而在这个时候,蒋通派出蒋盛连夜启程,飞奔回东莱老家。而在蒋盛进入牟平庄园不久,蒋家的内务大总管蒋蒙连夜启程,只身奔赴雒阳。

    十一月,朱儁统帅的南方政府军,攻破宛城内城。至此,黄巾主力彻底平定。余部也偃旗息鼓,藏入深山之中。起义时声势无比浩大,从者超过300万的黄巾起义,在九个多月后,暂告一段落。

    中平二年一月,各路郡县兵基本回归乡里,朝廷的北军也班师回朝。经过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私下交易。朝廷封赏如下:

    左中郎将皇甫嵩,剿灭豫州黄巾、兖州黄巾、广宗黄巾,斩杀贼酋张梁,将贼首张角开棺剖尸。功劳第一。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右中郎将朱儁,与皇甫嵩合力剿灭豫州黄巾,独立领兵击破南阳黄巾。功劳第二,拜右车骑将军,领河内太守,封钱塘侯。

    鹰扬校尉蒋通,击破青徐黄巾,剿灭冀北黄巾,斩杀贼酋张宝。功劳第三。拜鹰扬将军,领渤海太守,封昔阳亭侯。

    青州刺史黄琬,协助鹰扬校尉蒋通击破青徐黄巾,安抚降众有功,拜为将作大匠。

    北中郎将卢植,虽在冀州久久不能剿灭张角。但能将黄巾军围困于广宗城内,使得冀州局势不至糜烂,无罪开释,官复原职,迁尚书。

    东中郎将董卓,围剿广宗黄巾有功。拜破虏将军,屯兵美阳。与凉州反贼边章、韩遂作战。

    骑都尉曹cao,随皇甫嵩、朱儁征讨黄巾,多有战功。迁济南国相。

    东海国都尉陶谦,击败青州黄巾,但未尽全功,致使青徐黄巾合流。迁昭信校尉。

    朱儁幕府征辟之佐军司马孙坚,作战勇猛,先登有功。拜为议郎。

    涿郡平民刘备,招募义兵,协助朝廷军队剿灭黄巾贼寇。数有战功,领安喜县尉。

    ……

    渤海郡,其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天津市以南,黄河以北,京沪高速以东,渤海以西的范围。在东汉属于冀州刺史部,下辖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八县,治所在南皮。蒋通选择这里做发家的地方,考虑的是几点。

    首先,这里距离自己的故乡青州东莱郡黄县,超过了500里的距离,而自己的老婆是荆州江夏人,离这里更是遥远。自己在这里任职,符合东汉异地为官的三互法。

    其次呢,这个地方在东汉世家大族眼里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和青州的东莱郡一样,全境沿海。虽然处于渤海湾的最内侧,受到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只巨手的保护。台风什么的没有东莱郡多,但是海侵仍然十分严重,土地出产贫瘠。不过正因为如此,这里盘踞的世家大族也不多,这里最大的世家,高姓。是后世所有汉族人中高姓的最正宗的源流。这一家人真正的辉煌不是现在,而是在一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代,比如东魏的“当世项籍”高昂(高敖曹)、北齐的奠基者高欢。现在嘛,这个家族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在东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出过一位太子太傅,一位太守。其家世比起蒋通寿春宗家的一门九侯就要弱多了。而这已经是渤海郡最强的世家了。所以,蒋通将来要做事,受到的阻力就会比较小。而且现在高家有一个很杰出的人才,高览,河北四庭柱之一。到时候太守大人上任,直接征辟高览做太守府的从事,自然能够结好高家。

    渤海虽然全境有海侵的问题,但是内陆地区毕竟靠近东汉最繁华的大州——冀州。而且从这里去辽东、三韩都十分方便。所以,只要有钱,粮食从来都不是问题。而蒋通这个穿越者怎么会没有钱呢。尤其是在靠海的地方发展,蒋通绝对不会差钱。

    而靠海,是蒋通找一块起家地盘的最起码要求。近期内,他需要辽东的战马和三韩的粮食。而远期,为了给华夏民族灌注新的思想,他必须要在将来掀起华夏的大航海时代。在海边,未雨绸缪的做些准备,是必须的。而虽然南方的徐州、扬州都靠海,但是徐州的世家大族实力实在过分强大。陶谦早就在徐州的东海国扎了根,广陵的陈家那两父子,那可是三国中出了名的毒蛇两条!再加上泰山、琅邪的臧霸。这么算下来徐州已经被世家大族瓜分完了,去徐州,等于是做傀儡。历史上刘备、吕布那么强悍的人,在徐州都没讨到好,曹cao打下徐州后,干脆把徐州一分为二,北边扔给臧霸,南边扔给陈家父子。随他们自己折腾去。所以,徐州绝对是最差的选择。

    而扬州呢,高门大族一样不少,顾陆朱张,赫赫有名!他们的保守性、自私自利,比起中原世家大族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上东吴政权每次防守战争都打得有声有色,进攻战争基本上有气无力,就是明证。而且这个地方在东汉来说,远离中原,实在是太偏僻了。去了那里,根本无法进取,了不起做个孙权。也就那样了。这与蒋通的志向严重不符。所以,扬州也是万万去不得的。

    所以蒋通选择了渤海,当然,他选择了没用,现在汉灵帝还在,这些都得朝廷说了算。不过谁让他是阉党呢。在蒋蒙一路疾驰进入雒阳,向中常侍张让交出白瓷、骨瓷的制作秘方后,张让大阉人很痛快的点头答应了蒋通的要求。并且很好心的问要不要换个地方,渤海那地方实在是穷,要不去魏郡什么的,又或者到中央来任职。蒋通对此敬谢不敏。

    当然,有这么多好处,坏处也很多。最根本的是人口基数太小。八个县,人口只有四十三万,每个县五万多人,比起冀州其他的郡国差距实在太大。而且这还是这里世家大族偏少,对国家在籍的自耕农侵吞比较缓和的情况下的人口数字。蒋通估算了一下,加上渤海郡那些世家大族隐匿的人口,整个渤海郡的人口,不会超过六十万。这点人口,比起南阳郡黄巾乱起前的两百多万,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这点致命伤,蒋通有办法扭转。

    中平二年三月,新鲜出炉的鹰扬将军、昔阳亭侯、渤海太守蒋通,走马上任了。

    ————————我是睡意正浓的分割线——————

    (1)异地为官制度属于回避制度的一种,也叫地理回避或地籍回避。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一种常用手段。古人云:千里为官”就是对古代地籍回避制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后汉书.蔡邕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李贤注:“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以东汉官吏史弼为例,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是他的妻子娘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