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皇帝和大臣们
宣诸臣近前来,听朕面谕。 文武百官听了宣召,无声地走到栏杆前边。勋戚内阁辅臣和六部尚靠近栏杆立定,其余百官依次而立,班次不免稍乱。 御史和鸿胪官股栗屏息,忘记纠仪。全体朝臣除宽大朝服的声和极其轻微的靴底擦地声,没有任何别的声音。崇祯向大家的低垂着的脸孔上看了看,没有马上说话。 刚才他的眼睛里愤怒得好像要冒出火来,现在虽然怒气未消,但多了些痛苦和忧郁神sè。他心中明白,之前他把反对自己定下国策的黄道周和叶廷秀行了廷杖,把另一个同样反对自己制定国策刘宗周交刑部议罪,尽管他也看得出如今恭立在他面前的文武百官大部分吓得脸sè灰白,连大气儿也不敢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雷霆之威并没有慑服黄道周等三个人,也没有赢得百官的诚心畏服。他从大家的神sè上感觉到自己是孤立的,似乎多数文武还不能真明白他的苦衷。在平ri上朝时他说话往往口气威严,现在他忽然一反往常,用一种很少有的软弱和自责的口气说: 自朕登极以来,内外交讧,兵连祸结,水旱臻,灾异迭见。朕夙夜自思:皆朕不才,不能感发诸臣公忠为国之心;不智,不能明辨是非邪正,忠jiān贤愚;不武,不能早ri削平叛乱,登吾民于衽席。此皆朕之德薄能寡,处事不明。上负神明,下愧百姓,故皇天现异,以戒朕躬 百官很少听到皇上在上朝时说过责备自己的话,很多人都心中感动。但是大家也都明白他此刻如此,另一个时候就会完全变个样儿,所以只有一个朝臣向崇祯说几句阿谀解劝的话。别人都不做声。 崇祯喝了一口茶,又说道:人心关系国运,故有时人心比天心更为可怕。有一等人。机诈存心,不能替君父分忧,专好党同伐异。假公济私。朝廷不得已才行一新政,他们全不替国家困难着想,百般阻挠,百般诋毁。像这等人,若论祖宗之法,当如何处看来这贼寇却是易治,衣冠之盗甚是难除。以后再有这等的,立置重典。诸臣各宜洗涤肺肠,消除异见,共修职掌。赞朕中兴,同享太平之福。 全体文武跪奏:谨遵钦谕 崇祯叫大家起来,又戒谕他们不要受黄道周和刘宗周二人劫持,同他们一样目无君父,诽谤朝廷。阻挠加征练饷,致干重谴。最后,他问道: 你们诸臣还有什么话说 几位阁臣趁机会跪下去为刘宗周求情,说他多年住在绍兴蕺山蕺山在绍兴北郊,上有蕺山院,为刘宗周讲学地方。讲学。只是生气重,与黄道周原非一党,请皇上对他宽宥。崇祯说: 自从万历以来,士大夫多有利用讲学以树立党羽与朝廷对抗,形成风气,殊为可恨。这刘宗周多年在蕺山讲学,是否也有结党情形 一位阁臣奏道:刘宗周虽在蕺山讲学多年,天下学者尊为蕺山先生,尚未闻有结党情形。 崇祯想了想,说:念他老耄昏聩,姑从诸先生之请,暂缓议罪。他身居都宪,对君父如此无礼,顿忘平生所学。着他好生回话。如仍不知罪,定要加重议处,决不宽容 他还要对叶廷秀的事说几句话,但是刚刚开口,一阵狂风夹着稀疏的大雨点和冰雹,突然来到。五凤楼上,雷电交加。一个炸雷将皇极门的鸱吻击落,震得门窗乱动。那个叫做金台的御座猛烈一晃,同时狂风将擎在御座上的黄罗伞向后吹倒。崇祯的脸sè一变,赶快站起,在太监们的簇拥中乘辇跑回乾清宫。群臣乱了班次,慌张地奔出午门。那威严肃穆的仪仗队也在风雨冰雹雷电中一哄跑散。 回到乾清宫以后,崇祯对于刚才雷震皇极门,动摇御座,以及狂风吹倒黄罗伞这些偶然现象,都看做大不吉利。他的心情十分灰暗,沉重,只好去奉先殿向祖宗的神灵祈祷。 刘宗周侥幸没有交刑部议罪,回到家中。朝中的同僚门生和故旧有不少怕事的,不敢前来探看;有的只派家人拿拜帖来问问情况,表示关怀。但是亲自来看他的人还是很多。