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汉皇帝刘备在线阅读 - 第五十六章 刘备的民族政策

第五十六章 刘备的民族政策

    PS:感谢北风行书友的大力打赏,谢谢支持!

    刘备不是要打谁,赵云太史慈两员虎将兵屯柳城对付公孙度,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典韦与黄忠,在代郡,一边练兵,一边窥视并州,为刘备兵进并州作好准备。至于袁绍那边,刘备却暂时不想惹,他也没有这么多精力去惹。

    他让孙乾囤积粮草,让关羽张飞作好准备,却是想去草原溜达溜达了。如今几个能让他头疼的对手,都在忙得不可开交。曹cao丢下大本营兖州不管,跑到长安救驾去了;袁绍得了冀州青州还不满足,现在又派大将高览兵屯历城,灵县,自己亲统大军兵发黎阳,目的正是夏侯惇驻守的东郡,摆明了车马对曹cao的兖州虎视眈眈,刘备不趁这个好机会,把离自己近的鲜卑人都打跑,大大扩充幽州战略纵深,更待何时?

    刘备虽然谋士力量稍嫌不够,不过,对自己手里头的武将力量,却是自信满满,典韦,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黄忠,这几个,哪一个不是绝世名将,三国里赫赫有名的人物?现在都在自己手下办事,刘备心中那个得意就别提了。

    这一二年来,刘备对外民族政策也做得挺不错,最起码,幽州附近的乌桓人,便已经全部内附,心悦诚服的归心于刘备。

    乌桓与鲜卑,都属于东胡,汉高祖刘邦时,东胡被匈奴击破,多半变成了匈奴人的奴隶,逃出来的一部分,则一直逃啊逃啊,便逃到了大兴安岭附近,由此世代繁衍下来。后来,到了汉武帝手里,汉武帝是一个战争狂人,当了五十几年皇帝,与匈奴打了四十几年仗。把匈奴打得要么内附称臣,要么是逃到欧洲去祸害欧洲人民。

    元狩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便迁涉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让他们在此地游牧并监视匈奴动静,并在幽州首置护乌桓校尉,统领并处理各部乌桓事务,防止乌桓人与匈奴私通。

    这个外族,怎么说呢,有奶便是娘,往后一两百年间,乌桓在大汉弱时,便与匈奴一起联兵来抢掠大汉边郡,大汉强时,便与大汉一起联军打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内乱,一部转涉漠北,而后再往西迁至欧洲,一部内附,向汉称臣。乌桓人在光武帝刘秀的金弹官位攻略下,大部分都降汉内附,于是,汉朝庭允许他们驻牧在幽州,并州等边郡。护乌桓校尉则驻在上谷郡宁县,掌赏赐,质子,关事贸易等事。

    这样一来,乌桓人便与汉人相安无事,本来么,他们有块地可以放牧,缺衣少食了,汉朝庭还会帮忙,平日里还可以用牛羊马匹与汉人交换盐茶酒,大家平平安安的过日子,都是人,何必要打生打死呢?

    乌桓人与匈奴人从大草原上一退,鲜卑人便趁势崛起了。当年匈奴西迁时,鲜卑人在屁股后面不停捅刀子,留在草原上的许多匈奴部落,便被鲜卑人吞并了。说起鲜卑人,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天龙八部里的北乔峰南慕容,慕容复家族,便是鲜卑嫡系子孙,后来的鲜卑人拓拨部,更是建立了北魏政权。很是显赫一时。宇文,乞伏等姓,都是鲜卑大姓。

    鲜卑人,因为是由各大大小小的部落联盟组成,没有正式统一严格的机构,所以内部也乱得很,有时候归附于汉王朝,有时候则内部相互攻伐,反正是乱得很。直到汉桓帝时,鲜卑出了一个大人物,叫檀石槐的。这人很能打,又聪明,短短时间内,带领鲜卑人连败丁零,夫余,乌孙等部,尽占匈奴故土,打下了一片大大的领土,然后又在弹汗山建王庭,时时对大汉sao扰不停,汉桓帝与灵帝都派兵打过,只不过,互有胜负,没有怎么赢过。汉桓帝当时要封檀石槐为王,并与他和亲,檀石槐很牛,不但拒绝了,反而对汉朝边疆sao扰得更凶。

    好在这人,已经在前几年挂掉了,不然现在的刘备将更头疼。檀石槐一死,他的几个儿子与其他贵族争权,鲜卑内斗,所以,檀石槐生前建立起来的大鲜卑军事联盟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各部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不时演出一幕幕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血腥场景。

    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乌桓首领丘力居现在已经死了,侄子蹋顿即位为首领。这人是个能人,三下五除二,迅速剿平了内部不同声音,有反对的,都送他们去见自己的叔父丘力居了。

