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在线阅读 - 278成功返航

278成功返航

    用了59分钟的时间,承载着陈文浩、戴玉倩等六人的飞行器沿着预设的空间轨道,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旅程。

    到达了五百公里的太空,无论按照航天界的任何一种判断标准,他们六人已经跻身宇航员的行列了。而在此之前,只有三百多人有幸跨进了这个门槛。

    所有参与到此次试飞的人员,此刻都开始认识到:新的太空时代就要来了。

    而最受关注的双引擎动力系统,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与地面模拟试车时的稳定表现一致。飞行器在准备入轨之前,动力模块自动切换到了电能引擎上。而在完美入轨开始环球飞行时,飞船的姿态变化和飞行加力同样依赖于这套动力系统。

    由集团智能车间专门优化过的高能电池组件模块,比起陈文浩授权给电池产业联盟的缩水版新型电池,性能更在数十倍以上。留足飞行器起飞和降落时要用的能量后,也足以支持飞行器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以这样的速度绕地球巡航个上百圈。

    基本上,传统的使用正负极材料加上电解质的蓄电池架构,在陈文浩的智能车间里,这种架构的电能系统的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如果没有外星黑科技的介入,在这个架构下,能做的也就是换用各种新材料。或许花上十来年功夫,也能研发出差不多性能的产品,但也就到头了。

    也正因为如此,陈文浩对这套动力系统并不满意。电能部分在起飞阶段,只能供应飞行器上升到3000米左右的高度,冲出大气层还是要靠传统而落后的火箭引擎。

    而他在鲲鹏号上用过的反重力引擎,科技跨度实在太大,以地球目前已有的科技进度而言,飞行器规模的反重力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属于伪科学的范畴。严格来说,科技树的加点方向不同。除非切换天赋,否则没法公开,因为根本解释不了。

    陈文浩想着,有必要尽快推出一种新的能源,既要有突破性的高能效比,又能和地球科技一脉相承。这种进步如果按部就班,那得是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有希望,但是对他而言……难度主要在于如何将实现过程做得更自然一些。

    “倒计时十五分钟,我们即将返航,请大家回到各自座位,佩戴好安全装置。”机舱内电子音开始提示。

    其他几个人都解开了座椅上的安全装置,正在兴致勃勃地体验着失重的效果。戴玉倩在半空中飘着,好不容易抓住椅背把自己固定到位子上,“你怎么不玩呀?”她轻轻掠过刘海,抹了一把并不存在的汗,“景色太美了,可惜没带相机,否则拍几张照给我爸妈,肯定吓他们一跳。”

    陈文浩笑着摇头,“照片没问题,舱内有高清监控设备,等回去了让人给你截图做照片。不过你爸妈那边还是悠着点,真怕他们找我算账。”

    戴玉倩回了他一个好看的白眼,换了话题,“这次成功了,是不是就要正式运营了?我估计只要把这次的试飞情况公开,很快就会供不应求。”

    陈文浩点点头,“既然各方面都没问题,肯定是越快开始越好,我们要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不早点拉客怎么行。”

    戴玉倩差点被一口气呛到,“拜托,不要把一个高大上的事情说的那么接地气。”

    “接地气才是主旋律嘛。好了,好了,我说正经的,你不觉得过去50年里全球的航天探索有点吃老本的感觉,技术有进步,但无论政府层面还是普通民众,关注度和热情一直在向下走。”陈文浩摆摆手,“别急,我知道你想说我们国家的航天,这只能算是个例。这就好比当年的穷小子事业发达了,还想做得更大,可资源就这么点,原来的老大肯定不干了,想尽办法要下绊子出阴招搞孤立。航天这一块关联产业太多,事关命脉,国内只能集中资源咬牙自己搞。你再看看欧洲那些国家,缺少这种危机感,对航天的热情就很淡了。”

    陈文浩继续说道,“国家可以集全国之力做航天项目,但是对普通人来说,除了火箭发射之类的时候会关注、会谈论,而且用不了两天就被八卦消息引走了。平时更是很难会去注意。原因很简单,离普通人太远。”对普通人来说,身处如今娱乐至上的社会,工作之余的时间是综艺不搞笑吗?或是小说不好看?还是**不刺激?竟然还要人关心航天,你咋不上天呢。

