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动力革命
第六十一章动力革命 二零四四年七月底,第十三集团军开始换装。 适应性训练与换装同步进行,即完成了换装工作的部队立即开赴广西与广东,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印度作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高温与高湿环境造成的影响,其次得考虑印度北部地区密布的河网,最后得考虑热带气候对官兵产生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国的广西南部与广东南部地区与印度北部地区最为相似。 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选择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原因,因为第十三集团军在主要驻地就是夏天同样炎热潮湿的重庆。此外,第十三集团军的官兵大多数来自南方地区,能够较快适应热带气候。 当时,首先换装的是第一三一独立装甲旅。 在军区制改战区制的时候,陆军只保留了主力集团军番号,集团军下辖各级作战部队都变更了番号,并且有一套参考标准,即师旅级部队在集团军番号后面增加一位,一般师级单位为双数旅级单位为单数,师属旅与旅属营则在所属部队的番号后面再增加一位,连与排级部队则以汉语数字表明。比如第一三一独立装甲旅下属第一装甲营的番号为第一三一一装甲营,而该营第一连则为第一装甲连,该连的第一排则为第一坦克排。与原番号相比,新的番号更能明确各部队的隶属关系。 在第十三集团军中,第一三一装甲旅是绝对的王牌部队。 该旅编有第一三一一装甲营第一三一二坦克营第一三一三装甲营第一三一四机械化步兵营第一三一五炮兵营第一三一六火箭炮营第一三一七防空营第一三一八通信营第一三一九后勤营与第一三一零旅部营共十个营,在旅部营下设有第一警卫连第二通信连第三侦察连第四特战连第五防化连第六特勤连第七工程连与第八勤务连,全旅总计官兵五千三百三十六人,作战人员三千六百八十四人。装备方面,坦克营拥有四十二辆主战坦克即反装甲作战平台与十四辆侦察战车即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侦察型,装甲营拥有二十四辆主战坦克二十六辆步兵战车即多用途作战平台与四辆侦察战车,机械化步兵营拥有十二辆主战坦克三十九辆步兵战车与四辆侦察战车,炮兵营拥有二十八辆自行火炮即火力支援作战平台的火炮型与六辆侦察战车,火箭炮营拥有二十二辆自行火箭炮即火力支援作战平台的火箭炮型与六辆侦察战车,防空营拥有四辆防空指挥车十六辆自行高射炮即防空作战平台的高射炮型与十二辆防空导弹发射车即防空作战平台的防空导弹型,通信营拥有四辆通信指挥车与十四辆侦察战车,后勤营拥有四辆指挥车十二辆工程抢修车即工程平台与八十余台各类运输车辆,算上旅部营,全旅总计拥有主战坦克一百零二辆各类装甲战车一百一百三十二辆火炮与火箭炮五十门高射炮与自行防空导弹二十八辆以及其他车辆近两百台,此外在连排级步兵单位,还配备了一百二十四门大口径迫击炮二百三十二套单兵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八十六件单兵防空导弹四百六十八具火箭筒。 不管从兵力,还是从装备上看,第一三一装甲旅都足够强大。 更重要的是,除了后勤保障能力有所欠缺之外,第一三一装甲旅拥有极为完备的自主作战能力。当然,后勤保障是所有国家陆军的通病,而且从未得到过有效解决,因此一般会把后勤保障部队放在集团军一级,在作战的的时候再根据各部队的实际情况,由集团军司令部进行分配。 如果算上先进装备产生的帮助,第一三一装甲旅的战斗力不亚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师。 当年年底,第一三一装甲旅在完成了适应性训练之后,紧急开赴雷州半岛,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侦察的情况下,与驻扎在该地的第四二二装甲师进行实战对抗演习。为了加大演习难度,戚凯威在演习开始前两个小时才通知第一三一装甲旅,而且没有告知对手是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王牌部队。即便如此,第一三一装甲旅仍然在演习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让第四二二装甲师不得不服输。 十二月二十四日,演习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一三一装甲旅搭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渡轮。 此时,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一三二装甲师第一三四机械化步兵师第一三三独立步兵旅与第一三五独立炮兵旅均已完成换装,第一三七独立防空旅第一三九独立后勤旅也即将完成换装工作。 一切顺利的话,四个月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全部开赴巴基斯坦。 当然,不是全走海运,两个师级部队将走陆路,即长途行军到西北地区,再经中巴铁路进入巴基斯坦。 在第十三集团军之后,第四十二集团军也将换装。 作为常驻南方地区的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也较为擅长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作战,而且通过与第十三集团军进行对抗演习,已经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一些了解,各级官兵的积极性非常高。 