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爱国军阀在线阅读 - 第234章 生财之道

第234章 生财之道

    接下来,找来财政厅长黄大暹,找来民生银行行长徐代戡、找来军处处长赵渭宾道:各位,你们观察四川境内,那些人有钱?那些人钱财又是非法所得?

    黄大暹一听,当即大惊道:督军,难道你想杀鸡取卵吗?

    杨兴笑道:黄厅长,不是杀鸡取卵,而是将一碗米里面老鼠屎去掉,保证这碗米的成色。

    黄大暹听后,来回渡着步子道:督军,你看这样可以不?摊派,向每个府摊派,让他们筹集资金?1200万个大洋,只要在每个府筹集70万个大洋,如此就能保证建设资金了。

    杨兴摇摇头,拒绝道:黄厅长,这不好,若是让这帮官员去筹集,让他们筹集70万个大洋,他们可能向乡亲筹集200万个大洋,如此我们川人更是苦不堪言了,如此我们川人背到我就会骂我,说我比张献忠屠川还可恶。

    一听,大惊道:督军,这个你想怎么筹集?

    杨兴沉思良久道:黄厅长,这就是我与其他官员不一样的地方,别人全部都是收刮穷人的钱,而我则是专门收刮富人的钱。哦,不对,是为富不仁,民怨较大的富人的钱。收刮穷人的钱,如此要落一个不好的名声,但是收刮为富不仁者的钱,我不但可以落得一个青天大老爷,而且还能够收刮更多的钱。

    黄大暹大惊,起座道:督军,自古以来,士民乡绅乃国家之根本,而为富不仁者多为士民乡绅,若是督军对其太过分了,恐引来不好名声吧。

    杨兴笑道:黄厅长,你过虑了,在封建社会,士民乡绅是国家根本,这没错。但是我们不是赶走了皇帝吗?现在实现共和,全国不是号召发展经济嘛,所以,现在国家根本是资本家,是工人,是农民,而不是以占据大量土地为代表的地主,士民。这几年来,从南到北,为什么各省政权反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很多革命者统治的县市,没有那些封建老官僚统治县市好,就是我们没有消灭封建经济,因此,我们现在就要消灭封建经济的毒瘤。

    况且,我国现状是表面上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不论从人民思想上,经济上,无不是地主的分封经济制度。所以,我们要建立起与民族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只有这个制度建立起来,我们国家经济必然得到腾飞啊。

    想到前世邓公把乱反正,如此将国民经济从崩溃边缘拖回来,杨兴不由得感慨万千啊。

    确实,由于在历史上,很多革命者空有一番血,好高骛远,没有落到实处,最后,其成就非常有限,在有的地方,还办人认为扰民,有的地方,还发生驱逐革命者风潮。

    作为一名老同盟会会员,黄大暹对这种况也耳有所闻,现在一听杨兴如此说,良久问道:督军,你准备怎么办?

    杨兴笑道:黄厅长,这就需要你告诉我四川那些人有钱,而那些人干的违法勾当,那些人民怨较大,如此这般,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啊。

    听到杨兴这么说,黄大暹内心才稍稍平静,良久说道:督军,在我们四川,最有钱的不外乎这些人。

    首先,就是私盐帮派,在自流,生产食盐,不但自销,而且还销往鄂、陕、滇、黔,官府向来进行专卖转买制,但是公家盐向来价格较高,因此在自流有地方大家族控制食盐制造,有帮派控制食盐走私。

    这些帮派大概有10多个,常常因为争夺地盘发生火并,一则违反食盐官卖官买政策,另外就是这些私盐帮派,常常为祸一方。

    要说财力,要知道自流的食盐远销云贵陕西湖北,这些地方大家族,这些私盐帮派至少可以说富得流油,在前清的时候,有次政府缺钱,赵尔丰就让他们捐了300万个大洋。

    杨兴点点头道:黄厅长,这个是要打击的,盐业是要整顿的,如果不整顿,不但这些黑帮依靠财力为非作歹,危害地方,而且还要盐业制度出现混乱。

    一听,杨兴要从这些人手里拿钱,众人颇为高兴,连连点头。

    随后,黄大暹说道:督军,第二嘛,当然就是贩卖鸦片的烟馆,开办烟馆的多半是地痞流氓,你知道,很多人在开办烟馆后,人模狗样,在地方上为威作福,有的还bī)迫那些烟鬼,这些人可有钱了。如果整顿烟业,每年至少能够获得500万个大洋。

    听后大声叫好,随后声言道:我们国家为何落到今模样,主要缘由鸦片侵入,鸦片这个东西,早该整顿了,关于这点我也准了。

    杨兴再次追问道:黄厅长,各位,还有呢?