    “我明白了,所以你才坚持将价格定得这么低,5万人民币,国外几家私人航天公司最近的日子都不好过,这次试飞的消息放出去,他们估计都得哭晕在办公室。”戴玉倩点头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参与。现在是5万,说不定以后就是5千、5百,我相信,总有一天,去趟太空就像是去郊区自驾游一样。”

    戴玉倩美眸亮的仿佛能渗出水来,“我相信你!真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若不是现在场合不对,恐怕她人就要扑上来了。所以说,有远大理想的人会发光,有远大理想还有能力实现的人,更是会布林布林地发光,魅力四射。

    前面两人就这样小声地聊着天,后面两排的人则在抓紧时间观看窗外景致,或是记录这次试飞的经历感受。试飞的所有测试和记录工作都由两架飞行器上的仪器自动完成,作为乘客就是人rou感受一下全过程,看看在乘坐舒适度方面还需要做何改进。所以人选基本都是技术型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身体素质一般,更好地模拟普通乘客的情况。

    不一会,电子音再次响起,“返航倒计时30秒,请最后确认已正确佩戴安全装置。”

    飞行器开始调整飞行姿态,切换引擎系统。

    ***

    ***

    “来了!来了!”义东基地的室外观测区,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候,众人依然兴致高涨。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通过飞行器传来的实时影像,在场者仿佛亲身参与,在几百公里外的太空,环游了地球一周。所有人都明白今天所见证的是足以载入中国,不,是世界航天史的里程碑事件。

    负责现场解说的技术人员开始工作,“我们的飞船已经切换到了火箭引擎系统,在完成角度匹配后,飞船将以高速重返大气层。哦,已经开始了!”

    投影光屏上,载人的那架飞行器尾部冒出了耀眼的尾焰,开始向着地球的方向加速前进。这段画面来自另外一架无人飞行器,这架因为科研需要,还将在轨道上飞行几天收集数据,此刻兼任了远景拍摄的工作。

    画面中,载人飞行器不断远离,变小,直至无法分辨,才切换到载人飞行器上的外部视频信号:基本没有成型的画面,动感朦胧中闪动着亮眼的光晕。这是飞行器高速闯入大气层,摩擦引起的高温现象。

    突然间,光屏全黑,信号中断了。

    “现在飞行器离地约90公里,进入黑障区了,所有信号暂时无法传输。”解说人员开始巴拉巴拉解释黑障区的形成原理,不过众人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光屏上,即使上面什么都没有。

    这时候的三分钟,显得特别漫长,场内说话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突然间,变黯的光屏重新出现画面,机身的光晕和机头的激波都不见了。数据显示,飞行器离地四十公里。

    飞行器经过这段摩擦缓冲,速度明显降低。但这种减速是相对的,就算变慢了,依然很快就来到了离地10公里的高度。

    如果是主流的航天器,这时已经需要释放降落伞,开始人工减速。而这架飞行器明显不走寻常路,火箭引擎开始输出澎湃动力,在智能程序控制下,反向推动进行减速。

    来自军队和航天局的几名专家早就坐在一起开始了热烈讨论:

    “这飞船的有效载荷肯定超过了纸面数据。”

    “这基本可以肯定了,返回时还保有那么多燃料,太惊人了。”

    “还有他们的宇航服,轻薄地不像样,可是乘坐者的生理监测数据全程都很平稳,说明起到了作用。”

    “他们都不叫宇航服,内部叫抗荷服。”

    “开什么玩笑,这只能算抗荷服,那我们用的难道叫休闲装?”

    “我看不光是衣服的进步,主要还是机体的优势,看资料这里,最大过载3G!我们的航天器要超过6G了吧。”

    “总之,这是个大宝藏,我一会就和领导提,必须要加强和他们的合作。”

    “我也是这样打算!”

    “我们也一样!”

    空中的飞行器经过火箭引擎的反向推动,已经将高速动能基本化解。

    5公里!

    3公里!电动引擎开始切换上岗,飞行器在空中修正了一下方向,向着义东园区的跑道区降落。

    原本银白色的机体,因为和大气层的高速摩擦,表面有点变黑,但是丝毫不影响其优美的水滴造型依然帅气,静悄悄地垂直降落在预设的跑道区域。

    在观测区众人的视野内,一大批接应的车辆蜂拥而上。

    成功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