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声色犬马之风情大宋在线阅读 - 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疯魔不成活(二)

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疯魔不成活(二)

    一路行来,石元孙的好奇心越来越重,因为他很想知道李清的葫芦里还埋着什么药,今天已经看见不少新奇东西了,难道李三郎还准备了别的宝贝么?

    不过问李清也白搭,因为李清自己都不知道成不成。

    首先带石元孙去看的,是为吐蕃人和回鹘人造轰天雷的地方,主力军是小孩,因为卖给人家的依旧是用陶罐来做弹壳的,只是这东西既然是拿出去卖,小猪小兔子的造型自然是不能再弄了,不过孩子们的想象力依旧得到极大的发挥,因为李清说了,卖给人家的轰天雷是要掺杂的,一来威力没那么大,二来么他不想让火药的配方轻易就被人家弄明白了。

    本来李家庄子弟在调和火药的时候,已经使用了颜料水,并且特意还弄成不同颜色的,朱砂染的红色、石绿染的绿色等等,尽管火药中的木炭让所有颜色都变得灰灰的,可假使这些东西流传到后世,黑火药这个名词怕是不存在了。

    光变了颜色还不成,还要在里面掺杂,正是为了达保密的目的,这个工作便由得小孩子们自由发挥了,只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往里面加什么东西都成,只要孩子们想的出来,成本也能接受,刘叔自然会叫人弄了来。

    这可好了,加什么的都有,干麦秆、碎石沫、燕麦粉,五花八门,好些李清抓在手上,想破脑袋都猜不出里面究竟加了啥,只能虚心请教了,于是边上的孩子很骄傲的告诉他。其中一个掺的杂质还透明发亮,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加了云母。李清很有些担心成本,不过刘叔告诉他这东西附近山上就有,没啥成本可言。

    当然这些小心思只能让石元孙会心一笑罢了。不过当石元孙捧着一个铸铁浇铸地圆锥型弹头就有些发愣了,这可是李清的功劳,只是心中地得意却不能拿出来显摆,让李清憋的都有些郁闷了,这不是他改了爱sao包的毛病。而是想sao包就得说明为什么,别说流体力学他自己都没搞明白。光解释清楚啥叫空气就够他头疼地了。

    这个弹头到时候是用床弩发射出去的,李清不是没有想过造个大炮啥的,可这个时代弄出无缝钢管是不能的事情,铸铁做炮身那可容易膛炸,用铜来造李清可舍不得,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动辄就几千几万斤地,哪得多少贯铜钱啊!

    别以为李清只是心疼钱而罔故历史的发展规律。火器势必取代冷兵器他是知道地,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得考虑自身条件,当初在江宁为了做一根弹簧花了多少心思又糟蹋了多少钱?漫说李清并不清楚后世大炮的具体结构,其实就算他清楚也造不出来,造一门合格的大炮需要各个方面的科技配合,哪怕是最简单的迫击炮,后世看似平常的地方常常有着不可克服的时代工艺难度,譬如做出一个螺丝或者一个齿轮那都得要了他李清地小命,他的水平最多就是造一门原始的前装滑膛炮,而且怎么做开花弹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难题。花那么大的代价打出一个铁球?李清没这个兴致。

    其实就算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火炮也只在海战和攻城战上面发挥大作用,威力其实很有限。精度和射程都不行,几乎都是近在咫尺的对轰,并且放这一门炮的过程很不容易,不象后世里那些电视剧表现的一样指挥官不停的大叫“放”就行了。

    如果想提高发射频率,每放完一炮,就得给炮膛里灌水,因为炮管是热的,并且膛里还有可能存在残余的火星,发热药放进去就会炸,然后再用干布缠在棍子上把炮膛擦干净,这个过程一点都马虎不得,否则不是导致膛炸就是哑炮,即便cao炮手们再熟练,一分钟也打不出一发。

    当然床弩地构造李清也不清楚,不过没关系,有人清楚啊,而他李清只要提要求就行了,这种便宜事情自然是不二之选了,所以他就提地特别多,并且要求还非常高。

    射程要远,准确度要高,发射要快,移动要方便,cao作要简便!

    做领导的感觉还就是特别好!

