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再改(中)

第三百四十七章 再改(中)

    在过去吏部所属的四个司当中,“司封”掌管“官封、叙赠、承袭等”之事;“司勋”掌“勋赏”,很多都是与“恩荫制”有关的。那么一旦取消了“恩荫制”,设置它们的必要性就有了疑问。

    现在既然要对朝廷的官制、官职进行改动,吏部的主要职责又是官员的考核与任免,总不能这个管理朝廷官员的部门自身在设置上就存在问题吧?

    所以陆秀夫认定,其后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吏部。

    陆秀夫的猜测并没有错,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某人再发下来的,就不是诏书了,而是真正的文稿。在这份文稿中,某人写到:

    吏部的设置,为尚书一人,侍郎两人,其下属的四个司,应为“考校”,“任免”,“郡治”,“会计”四个司。

    其中的“考校”,某人给出的定义是:主掌对朝廷、以及各地官员的各项考核,并以此在吏部中建档。而且在它的下面,某人还列出了一些对郡、县官员更为详细的考核条目。即:

    1,户籍的增减;

    (在这个时代,人口的增减情况,很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实际治理情况。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忽必烈封地里的百姓日益减少,就说明当地官员对地方的治理极差,百姓过不下去,所以逃了。)

    2,道路的修筑里数,水利之建;

    3,学童入学的情况;

    4,新开垦的土地数;

    5,朝廷赋税的征收情况;

    6,账簿情况如何;

    7,人品道德如何,是否清廉,处事是否公平;

    8,盗贼情况如何。

    (上面的几条,除了修路和入学,其它实际上都是神宗元丰年间改制时,考核官员所采用过的项目。宋神宗其实是宋代帝王中很被低估的一个。)

    对于“任免司”,某人给它所定的职责有三:

    一是负责选拔朝廷新晋的官员。但明确规定,自景炎十九年起,新的朝廷官员只能来自太学的毕业生。

    二是负责朝廷官员的任免、转迁、升任等事宜。在这项的下面,某人又注有如下几条:

    1,官员的提拔必须在考校的基础上,且还要经御史台的复核。

    2,朝廷尚书及以上官员的任命,今后必须要有在郡、县各满五年以上的从政经历。

    3,吏部有权向朝廷提出的丞相、尚书人选。

    4,违背朝廷法度的官员在免职之后,从此一律不再启用。

    三是负责管理朝廷官员以后的“致仕”。

    在这条下面,某人同样有注明:

    1,从景炎十九年开始,新晋的朝廷官员,尚书以下,一律年满六十致仕;尚书及以上,不得超过六十五。

    2,致仕后的官员将享有朝廷致仕待遇,他们可以在如下两项中做出选择:

    一是以十年为一等,凡为朝廷效力满十年者,致仕时朝廷一次性发放一年的俸禄做为其致仕后生活费用;二十年以上者给予二年的俸禄;以此类推,最高者为四年。

    其二就是,由朝廷给每位致仕的官员发一个大宋宝行的存本,此后朝廷每月均为他在这个本上存入原先俸禄的六成供其领取,直至本人故去。

    3,上述两条,景炎十九年之前的官员不在此例。如果他们也有致仕的请求,则终生享有致仕前的俸禄。

    这个就很明显是在偏向所有的海上之臣。

    4,官员在任期间如因病、意外之事去世,朝廷的优抚,参照第二条。

    “郡治司”负责朝廷各地郡县的划分。

    它其实是景炎五年之后,吏部一直在做的大事之一。不过,这次某人给出了一些更明确的条件。即,

    1,未来郡的设立,应以大江、黄河为界,南北各有区别。

    2,黄河以北,应以地理位置的关键为主,兼顾地域的大小。

    黄河以南为中原核心,历代原本设县就较多,郡的设立,除应考虑地理、地域,其所辖之县,当不少于九个。

    江南新垦,人口仍然稀少,但郡之下,县的数量也应达到五个以上。

    (秦初分天下三十六郡,后来就越来越多。到了隋代,有近两百个,这就太多了点。由于当时中原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最密集。江南其实是仍在开发之地,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在这时候弄郡县制,总体数量上也不可能少,除了中国始终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人口较多外,这时候的交通、通讯等条件,同样决定了所谓的郡,不可能太大。想要让人口分布的更均匀些,而又不扰动天下,就不能采取历代迁民的做法,只能让人口在流动中尽量达到均衡。最终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修路改善交通。)