这些人,一部分是激于义愤,对刘宗周怀着无限的景仰和同情,由义愤产生胆量;一部分是平ri关系较密,打算来劝劝刘宗周,不要再触动上怒,设法使这件事化凶为吉。刘宗周深知皇上多疑,耳目密伺甚严,对所有来看他的人一概不见,所有的拜帖一概退回,表示自己是戴罪之身,闭门省愆。 从朝中回来后,他就一个人在房中沉思。家人把简单的午饭替他端到房,但他吃得很少,几乎是原物端走。刘宗周平ri照例要午睡片刻,所以在斋中替他放了一张小床。今天,他躺下去不能成寐,不久就起来,时而兀坐案前,时而迈着蹒跚的脚步踱来踱去,不许家人打扰。起初,家人都以为他是在考虑如何写本,不敢打扰他;到了后半晌,见他尚未动笔,全家人都感到焦急和害怕起来。他的儿子刘字伯绳,年约四十上下,在当时儒林中也稍有名气,随侍在京。黄昏前,他奉母命来到房,毕恭毕敬地垂手立在老人面前,说道: 大人,我母亲叫儿子前来看看,奉旨回话之事不宜耽搁;最好在今ri将本缮就,递进宫去,以释上怒。 宗周叹口气说:我今ri下朝回来,原是要闭户省愆,赶快写本回话,然默念时事,心情如焚,坐立不安。你回后宅去对母亲说:如何回话,我已想定。今晚写本,明ri天明递进宫去,也不算迟。 刘不敢催促父亲,又说:母亲因皇上震怒,责大人好生回话,心中十分忧惧。她本要亲自来斋看看父亲,儿子因她老人家感冒才好。今ri风雨交加,院中积水甚深,把她老人家劝住。她对儿子说。自古没有不是的君父,望大人在本上引罪自责,千万不必辩理。国事败坏如此。非大人只手可以回天;目前但求上本之后,天威稍霁,以后尚可徐徐进谏。 宗周痛苦地看了儿子一眼:读人如何在朝中立身事君,我全明白,不用你母亲cāo心。 刘低下头连答应两个是字,却不退出。他心中有话,不知是否应该禀告父亲。老人看出他似乎yu言又止,问道: 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刘趋前半步,低声道:大人,从后半晌开始。在我们公馆附近,以及东西街口的茶楼酒肆之中,常有些形迹可疑的人。 老人的心中一惊,随即又坦然下去,慢慢问道:你如何知道 儿子出去送客。家人上街买东西,都曾看见。左右邻居也悄悄相告,嘱咐多加小心。儿子已命家人将大门紧闭,以后再有朝中哪位老爷来公馆拜候,或差人送拜帖前来,一概不开大门。 刘宗周点点头。感慨地道:想必是东厂和锦衣卫的人了。 定然是的。 皇上如此猜疑大臣,如此倚信厂卫,天下事更有何望停了一会儿,老人又对儿子道:圣怒如此,我今ri不为自身担忧,而为黄叶二位xg命担忧。晚饭后,你亲自去镇抚司衙门一趟,打听他们受刑以后的情况如何。 大人,既然圣上多疑,最恨臣下有党,儿子前往镇抚司好么 满朝都知我无党。此心光明,可对天ri。你只去看一看石斋先生死活,何用害怕 刘见父亲意思坚决,不敢做声,恭敬退出。关于上本回话的事,他只好请母亲亲来婉劝。 到了晚上,刘宗周开始起草奏疏。窗子关得很严。风从纸缝中打阵儿吹进,吹得灯亮儿摇摇晃晃。他的眼睛本来早就花了,因灯亮儿不断摇晃,写字越发困难。倘若是别的大臣,一定会请一位善做文章的幕僚或门客起个稿子,自己只须推敲推敲,修改一下,交付吏缮清。但刘宗周自来不肯这样。他每次上本,总是怀着无限诚敬,自己动笔,而且先净手,焚香,然后正襟危坐,一笔不苟地起稿。何况这封疏关系重大,他更不肯交别人去办。 他刚刚艰难地写出两段,他的夫人冒着雨,由丫环梅香搀扶着,来到房。他停住笔,抬起头望了望,问道: 这么大的雨,满院都是水,你感冒才好,来做什么 老夫人颤巍巍地走到桌旁边坐下,轻轻地叹口气,说:唉,我不放心呀今ri幸亏众官相救,皇上圣恩宽大,没有立刻治罪,叫你下来回话。你打算如何回话 你放心。我宁可削职为民,断不会阿谀求容,有负生平所学,为天下后世所笑。