只是,要到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四十二集团军才能完成换装工作。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第四十二集团军将直接开赴昆明,在战争爆发后进驻缅甸,前期只派遣工程与后勤部队前往缅甸。 可以说,这两个集团军,就能各自支撑起一个战区。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有独立防空旅,都配备了战区防空反导系统,防空掩护范围高达四百公里,反导掩护范围也在两百公里左右,足以覆盖整个战区,而其作战能力更是顶得上印度陆军的一个方面军了。 用戚凯威的话来说,这两个总兵力达到十一万的集团军就能打赢大规模地面战争。 当然,这句话肯定有水分。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需要加强后勤保障力量,特别是战线后方的运输力量,也就得增派后勤保障部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两个集团军作战能力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当时,陆军依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即电力供应。 按照陆军制订的装备规划,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大规模装备部队的时候,将采购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即以小型聚变核反应堆为主,集发电变电与输电能力于一体的电力供应模块。按照陆军的要求,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可以分成多个功能模块,但是每个功能模块的质量必须控制在五十吨以内,尺寸则要控制在战略运输机的货舱容纳范围之内,而且具有公路行进能力,以便伴随地面部队作战,并且能够通过运输机空运,达到最基本的战术与战略机动性要求。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四年底,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还在研制之中。 主要就是小型聚变核反应堆的技术难度太大,又必须集成在一个模块内,即便不包括装载底盘,质量也难以降低到五十吨以内。当时,最紧凑的设计也达到了一百二十吨,比陆军的要求高出了七十多吨,而且远远超过了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即便是铁路与公路机动也非常困难。 所幸的是,陆军在二零四二年就启动了备用方案。 备用方案中,其他功能模块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用一台紧凑型燃气轮机取代了小型聚变核电站,燃气轮机的功率高达四十兆瓦,电力转换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八,因此能够提供十五兆瓦的电能,能够在十五分钟内为八辆作战平台的动力系统补充百分之八十的电能,或者为四辆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武器系统补充百分之百的电能。相对而言,这个后勤作业效率不算低,因为一辆24式主战坦克需要二十五分钟才能加满油箱,同时需要三名坦克手与一名后勤兵cao作,而为作战平台补充电能,几乎不费人手,而一辆载重二十五吨的油罐车一次也只能为十二辆24式主战坦克灌满油箱。从人员利用效率上讲,燃气轮机型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还要高一些。 照此计算,一个坦克营需要两套这样的系统,而装甲营与步兵营只需要一套。 问题是,燃气轮机需要化石燃料。虽然燃气轮机不像内燃机,没有挑食毛病,汽油柴油煤油都可以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浓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酒精,或者是天然气与煤气,只是输出功率有所降低而已。可最关键的问题依然存在,即运送燃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 与以往相比,最大的改变之处就是,可以把补给点设在后方。 此外,因为电动机的效率比机械驱动高得多,因此能源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所以在同等情况下,部队对燃料的需求要稍微低一些。只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不可能为正在前线作战的战车补充电力。 为此,陆军专门采购了一批电力输送车。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专门运载燃料电池的后勤保障车辆。这些车辆在充满电后,可以到前线为正在作战的坦克战车补充电能,或者交换燃料电池。此外,在前线作战的坦克战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法相互补给。 不管怎么说,动力系统大变革,给中国陆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考验。 中国陆军能否把电动装备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得看其战场表现。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