    把这么多优点集中到一台床弩上自然不可能地,于是摆放在石元孙面前的,是一排各式各样的床弩,从大到小,把石元孙看的是爱不释手,浑象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一样问东问西。

    这就是李清的sao包表演时间了,谁叫这事情的真正功臣孙五哥他腼腆朴实呢?李清得意洋洋的显摆,好象啥事情都他一个人做的一样,只是孙五很厚道,一点没介意李清抢了他的风头,呵呵憨笑的在一边听李清吹。

    床弩自从东汉年间正式出现的军队以来,就是冷兵器时代当之不让的重武器,射程远,力道劲,比如说八牛弩的“一枪三剑箭”,不要说射中人体,就象历史所记载的一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还能射出“踏橛箭”,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

    只是这东西威力虽然巨大,但因为移动不方便,cao作起来麻烦,准头也很成问题,一般只使用在攻城的双方队伍里,而且它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战场上的实际杀伤效果,除非象檀渊之战里刚好射中了敌军的主帅。

    不过孙五改进的这一批床弩,就不仅仅是威慑作用了,其实应该换个名叫弩炮,因为它射出去的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利箭,而是热兵器时代的炮弹。

    最大的八牛弩本来就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为“寒鸦箭”;现在兜里可就不是箭了。而是几十枚炸弹,这杀伤效果可就大很了去了。不过清风寨没有做八牛弩,只做了三弓弩,因为李清觉得射程太远并没有意义。而且准头没有了,威力反而降低了,三弓弩也能把炸弹射出一里远,这已经足够了,咱大宋以后要面对的都是骑马的游牧民族。就是射程远上一倍,五百米的距离骑兵冲刺也用不了一分钟。象八牛弩张个弦都要动用好几十号人,你根本就没机会射上第二轮,而三弓弩就不一样了,并且李清把竖向地绞轴换成了横向的绞盘,这样力臂可以做得很长,四个人就可以很轻松地上弦,李清见过孙五他们试验。二次发射中间只隔不到三十秒,这还是cao作不太熟练,要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几个人配合得当,完全可以控制在十五秒左右,那就是说在骑兵冲刺的五百米内,至少可以增加一次打击机会。

    尽管三弓弩也能调节发射角度,但毕竟发射地初速没法控制,而且射出的又不是箭,直射威力就不行了。只适合远程打击。并且三弓弩虽然射的远,但弩体笨重。由于体形比较大,想进行精确制作就有些难了,只能做面攻击,而就算装了车轮,移动方向也是件难事;咱大宋朝将来要面对的敌人都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连王德显带领地龙卫军都能在进攻当中转向,就更不用说那些马背上成长的游牧民族,靠移动三弓弩肯定来不及地,所以又制作了一批单弓的小型弩。

    制作这些弩孙五可是费劲了心力的,因为李清的要求很简单,很方便的进行精确射击!射程内敌人的骑兵不管在战场上怎么转向,都要能及时的追上他们,说地容易做的难啊,幸好李清当初弄的神臂弩给了孙五不少启发,不然还真是个难题,只是炸弹比箭头毕竟重了不少,射程只在二、三百米之间。

    石元孙到底是久经沙场的将军,有些改动他一看就明白,比如弩车大多都加装了车轮,不用想,李三郎肯定是想把这东西都用在野战里面了,用马一拖就可以跑,而这些床弩的仰角都比平常见的高很多,这是为什么呢?石元孙本想问个究竟呢,谁知道李清又得意洋洋的向他展示下一个宝贝疙瘩了。

    要说起来,做为一个后世人,而且曾经在京城里制作烟花大出过风头的人,居然这一点都没事先想到,真是应该找个角落好好的害羞一会,可李清脸皮厚,一点都没觉得自己该脸红,而是毫不客气的实行了“拿来主义”,惭愧?笑话,咱中国人老祖宗就是厉害,子孙们更应该洋洋得意才是!

    假如一个后世人喜欢看点军事文学或者二战历史,一瞧见李清现出地宝贝疙瘩,脑子里想出地肯定是和李清想的同一个名词,卡秋莎,这可不是什么小妞地名字,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研制出来的、威力巨大的多管火箭炮。

    李清是个惰性很重的人,当初在京城里玩烟花的时候,曾经还动过利用火箭把烟花射上天的念头,只是低爆速能起反作用推力的火药配方他并不清楚,又sao包的只想露个脸,火药这东西可不是随便试着玩的,把自己烧个呲牙咧嘴哪还有形象可言呢?正好强弩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他便懒得去想了。

    可他不想,咱大宋有人去想!

    甭看后世人牛皮哄哄的,上天入地还能登上月球,动不动就宣扬征服太空的,其实他们应用的科学原理基础在咱大宋就已经成型了;太祖开宝二年,便有一个叫冯继升的人,向朝廷进献了火箭制法,它和之前历史书里记载的火箭不一样了,之前的其实只是在传统箭头装上引火物而叫火箭,他做的火箭是在箭杆处绑上一个火药筒,虽然仍由弓弩射出去,但利用火药燃烧的推力增加射程,这个在后来曾公亮编撰的里对它的结构还有简略描述;到了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年,神卫军唐福又向朝廷进献他改良过的火箭和火球得了褒奖,从此咱大宋军中火箭便成了常备武器,延州府库里大量囤积的火箭就都是这样的。

    这也是李清一看到石元孙送过来的这些火箭,就立即打消了研究身管火炮念头地原因,有导弹了谁还要火炮呢?至于后世大炮能有多少作用李清懒得去管了。咱大宋朝紧缺的不是攻城拔寨地利器,而是要面对潮水一般蜂拥而至的游牧骑兵。

    骑兵就是胜在机动力强。假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射击精度,一味地强调射程是没有意义的,李清好歹也是经过了几场冷兵器时代的战阵。他觉得以步制骑的关键是在如何防止骑兵冲破步卒的阵势,反正机动性远远不如骑兵,人家要跑追都追不上,不准确地远距离攻击有大用么?

