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十年之期
书迷正在阅读:超级武装、龙族中的黑光、武神志、农女风华、修仙笔记、萌女追夫:神仙大人,要不要、逍遥弟子都市行、血族君王:请君别靠近、异能学院、抗日之铁血兵魂
“嗡……”姜维身躯一颤,双手猛地按在琴弦上,眼中满是震惊和奇异之色,半响方才喃喃地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不在当归……” 一瞬间,姜维的思绪回到了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他入蜀的第二年。那一年,母亲从千里之外的冀县寄来家书,让他从蜀中寄当归回家,其中含义,不言而明。 归去来兮,胡不归? 忠孝不能两全,一边是故国家乡,一边是当世大贤诸葛武侯的知遇之恩。踌躇良久,姜维含泪给母亲回了一封信,信中只写了四句话: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相信母亲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思。为了百顷良田,自己顾不得一亩(母);孩儿在蜀中唯有远志(药材名),并无当归(药材名)可寄。 那一刻,天水麒麟儿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从此不归。那一年,姜维只有二十七岁。 时至今日,姜维依然还清楚的记得,做出这个抉择的时候,他想起了诸葛武侯出山相助昭烈皇帝的时候,也正好是二十七岁。 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只是,让姜维不明白的是,当年写给母亲的这四句话,除了母亲和自己之外,便只有诸葛武侯和他身边的极少数亲卫亲随知道。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母亲和诸葛武侯早已不在人世,当年诸葛武侯身边的亲卫亲随也多数不知所踪,这么多年来自己也从未曾对外人提及,关彝却又是如何得知? 关彝玲珑心思,见姜维神色有异,早已猜到了他心中的疑惑,只是他却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实上,他也只是在情急中才冒出了这句话,但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记忆深处似乎极为清晰,却偏偏又说不上来。 好在姜维虽然心中满腹疑问,但却没有追问下去,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摆了摆手,道:“敬之适才在堂上曾说,若要除掉黄皓这个阉宦,必须要与诸葛瞻联手方能有所为,但敬之知道我与诸葛瞻之关系否?” “略知一二!”关彝点了点头,看来自己多虑了,姜维话中之意,并非是要找他算账的意思。 “我虽有此心,却只怕诸葛瞻未必肯与我联手!” “大将军,您这是……”关彝大是诧异,原以为姜维和诸葛瞻的矛盾是水火不容的局面,双方之间有你无我,却哪里想得到姜维竟然有心要与诸葛瞻联手,这倒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如果不是姜维亲口说出来,只怕他是决然不肯相信的。 姜维笑了笑,道:“你是想说,老夫既与诸葛瞻政见不同,却为何又愿意与之联手?” 关彝点了点头,也不否认。 “老夫与诸葛瞻虽然政见不同,却并非仇敌,正如敬之适才在堂上所言,老夫与诸葛瞻之间的分歧,皆是出于公心,并非私怨也!”姜维深吸了一口气,目注关彝,缓缓地道:“这些日子以来,老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敬之可知是什么?” “这个……请大将军明示!”关彝沉吟着,姜维的心思太为跳跃,这个问题还真不好猜。 姜维缓缓站起身来,叹道:“此次魏军三路犯境,虽然已被我军击退,但大小十余次恶战,我军伤亡亦有万余众。如此损失于曹魏而言算不得什么,但于我大汉却是伤筋动骨的大事,没有三五年时间绝难恢复元气。如此损失,让老夫在痛心的同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损失再次出现!” “两军交战,自然难免伤亡,大将军无须多虑。”关彝神色一黯,姜维说的没错,上万名士卒的损失对于曹魏来说也许只是九牛一毛,对于家底薄弱的大汉来说,这样的损失差不多便是釜底抽薪,几乎有亡国之虞。 想当年,时任镇西将军的胡济失期上邽之约,导致姜维孤军深入魏境,被邓艾大破于段谷,馘首千计,便直接导致陇西和汶山等地的羌胡因此sao乱起来,朝廷屡次下旨方才安抚稳定。而如今损失达上万之众,其影响和后果可想而知。 姜维哪里听不出来这是关彝的安慰之词,摆了摆手,叹道:“兵不戢,必**!也许,老夫真的错了!” 关彝暗自叹息,“兵不戢,必**”原是姜维此前和廖化、张翼等人讨论用兵之道时说过的话,其意是说用兵如果没有节制,必然就是自我败亡的下场,而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至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二十四年内,姜维累次出兵北伐中原共计十一次,倒是颇有些与“兵不戢,必**”相悖。