    徐代戡接过话题道:督军,我们应该开办省立银行,大肆印刷纸币,以解决民族资本集资难的问题,以解决民族资本家所赚金钱无处花费问题。

    督军,现在每个省督军都是这样,没有钱怎么办,就是发行纸币。

    上半年,督军感到集资困难,要求我们民生银行在全川各个县都建立起支行,要求我们民生银行存款主要面向普通乡亲,将他们手中压箱底的钱吸收过来,以发展经济。

    经过这三个月,在重庆、在顺庆等地,业务逐渐向普通乡亲转移,如此存款大量增加,到现在为止,民生银行本金已经增加到8百万大洋,存款已经从三个月前达到2千万大洋。

    原来川省的浚川源银行,按照这种模式,银行本金也增加到2百万大洋,存款也增加到1千万大洋。

    督军,开办银行,让乡亲们将钱存入银行,虽然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不像发行纸币那样来钱快。

    听徐代戡如此说,杨兴陷入一片沉思,在川省发行纸币,这虽然是一个好办法,就像一个银行家不是说嘛,我在乎坐在前台的是谁,我在乎的是谁控制货币发行权啊。

    但现在就要大规模印刷纸币,这实在非杨兴所愿亦。就像一战结束后,德国货币贬值数千万,像抗战过程中,法币贬值上百万倍,如此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垮台。

    就像前世,在大城市面有房子的人,很多资产都过百万,如此怎么不失民心。

    台湾那个马英九,就差点因为房价过高,而被赶下台。

    如此对于货币,应该慎重啊。

    现在,银行这种经营方式才刚刚开始,现在,银行主要是建立信心、信用,改变过去存钱习惯,将乡亲由过去将钱存在地窖里面,箱子下面变为放入银行里面。

    所以,对银行,虽然是支持的,但是那是一个长期过程。

    而政府发行纸币,逐渐代替社会上流通的各种票据,这虽然是一个方向,但最好还是要慢慢来啊。

    如此,杨兴不由得叮嘱徐代戡几声,要求银行加强信用建设。杨兴叮嘱道:上自大总统、孙文这帮人,下自普通乡绅,谁不将钱放在房子里面,不能投资。

    如此导致投资兴办实业的时候,募集困难,一般实业家,在最先办实业的时候,常常发生资金短缺。所以,办银行,就是将普通乡亲与实业联系起来,一手支持实业发展,一手将乡亲们的钱拿出来。

    随意,对银行,我们还是以信心建设,信用建设为主。这次修建合川钢铁联合公司,就不需要银行了。

    黄大暹有点顾左右而言他,回答道:督军,还有这些资本家,他们很有钱,你看,在成都,在重庆,在南充,有数家资本家雇工达到千余人,是否需要打击?

    杨兴笑道:黄厅长,他们还不算,毕竟他们是自己发展起来的,除了极少数带有血案命案的资本家,要坚决打击,但是对其工厂,还是必须保护,还是要发展,我们国家穷,不是资本家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众人怔怔的看着杨兴,良久回答道:督军,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来回渡着步子,良久停下来道:不是有三年清知府,十万两白银的说法吗?如今刚刚民国,政权起伏很大,有没有一些贪官,或者大的贪官,这也应该作为一个手段吧。若是还让那些老官僚坐在位置上,还要贪官为祸一方,我们这个民国,也只是一个牌子,忽悠忽悠乡亲吧。

    听杨兴如此说,黄大暹当即回答道:督军,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好官员啊,一些清官啊。

    杨兴笑道:我知道有一些清官,一些好官,但我们也要将那些贪官,那些慵官清除掉啊。否则,我们革命基础不牢固啊。

    对农村里面的名声较差的官僚地主,恶霸地主,对城市里面的恶霸资本家,高利贷者,都应该打击,如贪官一样坚决打击。

    众人面面相觑,良久,一起回答道:督军,既然如此,这也是一个生财法子吧。

    徐代戡接过话题道:督军,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重新丈量土地,你知道,这个土地是在道光年间丈量的,很多土地尺寸发生变化很大,在乡村更是开发了很多荒地。

    想到历史上辽宁省省长王永江就是依靠这种方法,使过去外债累累的东三省,在数年后有五千万的财政盈余,张作霖也因为如此,才敢多次进入关内,争夺天下。

    杨兴笑了笑,显得非常欣慰道:这个可以,我们丈量后,主要是增加对大地主征收粮食土地税收。

    如此大家拿起算盘,简单的进行测算。

    看大家测算得差不多后,杨兴询问道:黄厅长,如此下来,我们四川财政收入可以提高到多少呢?

    黄大暹拿起一张纸,念道:督军,如此下来,我们财政收入定可翻倍,超过3千5百万大洋。

    杨兴笑道:是啊,如此我们是可以提高到3千5百万大洋庚子之变的时候,全国一年财政大概1亿两白银,但那之后,经过十年发展,再加上1两白银可以铸造15个大洋,如此看来,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亿大洋。正常年景,川省财政收入是可以达到2千3百万大洋的,再加上这次打击盐帮、鸦片行业,如此看来,财政收入达到3千5百万大洋,基本可行。

    况且我们要想下,在最初一年,我们没收贪官、没收烟馆贩子,没收私盐贩子的财产,没收那些恶霸财产,在最初一年,我们也可以获得3千万大洋啊,如此看来,合川钢铁联合公司我们还是有钱投资了,并且合川钢铁联合公司必须投资。

    不过让杨兴、黄大暹等人都没有想到,在施行财政改革后,川省的一年财政收入增加到5千万,竟然为改革前的1倍多。广东财政改革可见端倪,宋子文主政广东财政,财政收入由23年1031万,24年7986万,在25年增加到2518万,26年10013万,27年10876万大洋。其中虽然有3千万左右为政府所发公债,如此不论如何,财政收入也在7千万大洋左右。这么看来,在清末明初,税收体系非常混乱,逃税漏税,中饱私囊现象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