    当然他的这个理论也是在为自己开脱,火箭地飞行姿态实在是太难控制了。这在后世都是一个难题,不是一味加多燃料就可以打的远。没准射出去后在空中乱转,砸在自己人的脑袋上,所以李清让慕容一祯做的,不过是个大号的火箭罢了,唯一的区别,是射出去的不是冷兵器箭头,而是一颗炸弹。

    要说做地这个火箭车。实际上和明朝名将戚继光做的那个“一窝蜂”非常接近,也是三十二发,只是个头大上两号,射程并不远,只有百来米,不过李清认为够用了,咱大宋士兵的强弩有效杀伤距离是六、七十米,而骑兵冲到百余米外已经不可能做什么机动了,否则要影响速度和冲击力,在阵势的百来米外形成一片弹林火海。就算游牧民族的士兵骁勇善战。难道他们的战马也视死如归不成?

    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手握兵权又常年在边关镇守的将领什么意义?石元孙的反应可想而知了,抓着李清的手就要求试射看个热闹。假如撒娇有用的话,没准当场要发发嗲了,李清倒也大方,手一挥,这些全是送给石将军地,清风寨地界小,经不起这些东西蹂躏,还是带回延州找个僻静地方好好地玩去!

    这可不是李清瞎大方,他还想着清风寨以后专做军火生意呢,要想这些东西大量装备到宋军里,必须靠石元孙向朝廷写奏疏,多多美言才行,朝廷一松了口,那钱还不哗哗的流进清风寨?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再一个这些东西威力再大,李清也不认为凭这些东西就能打败游牧骑兵,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狼可是一个比一个凶狠狡猾,他们会乖乖地等你列了阵再冲?你列阵人家掉头就跑怎么办?

    上回在水云庄cao演就看出来了,五排巨盾阵都挡不住骑兵的冲击,几百斤的马加个人的体重再乘以速度,这个力量不是凭人力能挡的住的,再怎么说现在就算有了弩炮也还是冷兵器时代,人家骑兵还就是机动性强,你怎么知道人家啥时候冲过来?一对一较量落了下风,咱大宋就始终是危险的。

    而且即便李清有办法从乞颜人那里弄来好马也白搭,在京城里就知道了,要训练出来一个能在奔驰的马上弯弓射箭的骑兵,至少就得三年,劈杀缠斗就得更长时间,在这方面,怎么都不能和那些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比。

    所以李清把希望寄托在手雷上面了,大宋的弓弩本就比人家射的远,要是宋兵人手再有两颗手雷,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扔过去,炸不死敌人至少也能把他的马炸趴下,这样一对一不落下风,大宋就谁都不怕,别的不管,咱还就是人多!

    所以石元孙已经觉得很满意的时候,李清却抓着人在问妙玄和安小哥哪去了,自从李清把任务和要求安排下去后,就基本上没再见过那两人了。

    要求很简单,引爆不能再靠点火,而得是一拉线就能炸,这要求李清几乎不假思索的就提出来了,打小看的电影里不全这样的么?理由就无需解释了,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未必有时间给你敲火石打火,下大雨又怎么办呢?

    只不过李清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要拉绳,至于拉绳之后为啥就能炸,这问题自然是交给妙玄去考虑了。

    妙玄却不在清风寨里,石元孙现在也不着急要看热闹了,反正东西都让他带走,回去可以好好玩,一听李清在问妙玄的情况,嗬,还有好东西呢,看看去!

    李清本来有些犹豫,他现在有些憷妙玄,因为妙玄当初一接了任务,就抓着李清问缘由,为啥?李公子在何处看到过?你怎么知道这样行呢?

    这可把李清难住了,要详细说明结构自己又不懂,总不能说电影看到的都这样吧,那要解释的东西可就太多了,于是李清就装傻,顾左右而言他,幸好,装傻这活他还是很拿手的,于是妙玄很是气愤,认为他藏私!

    不过妙玄气愤之余这心劲还上来了,耍什么大牌呢?不就是会些奇技yin巧么,咱道门一样的微妙玄通,不告诉我拉倒,咱不信咱就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