    而全新的“会计司”设立,自然是为了对应朝廷已开始施行的预算制度,它负责掌管朝廷分配给吏部的预算资金的核算和使用。

    颁赐爵位将来仍然会有?某人在最下面的注释是:“朝廷赐爵,今后事归礼部。”

    看到这个文稿,赵樵是真的大吃一惊。他显然没有想到,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就是他的吏部。

    他立刻就去见了陆秀夫。

    赵樵当然知道,景炎五年改制中真正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模仿汉制,明确了朝政由丞相来统管。从此,朝廷上下所有的事情,除了军事上的决策,不分大小,都由陆秀夫来过问。

    陆秀夫看了看火急火燎的赵樵,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他一拿到这份文稿,就知道自己没有猜错。可他也不想多说什么,而是直接领赵樵去见了某人。

    但在见到某人后,他们却听到了这样的说辞:

    “这个文稿里面的内容,其实也只是朕的浅见。现在交给吏部,是它们还需要经过评估。若有不妥之处,吏部自可提出来。”

    “朕只是觉得,吏部的设立,原本就是为了管理朝廷的官员,如今是到了将它回归到主要职责上来的时候了。”

    “在朝廷的官员当中,与民最近的,是县令及其以下官员,他们的好坏、才能如何,不仅关乎民生,而且直接决定了朝廷能否长治久安。”

    (实际上,当时的宋神宗也有这个看法,所以他才会弄出那些考核官员的课目。)

    “所以,对他们的考核、考查应该是吏部以后的重点。吏部的官员,以后可以、也是应当,自行到各地查访,了解实情。”

    这就明显是要使唤人了,可赵樵也绝对不敢提出异议。不然,以后吏部也就不用再争什么预算了。

    “过去大宋官员过滥,如今少了,节省下来的钱自然可以用于官员某些待遇方面的事,但相应的,朝廷就应该对他们的要求更高。”

    ……

    在某人说话期间,陆秀夫一直不作声。他当然清楚,哪个关于致仕的规定,某人其实已经在朝廷的工匠中间试行。某人如此狡诈多端,也真的只能让他更留心。

    不过陆秀夫肯定不会知道,某人原本并不想越俎代庖,只是在看了吏部之前的呈文后才觉得,有些事情还真不是自己能推托的。

    因为自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之后,虽历经千年,其中的“六部之制”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已经说明,对它的改动,远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承担的。因此,在反复考虑之后,某人决定还是由自己来动手。

    然而他还知道,他所提出来的有很多是后世的做法,这难免会刺激所有的人。为避免冲击太大,他就没有用诏书来硬性规定,而是先以“文稿”的方式交给陆秀夫和吏部,供他们参考。

    陆秀夫不出声,赵樵却不能不回应。

    “吏部自当遵循官家的旨意。”

    某人摆了摆手:“朝廷的官制、官职,涉及到的是天下,稳妥是应该的。朕随后还会将一些所思写下来,供吏部参考。”

    随即他又拿出一份文稿。

    “这是关于教部的,也且先交给吏部。”

    其实对某人来说,教部是最让他轻松的,因为作为一个新的朝廷部门,它的设置原本就没有什么成规,想怎么设就怎么设。

    当初谢枋得、刘鼎孙等人经过共同商议后,为了与朝廷的教育规制对应,设定了三个司:太学司、郡学司、县学司。

    这时候某人就再次请来了他们二人,向他们提出:在教部之下,除了应该再增设一个会计司,以对应朝廷的预算制度,还可以新设一个女学司,专门管理以后的女学。

    虽然某人一再强调:“这个女学司的相关职位,仍由教部的人来担任,太后和皇后只会在女子学院。”可他的某种照顾之心,老谢和刘鼎孙又岂能不知?

    至少眼下,朝廷各部所属都只有四个司,而教部由于“女学”的缘故,转眼就要达到五个。

    某人甚至还主动询问:“谢爱卿、刘爱卿,朕觉得,想要教化天下,各级学校的教材同样非常重要。而且现有的一些教材也不是说就固定了,将来还是会有所增减。因此,教部是否需要再设立一个教材司,专门编写相关的教材?只要教部认为有此必要,朕立刻核准。”

    听了他所言,谢枋得、刘鼎孙真的很感动。照这样下去,教部今后就是朝廷的第一大部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回道:“教部悉从官家的圣意。”

    不过与教部欢欣鼓舞不同的是,某人随后提供的其它文稿,就真的让赵樵要多想了,这就是今日他又来见陆秀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