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华一帝在线阅读 - 【25】 包藏祸心

【25】 包藏祸心

    这是一处贝勒府,规格虽然比王爷府低,面积也没有王爷府大,但也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绝对称得上豪宅。清朝规制“贝勒府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均用筒瓦;压脊为狮子、海马两种;门、柱红青油饰,梁、栋贴金,采画花草”。

    这座府第的主人是皇室宗亲奕恪,在官府挂了一个名,没什么实职,靠着朝廷的给养和俸禄过活。是夜,整个王府戒备森严,大门紧闭,院内一片漆黑,只有后堂殿内灯火通明。

    原来,府上来了重要的客人,竟然是那位一直跟在奕詝身边的阿朗泰,语气沉重的说道:“这次的事纯属意外,还好弥补及时,没有泄露出去,否则,数年的心血将会付之东流。”

    奕恪神色也不轻松,说道:“现在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必须事事小心,别看到处是战火,兵锋直指京师。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朝廷的实力不弱,特别是那十多万新军,战斗力极强,长毛贼闹不长,被压制在江南,迟早会败亡的。”

    阿朗泰深有同感,但现在是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下一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说道:“就算有再大的实力,也不能视暴乱而不顾,还是牵制了朝廷的大部分军力,特别是军费开支,消耗巨大,暂时还顾不上我们。时不我待,趁此良机,来一个出其不意,一举成功,那些人都没问题吧?”

    奕恪道:“放心吧,这两年的一系列新政,招致许多人的怨恨,心生不满。皇上又重用大批的汉臣,擅改祖宗律法,分减咱们的庄田,剥夺大量特权,比雍正爷的官绅一体纳粮还厉害。过不了多久,恐怕再也没有的活路可言了,从皇亲国戚到地方大员,还有那些土豪劣绅,特别是咱们满人,无不想换一换天。”

    阿朗泰点头道:“是呀,咱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先帝爷立错了继承人。”

    奕恪小声问道:“日子定了吗?宜早不宜迟,造作决断的好。现在,长毛贼搞了一个太平天国,大肆扩充军队,不日即将有所行动。”

    阿朗泰赞同道:“上面也是这个意思,相信过不了多久,京城的天还是一样天,只是主人……,呵呵!”

    奕恪笑道:“早就期盼这一天了,这两年过的什么日子呀,要么抄家,要么发配,整来整去,都是咱们这些人。只是人手够吗?可靠不可靠?千万别阴沟里翻船,功败垂成。”

    阿朗泰摇头道:“放心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计谋得逞,朝廷群龙无首,必然大乱。到那时,主子趁势而起,天下归心,再加上两个盟友,很快就能平定乱局,恢复往日的辉煌。”

    奕恪谨慎道:“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那些漂洋过海的鬼子无利不起早,永远喂不饱,我们还是小心一些的好。”

    阿朗泰道:“形势不饶人,不得不依靠他们,当然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等我们的势力增强了,迟早会迫他们离开的。现在损失的不外乎是一些人烟稀少的边地和少许权力,但我们得到的是整个朝廷,等时机成熟了,失去的还能收回来。”

    奕恪道:“如此甚好,京城的事,你大可放心,现在有七成的把握。”

    阿朗泰兴奋道:“是吗?太好了,我们再努力努力,把事情做到八成九成。”

    奕恪道:“七分努力,三份运气,事在人为,天色不早了,兄弟奔波了一天,还是早点休息吧。”

    按现在的点钟计算,已经是夜里十二点钟了,人们早就睡下了。古代也没有电视等娱乐项目,晚上稍微处理一些事情,读读书,很早就安息了。大户人家宴请宾客,或者唱堂会的时候,才会闹到深夜。

    八旗子弟和皇亲国戚的言行,李书星多少也知道一些,改革措施毕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有些满贵还不如汉人呢。养尊处优的日子过久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他们,如何能过那些清苦的日子,所以形势逼迫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然而,李书星要想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得不割掉八旗子弟这个大包袱。不务农,不经商,不做事,每年还可以从满清政府拿铁薪水的特权阶层,行政和司法都干涉不了他们,即便是杀了人,也会不了了之,因此买卖人口,强买强卖,卖官鬻爵等不良恶习屡禁不止。