不过,此刻听姜维这话,语气中隐有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萧索和落寞之感,心中竟也多了几分感慨。 “大将军累次北伐,乃是奉行先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誓言和国策,承继武侯未竟之志,以求恢复中原,重兴汉室,至于成败利钝,乃天意耳,又岂是人力所能预知的呢?大将军之心,可昭日月,何错之有?” “知我者,敬之也!”姜维万没想到关彝竟会如此认为,心中唏嘘,动情道:“话虽如此,但时至今日老夫也不得不承认,以我益州一州之地北伐中原,希图恢复汉室江山,确是不易成功。再者,连年用兵,国家不安,百姓不宁,以致有今日之事。魏军此番伐蜀虽未得逞,但我之罪大矣!” “大将军之意是……”关彝听姜维话中有话,心中虽然已经猜到了几分,却是不敢肯定。 “敬之既知我心,老夫也当以实告之!”姜维重新坐下,目注关彝,正容道:“经此一役,老夫痛定思痛,盖是因为我大汉根基已有所动摇,方才引来魏军窥视。因此,老夫决定上表朝廷,且宜据守汉中各处关隘险要,屯田养兵,保国治民。十年之后,我军元气恢复,方可与曹魏逐鹿中原也!” 关彝大为讶异,他虽然从姜维的语气中猜到了他有可能会息兵止武,但却没想到他的决心如此之大。要知道,据守险要,不使敌兵入境,乃是前征西大将军魏延提领汉中时错守诸围,正面防御的策略,姜维后于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将其调整为敛兵聚谷,以期大量杀伤敌兵,获得更大的战果。 昭烈皇帝进位汉中王时,简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乃为确保汉中无恙。及至诸葛武侯执政后,北伐的主攻方向为汉中—祁山—渭水,因此对于汉中的防御仍然是错守诸围,使敌不得入。姜维执政后,为寻求羌胡之助,其经营重心调整为汉中—祁山—陇西,意图据陇西之境而有之,恩接羌胡,并以此为根本进取长安,徐图关中,但如此一来势必面临战线过长,兵源不足的难题,因此敛兵聚谷之策也应运而生。 在关彝看来,错守诸围和敛兵聚谷各有利弊,但其中的关键点是要符合当时的局势。错守诸围虽然能够防止魏军越过险隘进入汉中盆地,确保汉中万无一失,但却不能有效杀伤敌兵。而敛兵聚谷虽然可能会带来较大的战果,但也存在极大的风险,一旦魏军分兵围困各个防御据点并切断相互之间的联系,汉军便将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而魏军却可以趁势进入一马平川的汉中平原,如此一来,汉中陷落不可避免。 事实证明,当汉军据陇西全境而有之时,魏军为确保长安的安全,其防御和攻击重点必然在长安以西,如此一来汉中的防御压力自然就会减小。但是,在汉军无法有效控制陇西时,魏军便能集结兵力屯于秦岭以北,随时可以威胁汉中,因此汉中敛兵聚谷的防御策略风险性也随之提高。 此次魏军三路伐蜀,钟会由斜谷、骆谷和子午谷分道进入汉中,便是围困汉、乐和黄金等关隘,使之不能相互救应,随后自引主力径取汉中平原。事实上,魏军在打破阳安关之后,汉军虽然还据有汉、乐和黄金等诸围,但汉中陷落已成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姜维意识到敛兵聚谷的巨大风险性之后,改而调整汉中的防御部署,虽然是不得不为之,但却也需要敢于承担的勇气和胸怀。当然,错守诸围的策略也正好可以满足屯田养兵所需要的环境。唯一让关彝不安的是,十年之期不长,却也不短,姜维如今六十有余,是否能够再等十年? 姜维见关彝神色,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道:“敬之可是在想,十年之后老夫是否还在人世?” 关彝俊脸一红,忙摇头道:“末将岂敢!” “敬之无须避讳!”姜维哈哈一笑,道:“十年之期,老夫虽有雄心壮志,但却已是风烛残年,届时必难以再驰骋疆场,报效国家。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十年之后,自会有人继承武侯和老夫未竟之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江山!” 关彝见他虽然说得豪迈,但言语中却露出无限遗憾,心中不忍,道:“昔日廉颇年过八旬,仍能顿食斗米,rou十斤,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赵界。再有,我大汉五虎上将之一黄老将军七旬时,仍有万夫不当之勇,臂能开三石之弓,随先帝取汉中时,败张颌斩夏侯,威名传于天下!就是本朝右车骑廖老将军,现如今已是七十余岁高龄,尚且不服老,随军征战,多负辛劳。大将军雄心大志,不输古人前辈,十年之后定当再领大兵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天下,成就万古功名!” 姜维哈哈一笑,关彝这几句话虽是安慰之言,却也说到了他的心里,前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垂范,后又本朝老将廖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古人前辈尚且不服老,他又岂能落后?好在他为人豁达,虽然明知十年之期不可预料,心中却也没有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