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宦海风流在线阅读 - 人物篇 第八章

人物篇 第八章

    第八章

    二十五、

    周念宗就是慧帝的老爸。是大周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十三年大宗元年—大宗十三年。

    相比传奇皇帝—周世宗,念宗同样是一位极富争议的皇帝,他的关注点在于他身上的那些未解之谜。

    第一个谜,就是他的太子之位,是否来得正统。这个谜底,又关系着一位才华横溢的皇统继承人的暴毙之谜。

    念宗的父亲是周朝第七代皇帝周顺宗,念宗是第九子,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思想,似乎万万轮不到他继承皇位。事实上,念宗之前的几位兄长,其中不乏聪慧伶俐者,颇得顺宗喜爱,如皇长子武承坤和相王武承裔。

    太子称为储君,是皇位的继承者,是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因而立太子是各朝最重要的大事。周顺宗与历代帝王一样,十分重视太子的选择和培养。然而当他开始挑选合适的太子人选时,麻烦就接踵而至。

    首先说武承坤,武承坤是顺宗长子,其母虽然不是皇后。但也尊为贤妃,地位不低。

    武承坤自小就得到良好教育,仁孝谦谨,对士大夫十分有礼貌,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得中外人心。顺宗很喜欢他,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办事能力。当顺宗两次出幸东都时,都下诏让他监国。

    从这些地方看,顺宗是有过立武承坤为太子的打算。但是,当时皇后家族的势力很大,顺宗害怕受到阻挠,于是一直没有将这种想法正式提上议程。

    再说相王武承裔,武承裔和念宗武承栋一样,都是皇后所生,武承裔为大,是顺宗第三子。

    幼年的承裔十分聪慧,顺宗和皇后看在眼里,特别喜欢。顺宗特意挑选了德高望重的韦纲为太子太师,负责承裔的教育。

    韦纲是个老夫子,每每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灌输给承裔,上课时“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年幼的承裔好像是真的懂了,“未尝不耸然礼敬”,对他十分敬重。

    顺宗看到师徒俩是这样的认真劲,心中十分满意。为了让承裔从小培养执政的能力,顺宗还让承裔处理一些简单的政事,而承裔解决起来十分果断。颇识大体。

    然而承裔生长于皇家深宫之中,没有接触民间疾苦,眼光短浅的毛病渐渐显现。皇太子无比尊贵的地位,加上他自我感觉很好,日渐染上奢侈、散漫的纨绔恶习。他张口闭口是忠孝,人前也显得十分沉稳,但背地里却十分喜好声色,与一帮小人浪荡无度。由于他很会伪装,许多朝臣都受他蒙骗,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母亲崔皇后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时,才感到有所畏惧。

    崔皇后是一个非常古板严肃的人,她最讨厌的就是男人“花心”的毛病,在后世一些传奇中,她被形容为当时最有名的妒妇。

    她对周顺宗监视得很紧,很少准他临幸别的嫔妃。看到诸王及朝士有妾怀孕的,一定要让顺宗狠狠训斥他们一顿。

    皇后是这样的性格,自然不喜承裔爱好女色,于是在顺宗面前经常责骂这个儿子的不争气。

    顺宗这时也发觉他问题很大,不过并没有想放弃承裔,认为他还很年轻。尽管身上有一些劣习,但还可以改掉,毕竟他还有可塑性,只要有好的老师指点,应该会成为一个好太子的。

    韦纲病逝后,顺宗将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崔百药的肩上。崔百药发现承裔颇为留意典籍及爱好嬉戏,曾写了一篇,以古代太子成败之事讽谏承裔,得到顺宗的赞同。

    然而要让承裔真的听崔百药的劝导,已经不太可能了,他依然故我。两年后,崔百药灰心离职。

    之后,顺宗又煞费苦心地挑选了中书侍郎杜正元为太子右庶子。杜正元以直谏而闻名朝野,顺宗想让他与于志宁一起共同辅导太子。顺宗最初还亲临东宫,了解承裔的学业进展。这时承裔得了脚疾,不能上朝,就避开了顺宗对他的直接监督,一批群小乘机来到他身旁,yin*他更加走向嬉戏荒诞。杜正元、于志宁的直言相劝都无济于事,承裔根本听不进他俩的话了。

    顺宗知道后,十分不满。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丧失对他的希望,又挑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想加强品德方面的教育,让承裔改正缺点。孔颖达十分负责,一见到承裔有问题,马上板了脸进谏,可承裔却嘻皮笑脸,习性如故。

    这时。顺宗的身体出了一些问题,大臣们忧虑国无储君,恐怕有什么突然变故时,国家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于是奏请顺宗早立太子。

    顺宗其实早就在考虑这件事,但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当时,他最属意的两个儿子就是皇长子武承坤和相王武承裔,这从他和宰相于志宁的谈话中可以看得出。