    按照清朝法律,他们就是杀人,也不会判死罪。北京的行政,司法都不可以干涉他们,无论做什么。每年还有成千上万两白银的固定收入。有了特权什么买卖人口,强买强卖,卖官等等。

    满清“从龙入关”以来,对八旗旗人在生活上给予多种优待,律法规定“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发口粮赡养旗丁,六岁以下食半俸,七岁以上开始领全俸,如此一来,清廷每年以“赈济”为由,必须向他们支付千万两白银。

    八旗兵一个月发一次薪俸,最低的步兵一两多白银,骑兵三两白银,护军,前锋四两白银,而校尉就是六十两白银了。另外,一个季度还发一次禄米,一个骑兵是四石八斗,这还不算,在北京郊区每个旗丁还有三十多亩土地,不用交纳任何税费地,一般是雇佣汉族佃农耕种。如此一来,这些闲着没事,整天遛鸟听戏的特权子弟,每年将耗费朝廷年收入的一半白银。

    粗略统计,到李书星登基的时候,京城里的八旗旗丁有二十五六万人之多,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皇室宗亲的男丁也有一万多人。再加上驻守和生活在全国各地旗丁,人数更加可观,朝廷的负担更加沉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更阻碍了新政的顺利实施。

    闲散旗人异地垦荒,狩猎游牧,从乾隆朝就开始了,拉林地区就是一个例子,那里土地肥沃,还是满族的发祥地。逐渐迁移到那里的八旗子弟,逐渐恢复了本民族的习俗,还有一部分成为地道的耕农,他们一边守护着清朝的北大门,一边务农自立,过起亦兵亦农的“兵团”生活。

    因此,李书星的政策虽然有抵触,但那些生活窘迫的八旗没落子弟,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因为政策很优惠,既分给土地,还给盘缠、车马、种子、牛、农具、盖房子,还免除赋税。唯一不满意的就是那些权贵基层了,一下子从天堂跌到地狱,根本就让他们受不了,如何能不生异心。

    刚进入五月份,京城就热闹起来了,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商队成群,少则七八人,多则二十几人,货物更是五花八门。京城毕竟是当时最大的都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

    就连关外也来了很多商队,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很受内地人喜爱,还有大批的药材,更是战乱年间的紧俏之物。每个商队都带着数量不等的键仆,个个强壮如牛,步履稳健,有点像军人,护卫着商队的安全。

    在古代,经常有一些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遇有天灾人祸的时候,更加猖獗。为了货物的安全,有实力商家自己养护卫,没有实力的依靠镖局,腐败的官府能躲则躲,除非上面有旨意,否则根本就不管商人的死活。

    只是关外来的这些商队,总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觉,透着邪气,一直持续到五月中旬,前后有数十批人马。他们不住客栈,而是散居于城内城外的民房里,行迹有些蹊跷,根本就不关心生意。

    这些芝麻小事当然不会传进李书星的耳朵了,因为南方已经有了异动,太平军开始调兵遣将了,他正忙于军国大事。靠近暴乱中心的上海也不安静,英美领事议定成立“上海义勇队”,会同海军,保卫租界。地方官员不敢做主,急忙上书朝廷,李书星考虑再三,算是默许了,顺便把租界内的驻军全部撤退到上海县城内,护卫中国百姓的安全。

    在英法美军舰向松江口靠近的时候,另一有部分外国军舰悄悄向朝鲜半岛航行,大小战舰七八艘,因为远离海岸线,并没有引起大清朝廷的主意。对中国爆发的太平军运动,帝国主义大部分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大发战争财,和敌我两方做军火生意。

    在这些人眼里,大清国的实力犹在,新皇登基后的种种措施逐渐显出成效来,也许过不了多久,整个国家的气运会逆转过来。既然爆发了农民暴动,正好借机消耗朝廷的实力,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因此,西方这些列强不约而同的采取中立态度,坐山观虎斗,观望形势变化,希望能收渔翁之利。

    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祸乱,暗地里还波涛汹涌,危机重重,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