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京城火炮厂
“本丞相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肯定喜欢。我们大明现在的炼铁技术,其实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不怕造不出好炮。”吴应熊给孙元化平反后,将汤若望和孙和鼎等人请到了京城的火炮厂。 那里距离京城不是很远,坐马车不过一个时辰的距离。这座火炮厂,早在崇祯年间就建立了,汤若望和孙元化,都在这火炮厂里工作过。吴应熊回到京城后,就派人复建了这个火炮厂。 汤若望故地重游,心情很复杂。吴应熊为大明火炮厂重新设计了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四合院建筑,里头三重都可派人防守,院墙一定要高,还有角楼,让满云龙的几队禁卫军日夜盯梢,防止闲杂人等靠近,尤其是满清的细作,只要是后金的人,抓住了就地正法。 吴应熊知道,多尔衮虽然带领八旗去陕北打李自成了,但安排了不少jian细在京城打探消息,这也是多尔衮的过人之处,他极其重视信息收集。 在炮厂里头建了屋舍,这里就像是城堡,北靠一处湖泊,地势较高,想要上去,必须经过关卡,吴应熊派人守住了关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些人,都归你们管了。”在大明火炮厂里,吴应熊对汤若望和孙和鼎说。这火炮厂,他已经招来了一批有实际技能的工匠,这些人有一些从前是石匠、木匠、铁匠等等,这样的人手足有上千人,懂医术的人也有一些,防止这里爆发瘟疫。 大明的户籍制度,是一大发明,似乎至今还管用——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皇册户籍制度,将天下的户籍大致分为三种,即军户、民户、匠户,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炼铁、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 匠户们往往都有一些特长,只是被编成匠户之后,不但受官吏管束,甚至可以随即殴打、定罪,每日辛苦劳作,所得连饱饭都吃不上,若是上官狠辣一些的,甚至要靠典卖子女来维持生计。 活不下去,也只能逃,可惜他们一跑,立即发现自己无处可去,自动沦为了没有籍贯的“贱民”,根本就无处容身,吴应熊找回了上千这样的人,给他们好吃好喝,他们感激涕零,干活也不偷懒。 这些人在炮厂里搭起了许多简易的棚子,直接在地上打了木桩,架起了房梁,再堆砌茅草,比现在工地里的民工住的还要差。 倒是吴应熊隔三差五总会派人用马车运送大米来,这米极为精细,绝没有掺杂沙子,每日三顿,早上稀粥,中晚都是干饭管饱,还有菜汤。 饿过肚子的人才会知道吃饱饭的幸福来之不易,这些人的各种疑虑逐渐打消,或许对他们的大多数人来说,这辈子最舒服的日子,恐怕就是在这火炮厂里了,见到吴应熊带了人来,他们都跪在地上,吴应熊让他们免礼。 这些工匠队吴应熊是真心感激,舍得给饭,也没有让人拿着皮鞭吓唬他们。 工匠里头还有七八个读过书的,吴应熊让他们做了工头,让他们传递一下文书,其余几个,就让他们教一教青壮匠人读书写字。 吴应熊对汤若望和孙和鼎说:“这些工匠,现在都能干活,比如铁匠,我派人先让他们搭建了高炉炼铁,我找人弄了些图纸,先让他们做了一些简单的铁器,他们现在制的东西或许我们用不上,可该做的还要做,不但要做,还要不断提高,改进工艺,三个臭皮匠就是一个诸葛亮,一步步让他们制更加复杂的东西,这样等到将来的时候,你们肯定需要一些特别的铁器,到时都可交给他们完成。这些人,以后就都归你们管了,你们好生对待他们。” 孙和鼎显然有些意外,瞪大眼睛道:“丞相大人,你还懂匠术?实属难得。” ”哪里。“吴应熊双手一摊,苦笑道:“本丞相不懂匠术,不过没吃过猪rou,总见过猪跑,我知道这些工匠怎么干活。” ”这些人,看起来很能干,比二十年前的人好多了。“汤若望说。 ”那当然,这些人都是我亲自给你们选的。“吴应熊说。 吴应熊带着汤若望等人到了高炉设置的地点,那是不远处一处河流,当地人称这河为拒马河,名字很好懂,就是说河很宽,马儿过去不。 这高炉,足有三丈,是工匠们根据吴应熊的要求堆砌而成,这炉子极大,在半腰时,又让人沿着炉壁堆砌了石屋,屋里已堆了不少的焦煤。 火炮厂的高炉与寻常造作局的高炉不同,一方面是增加了长度,另一方面炉壁也加宽了不少,这种高炉已经颇有些近代高炉的雏形了,炉底四周和上部为碳砖,下部为粘土砖;整个炉子足足有四人高,半个屋子大,下方有一个进风口,值得一提的,则是木匠们做出来的鼓风机。 