    史官记载,当时顺宗询问于志宁对两位皇子的看法,于志宁不偏不倚,分别点出他们的优缺点。顺宗接着又问太子人选,于志宁的主张是应立相王武承裔为太子。他的理由是,嫡子为尊,自古以来,嫡长子就是最正统的皇位继承人。

    也许,于志宁还有自己的打算,因为于志宁也做过武承裔的老师,自己的学生当了皇帝,他面子上也有光。

    这个时候,后来的念宗武承栋,还完全不在顺宗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这一年只有十六岁。没有资格和兄长们争夺皇位。

    顺宗最终没有接受于志宁的提议,他或许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当时的朝臣们在立储之事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大家各持己见,争吵不休,生性优柔的顺宗于是更加犹豫不决;另一方面,相王武承裔的母亲—崔皇后竟然也不同意立他为太子,这就让顺宗更加为难。

    但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是,直到此刻。顺宗依然对武承裔抱有期望。泰丰七年,顺宗再次为相王武承裔更换老师,这一次,他任命久负贤名的武澄宇为太子右庶子。

    不过,这一次,顺宗失望得更加彻底,武澄宇向他汇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都是关于武承裔荒唐透顶的一些事迹。

    有关武澄宇的报告,因为涉及皇室隐秘,并没有记录史册中,而后来武澄宇被杀后,这段故事也成为未解之谜。

    最可信的一个版本是:喜好胡风的武承裔,在东宫招来上百人扮作突厥人,奏胡乐,跳胡舞,挥舞着胡人的狼旗,还搭个胡人的毡帐,摹仿胡人的军事布阵,手中拿着胡人的短剑厮斗,甚至还让人烧柴烤着全羊,拔出佩刀一点点割着吃。他自己还比作是可汗,假装突然死了,让众人依胡人风俗在死尸边上嚎陶大哭,将东宫弄得一片乌烟瘴气。

    承裔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父亲的期望,看着儿子的这副模样,顺宗内心十分焦虑,父子骨rou亲情日趋淡漠,日子一长,顺宗生出了厌恶之情。

    这个时候,顺宗终于坚定了立武承坤为太子的念头,开始为他的顺利上位铺路。

    顺宗对武承坤异乎寻常地宠异起来,并在各方面给武承坤不少优待,每月给魏王武承坤经济上的供给超过了任何皇子。武承坤被封为相州大都督,却不赴任,可以留在京城。后来为了往来方便,顺宗干脆让武承坤移居皇宫大内的武德殿,还特令魏王府设置文学馆。泰丰八年、九。顺宗两次东巡洛阳,都令武承坤以亲王身份监国。之所以要这样做,顺宗主要是想渐渐树立武承坤的威信,为有一天迎立太子作好准备。

    但是就在泰丰九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不得不让顺宗暂时打消了立武承坤为储的念头。

    正值壮年的武承坤,得了一种被称为“痨”的疾病。痨就是结核病,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古代是很难治愈的,常常会致人于死地。

    让顺宗稍感安慰的是,武承坤的病情并不重,于是他准备从洛阳回来后,就将立他为太子之事正式向几名重臣宣布。

    可是当顺宗在泰丰九年年底返回长安时,得知的噩耗却是武承坤已经病入膏肓。

    按照当时官方的记载是,由于武承坤带病理政,以致太劳累了,加重了病菌的侵袭,最终致使病情恶化,死在了合璧宫。

    可是,其中有很多疑点,不管是当时还是后来,都没有搞清楚。最重要的是一点是,顺宗事后着人调查,竟然发现有两名御医先后开错了药,痨病本应慢慢调养,可是这些药却是猛药。

    这件古怪事调查到后来,顺宗突然让人停止了继续追查,最后,只是将两名御医及负责皇室饮食起居的内坊令砍了头,便草草了事。

    关于武承坤的死因之谜,后来民间流传很多版本,其中多个版本都有似同之处,就是武承坤的死和三个人有关,这三个人就是:崔皇后,念宗武承栋,还有当时掌管禁宫诸事的大太监高师成。

    最为后人接受的一点:武承坤不是病死,而是被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毒死的。

    有人还绘声绘色地假设出了其中的情节:随着武承栋的渐渐长大,崔皇后对这个酷似自己性格的幼子愈加疼爱,也起了立他为太子的心意,当时,相王武承裔已经为顺宗所厌,那么对武承栋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武承坤,要让武承栋顺利上位,除掉武承坤是当务之急。

    崔皇后当时在宫中拥有很高的声望,而高师成也是她一手提携起来的亲信,要谋害在禁中办公的武承坤,高师成是最佳人选,于是崔皇后秘令高师成对武承坤下了毒手,巧妙地利用药物相克之理,治死了武承坤。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那么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顺宗会让调查人员停止办案,崔皇后及其家族在朝中拥有很大的势力,木已成舟下,顺宗为了大局着想,也只有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一种猜测。事实上,也有后世学者认为,武承坤应该是正常病死的。因为崔皇后真要让武承栋当太子,她犯不着一开始就采取这种太过激烈太过冒险的手段,依照她对顺宗的影响力,她完全可以先试着说服顺宗改变心意。