老夫人忧愁地说:唉,天呀,我就知道你会要固执到底这样岂不惹皇上更加震怒 他故意安慰她说:皇上是英明之主,一时受了蒙蔽,此疏一上,必能恍然醒悟。 虽说皇上圣明,也要防天威莫测。万一他不醒悟怎么好 忠臣事君,只问所言者是否有利于国,不问是否有利于身。当国势危急之ri,不问自身荣辱,直言极谏,以匡朝廷之失,正是吾辈读人立朝事君之道。朝廷设都御史这个官职,要它专纠百司百司指所有衙门,也指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各道指全国十三道御史和按察使。,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官。我身为都宪,倘遇事唯唯诺诺,畏首畏尾,不能谏皇上明正赏罚,不能救直臣无辜受谴,不能使皇上罢聚敛之议,行宽仁之政,收既失之人心,不惟上负国恩,下负百姓,亦深负平生所学。 你说的道理很对,可是,我怕......唉,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啦,还能够再经起一次挫折如蒙重谴,如何得了啊 正因为此生余ri无多,不能不忠言谏君。 我怕你早晨上本,不到晚上就会像石斋先生一样。今ri下半天,东厂和锦衣卫侦事件的人们就在附近不断窥探;听仆人们说,直到此刻,夜静人稀,风雨不住,还时有形迹可疑的人在门前行动。圣心猜疑如此,全无优容大臣之意,我劝你还是少进直谏。留得xg命在,ri后还有报主之ri。 胡说纵死于廷杖之下,我也要向皇上痛陈时弊。你与我夫妻数十年,且平ri读明理,何以今ri如此不明事理去,不要再说了 老夫人见他动了怒,望着他沉默一阵,用袖子揩揩眼泪,站了起来。她还是想劝劝丈夫,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摇摇头,深深地叹息一声,然后扶着丫环的肩膀,颤巍巍地离开房,心中想到:一场大祸看来是逃不脱了 刘宗周拨大灯亮,继续起稿。他深知大明江山有累卵之危,而他宁死也不愿坐视局势ri非而缄口不言。他想着近些年皇上重用太监做耳目;把心腹太监派去监军,当做国家干城;又以严刑峻法的刑名之学作为治国大道,不但不能使政治清明,反而使政令陷于烦琐。这样,就只能使国事一天比一天坏,坏到今ri没法收拾的局面......想到这些,他愤慨而痛心,如同骨鲠在喉,非吐不快,于是直率地写道: 耳目参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治术杂刑名,政体归丛脞。天下事ri坏而不可收拾窗外的雨声越发大了。雷声震耳,房屋和大地都被震动。闪电时时照得窗纸猛然一亮。灯光摇摆不停。刘宗周放下笔,慢慢地站起来,在布置得简单而古雅的房中走来走去。许许多多的重大问题都涌现心头,使他十分激动,在心中叹道:如此下去,国家决无中兴之望他越想越决意把朝廷的重大弊政都写出来,纵然皇上能采纳十分之一也是好的。他一边迈着蹒跚的步子踱着,一边想着这封疏递上以后会不会被皇上采纳,不知不觉在一个架前站住,仿佛看见自己被拖到午门外,打得血rou狼藉,死于廷杖之下,尸首抬回家来,他的老伴伏尸痛哭,抱怨他不听劝阻,致有此祸...... 过了一阵,他把拈着白须的右手一挥,眼前的幻影登时消失。他又踱了几步,便回到桌边坐下,拿起笔来,心中一阵刺痛。一种可能亡国破家的隐痛,过去也出现过,而此时更为强烈。他不由地脱口而出地小声说: 写我一定要照实地写。。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