吴应熊遇到想不通的问题,脑袋就会变成马首,然后就恍然大悟,他知道,鼓风机和高炉一样,同样巨大,鼓风机出现于东汉,采取的是水排动力,即选择湍急的河流的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水轮,在下水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联;在鼓形小轮的顶端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鼓风箱相连。这样,当水流冲击下卧轮时,就会带动上卧轮旋转。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 这几乎是现代鼓风机的雏形,自然,吴应熊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灵感,在鼓风箱进行了某些改进,采取的是双向鼓风,里头的活塞也想办法充实。风力更大。 利用水利鼓风,不但解决了人力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当然,能弄出这么个东西来,吴应熊花了不少功夫,他找到了东汉时相关的资料,而另一方面,吴应熊作为穿越者,有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加上神奇的“马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却是手到擒来。 “开火!“吴应熊命令道。 不一会,排水的风轮与鼓风箱已经连接在了一起,高炉中的焦煤也已经引燃。鼓风机在水流的带动下,开始咔咔随着曲柄运动起来。 水流湍急,鼓风机的出风也是连绵不绝,而且风力极大,出风的箱口正对高炉的风口。顿时,原本只是冒着黑烟并没有完全燃烧的焦煤迅速开始啪啪作响,炉子里的焦煤立即燃烧。
说也奇怪,从前在造作局的时候,在官吏的皮鞭之下,大家做事都只是应付,有一日没一日的混日子,这铁炼的如何,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只要完成了数量,质量如何,官吏不会管,他们更懒得计较。 得过且过,若是真要形容,那么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而现在,他们的心境有些不同了,一方面是食朝廷之禄,平白让人家好饭好菜的供养,又不必动辄打骂,而且还可以接家眷来,照样也是白米饭供养,不只如此,有儿女,吴应熊还让人教授读书。 不一会,炉顶上开始冒出烟来,烟雾腾腾,整个炉子里通红一片。 这些场景,看得汤若望目瞪口呆,他知道吴应熊这是在让人炼制焦炭,只要焦炭练好了,生铁也就可以练成好钢。 有了好铁和好钢,大明的火炮质量就可以大大提高。 孙和鼎有点想哭,眼前这位大明首辅,竟然懂得这么多东西,他心想,要是他的父亲孙元化遇到的是吴应熊,那该多好。 “取碳。”过了半个时辰,炉内的温度持续升高,吴应熊命人去取焦炭,拿去炼铁。 吴应熊一声令下,早有几个铁匠拿出特制的钳子,将guntang的焦炭取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小,还需粘结、固化、收缩,这些铁匠们倒是在行,忙活了半个时辰,焦炭的样品便送到了吴应熊和汤若望、孙和鼎的眼前。 吴应熊左右看了看,见碳身乌黑,没有什么杂质,便派人递到汤若望的手中,问道:“汤神父,你来看看,这焦炭拿去炼铁,效果会如何?” 汤若望接过焦炭,眼睛都瞪大了。见识过多少焦炭,今日炼出来的焦炭和往日竟是大大不同,色泽乌黑发亮,通体看不到丁点杂色,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他点点头道:“回禀丞相,这焦炭已是极品,若是拿来炼铁,铸成炮管,应该不会再炸膛。” 吴应熊笑道:“既然如此,那就麻烦汤先生了,这大明炮厂,一切听你和孙顾问指挥,就用这焦炭先炼一炉铁看看,有了这高炉和鼓风机,火候应当不成问题,焦炭也是极品,能不能炼制出好铁,就看诸位了。” 汤若望大喜过望,立刻来了精神,大明火炮厂的工匠们也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铁矿石来,有人准备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炉子,一番忙碌,又是一两个时辰过去。 随即大家熟稔的开始生炉,放入铁石,燃起焦炭。 等待之中,炉内的温度开始升高,直到达到了临界点。 紧接着,铁水自一处槽口流淌出来。 若说铁水,明代的工匠都见过,可是全部融化为铁水,见到的人倒是不多,孙和鼎和汤若望笑了,他们都知道,一旦融为铁水,就意味着大量的杂质从铁中脱离。 孙和鼎道:“铁化作了水,能炼出更好的铁来。” 吴应熊哈哈大笑,说:”铁炼好了,就叫钢吧!“ “叫钢好,叫钢好!!”孙和鼎拿出随身的笔记本,记录了下来,,这是他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