    再者,崔家及其附庸的势力,在朝野中的力量是很大的,顺宗当年之所以能以皇叔身份当上皇帝,也是靠了崔皇后的父亲—宰相崔公佑的全力帮助。而崔公佑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他们要全力支持武承栋当太子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无论后人怎么猜度,随着当事人的全部死亡,这件公案或许将像念宗皇帝身上的众多秘密一样,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迷。

    武承栋做了太子后,不过一年,周顺宗又莫名其妙地突然死了。

    死的前一天,念宗对外宣布顺宗病重,一天后就驾崩了,这使人觉得顺宗的死像演戏一样。有人提出,顺宗是被念宗和宦官们害死的。也有人不同意,认为顺宗是正常驾崩的,顺宗和念宗关系还算融洽,根本没有被念宗杀害的可能。

    周顺宗的死因,根据、等书的记载是病死的,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怀疑。后来,史学界经过对正史和笔记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突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顺宗是被杀而死的。

    据史书记载,周顺宗病重期间,尚书仆射杨怀素、兵部尚书武澄宇、中书侍郎崔铉等因皇帝病重而入宫侍奉,太子武承栋也住进宫中的大兴殿。

    武承栋见顺宗的病情危在旦夕,就亲手写信给自己的娘舅崔铉,让崔铉密切注意顺宗的情况,并询问今后该怎么办。不料崔铉的回信被宫人误送到顺宗处,顺宗看后非常震怒,认为武承栋是急不可耐想当皇帝了。

    顺宗盛怒之下命令中书舍人柳述说:“召我儿。”

    柳述以为要召武承栋,顺宗急忙纠正道:“承坤也。”大怒中的顺宗要重立武承坤为太子,废黜武承栋。

    柳述起草诏敕后,让当时也在场的宰相杨怀素过目,杨怀素是个毫无担当的人,不敢在这种时候独自承担责任,于是又将消息偷偷转告给兵部尚书武澄宇。

    可是没想到武澄宇早已成了太子的人有人甚至推断武澄宇早在当年诬毁相王武承裔荒唐之举时已经暗中和武承栋勾结,结果,武澄宇一方面和杨怀素虚与委蛇,拖延时间,一方面派人立即将消息报告武承栋。

    武承栋马上假传圣旨,让人关闭禁宫大门,并命亲信左庶子张衡立即入大宝殿侍候顺宗。张衡进入大宝殿,就把宫人和卫士全都赶出殿外。一会儿,张衡出殿宣布顺宗已经驾崩。

    至于张衡是如何杀死顺宗的,史书的记载有较大的出入,记载张衡以毒药害死顺宗,而记载张衡“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乃崩”。

    死法,明显有出入,这也反映出那些认为念宗杀父的研究者内部也有不同观点。

    但最大的不同观点,来自“杀父派”的对立面,就是认为顺宗是正常死亡、念宗无辜的一派研究者。

    他们认为,顺宗的两种死因都缺乏事实根据,第一条:说张衡是以毒药杀死顺宗的,但是真是中毒而死的话,为顺宗发丧的那些重臣检查尸体的时候,必能发现其中疑点,这一点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能够提供证据;第二条,行凶的手段为“拉杀”,且“冤痛之声闻于外”,这样的暗杀也太过于明目张胆了。

    再者,顺宗明知杨怀素没有办大事的魄力,怎么可能让他去执行改立太子的任务?同时,杨怀素也清楚武澄宇是太子集团的核心人物,又怎么愚蠢到会和他商议这样的事情?

    除此以外,学者们认为还有许多理由可证明顺宗并非念宗所杀。自泰丰十年春,身体欠佳的顺宗已实际上退出政治舞台,这时念宗虽位居太子,实际上已成为摄皇帝。朝廷之事,“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念宗用不着再冒杀父罪名;再者,顺宗已病人膏肓,不久即将离开人世,念宗继位已是时间问题,没有必要再弑其父。况且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实在对念宗构不成任何威胁。

    基于以上种种疑点,某些学者认为,因为念宗是大周历代皇帝中手段最残酷的君主,他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信奉严法治国,在他统治的十余年中,动不动就抄家灭族,人们普遍对他深恶痛绝,在记述顺宗死因问题上不可避免要掺杂个人的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们对武承栋的憎恨。

    顺宗死后,武承栋即位,不久,他又为世人添加了不少可供议论的谜题。

    初登皇位的念宗,年龄刚20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他的父亲为他留下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辅政大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崔铉。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