    统一乌桓后,蹋顿又觉得,现在部落要发展,要生存,再到草原上去,是不行的了。原因无他,他们乌桓人少,又大多内附了,大草原上如今已经是鲜卑人的天下,再去塞外草原,就只有二个下场,一个就是死,一个就是成为鲜卑人的奴隶。

    蹋顿这二样都不想要,想来想去,还是和汉朝搞好关系最划得来。无他,汉人只要自己部落听话,按规矩办事,他们是不会干涉自己部落内部事务的,那么,自己就在乌桓族里当一个土皇帝,何乐而不为?而如果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或者侥幸在草原上活下来了,那以后,冬季,或者天灾了,怎么过?还不是一样要打进长城,来抢汉人,现在幽州的刘备这么厉害,这一二年,鲜卑人来抢掠的,都是死伤惨重,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而自己部落,则仍然可以与护乌桓校尉友好的交换自己部落所缺的物品。难道自己脑袋傻了,要去跟着鲜卑人混?

    要说,刘备的打一巴掌给颗甜枣政策还真起了作用。最起码,乌桓人就被他哄得乖乖的了。一直没有闹什么事。当然,主要是刘备的一系列收买人心的动作,把直来直去的乌桓人给感动了。

    首先,征发乌桓人当兵时,军饷按实给发,并且汉兵拿多少,他们一样也拿多少,有战功时,一经核实,立马奖赏。这就保证了一个“公”字。有句话怎么来着,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说,不怕你分得少,就怕你分得不均匀。

    以前的乌桓人,不但被经常征兵不说,而且在待遇上面,比汉兵也是差一个等级,升迁,奖赏,都比汉兵要差,这让自认武勇不亚汉人的他们如何服气?所以,那年征三千乌桓骑兵讨西凉的时候,丘力居便率了族人一哄而散,反而投了渔阳张纯张举,造反去了。

    如今刘备来了,他对乌桓人,在全幽州境内,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愿意内附的,遵守汉人法律的乌桓人,在各项待遇上,享受汉人的“国民待遇”,而且还有优待,比如兵役,汉人就有服兵役的法律,但乌桓人可以不用遵守此条规定,刘备征兵,待遇摆在这里,你们爱来来,不来拉倒。但要是不听话,私通草原鲜卑人,残杀汉人的,一律族诛。

    刘备的态度很简单,也很强硬,你们少数民族,政策我放宽一点,你们自己内部的事情,比如酋长选举啊什么的,自己内部处理,我不干涉你们部落内政,但你们要听话,在大体方向上,要遵守汉律,否则,有杀错,无放过。

    其次,实行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几个识字的啊?刘备派了无数郑玄,蔡邕,卢植的门人弟子,前去乌桓部落传播文化。美其名曰:教化众生!

    自从董仲舒搞那个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后,三纲五常被正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然后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这套东西一提出来,使得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汉武帝虽然行事不按这套,但仍然是非常喜欢,为何?因为他愚民啊,用来统治臣民,那是最好不过的工具了。事实上也没有错,这套东西,一直在中国大地的传播,不管王朝更迭,它无比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延续了二千多年,直到满清的灭亡,直到新社会,秉承并遵守这套东西的人,大有人在。可以说,三纲五常,是深入骨髓的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面。

    这个时候的儒生,又讲究立德立功立言,那么,去教化外族吧,使那些蛮夷知礼仪,明道德,懂教化,这可是孔夫子及他的弟子们一向提倡的啊!于是,一帮五经读傻了的书生们便兴冲冲的都跑到蹋顿所统领的部落,开始他们的传道生涯。

    当然,除了四书五经,各种技术理论是不能私自传播的,发现一个,处罚一个。至于兵书,笑话,这个时候的兵法,只有上层精英才可以学到,兵书么,别看刘备拜在卢植门下,正经的兵书,刘备也是见得不多呢。

    刘备还下了命令,让汉字汉话学得快的,可以提前申请加入汉人籍,可以与汉女通婚。这就项命令,便让乌桓人喜不自禁,这个时候的汉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最高贵的民族,这个荣耀,怎么能让乌桓人不喜欢?他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草原上,四处迁涉,风沙中成长,吃够了苦头,如今入了汉籍,便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有自己的房子,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不用再担心冬天没有衣食,不用担心缺盐少油,不用担心没有自己喜欢的铁器,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

    这招,刘备挺阴的,可想而知,这样同化下去,百十年后,还有没有乌桓人都不一定了呢!

    刘备想得很清楚,要彻底消除草原民族,不是杀戮,而是同化,用伟大的中华文明,去同化,去揉合,这样,到时候大家都衣冠相同,讲礼仪,着汉服,说汉语,写汉字,都以汉人自居,那么,还会像平时一样,自相残杀么?

    PS:A签了,慢慢写吧,这阵子没精力,请大家原谅,看表现吧!不敢要求大家了!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