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吴三桂的选择
被封为开国大军师的宋献策说要去牢狱中说服周奎献太子,消除大顺的大患,李自成喜上眉笑,连夸宋献策又要立大功。这时,有一个人不高兴了,心生妒忌,他不甘落后,站出来大声对李自成说:“皇上,臣保举一人,可马上劝吴三桂来降!” 这个人,就是李自成的宰相牛金星,他是闯军中少有的文化人,中过举人,但崇祯十年(1637年),牛金星因与王姓亲戚起衅,被诬以抗欠赋税、强占妇女十八人而遭冤,被革去举人,充军当差服役。 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天,大雪纷飞,李自成率义军入豫西,牛金星参加义军,向李自成建议“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李自成纳之,大得民心,遂成为义军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 宋献策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牛金星推荐到李自成军中的。但宋献策虽然外号“宋矮子”,其貌不扬,却才智非凡,后来者居上,深受李自成的器重,凡战役战斗必先向他征求意见,又被李自成封了开国大军师。 宋献策在大顺军中抢了自己的风头,牛金星心里后悔不已。进京后,牛金星不听宋献策的规劝,大批任用降官,并任由刘宗敏对降官实行酷刑拷烙的追赃政策。宋献策又借天象示警上疏李自成说:“天象惨烈,日色无光,亟应停刑”,得罪了牛金星,他这个宰相受到李自成的斥责,很没面子。 牛金星一向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对宋献策不满,眼看宋献策又要立大功,他便说自己能找人劝降吴三桂。李自成一听,顿时龙颜大悦,急忙问道:“谁人能够劝降吴三桂?” 牛金星清了清嗓子,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他被李过将军活捉,已经归顺了我们大顺朝。臣听说吴三桂极为孝顺,十六岁那年曾带二十家丁冲到万名满清骑兵中救他父亲。只要吴襄修书一封,皇上再封他为平西侯,赏银万两,吴三桂必然来降!” 李自成点点头,转头问刘宗敏道:“权将军,吴家的人,你总没有严刑拷打吧?吴襄可对我们有大用了。” 刘宗敏心中有些怏怏不快地回答:“当时本将军哪里知道吴三桂这么快就来京城了!吴家也被本侯抄了!现在吴府也变成了我的权将军府!” 原来,大顺军进京城后,农民军的一班高级将领们便骄傲自满,纷纷占住了前明官员的高门大宅,刘宗敏看上了吴三桂父子的府第——吴家为世代将门,吴襄官至总兵,吴府基宇宏开,花园楼台,很是壮丽,虽比不上皇宫,却也极尽人间富贵,在京城算得上数一数二。 牛金星笑道:“之前的事,我们不提了。权将军把吴府还给吴襄吧,这样有利于吴襄去劝降吴三桂,解除目前的危机!” “老牛,你少吓唬本侯。”听牛金星这么说,刘宗敏心里颇为不痛快,道:“京城城墙高大,我们拥军三十万,凭吴三桂那点人马,还杀不进来。本将军搬进吴府还没几天,就让搬出去?本侯那一大堆如花似玉的妻妾,难道都要住大街上吗?本侯不让!” 牛金星好言相劝,刘宗敏有点不耐烦了,道:“吴襄也还被本将军关在狱中,丞相去让他写招降书,他还敢不写?你拟好内容,让他抄一遍不就完了?吴三桂不降,就杀掉他!” 刘宗敏搬出吴府也需假以时日,而且搬到哪是个问题,李自成也觉得刘宗敏这办法行,便让牛金星照办,说:“宰相,要不朕给吴三桂多一些赏银,就当是买下吴府,你看怎么样!” “那就这样吧,臣去试试。”牛金星见宋献策笑而不语,李自成和刘宗敏的态度坚决,不好再说什么。 “好!这事就这么定了!那朕就封吴三桂为平西侯,赏银四万两!”李自成下了圣旨,让宰相牛金星找吴襄去写劝降信了。 牛金星乐呵呵地领命,这时,宋献策又借吴襄之事让李自成安抚前明官绅,巩固大顺朝的根基。 李自成这时也感到刘宗敏这样滥杀无辜下去是不行的,便开始重申军纪,要求刘宗敏尽快释放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员。 刘宗敏不干了,当面质问李自成:“大哥,我们一起打下的天下,皇帝让你做了,你住着这么大的皇宫,睡那么多的美女,连京城的一些金银财宝都舍不得分点给我们吗?” 李自成被问得张口结舌,怒道:“大顺军初来京师,朕是怕激起民变!” “民变”刘宗敏笑道:“本将军现在只怕军变,不怕老百姓闹事。你吃rou,却不让兄弟们喝汤军心如果不稳,我们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老百姓闹事,只要手中有兵,就一定能镇压下去!” 刘宗敏的话糙理不糙,又面红耳赤顶撞李自成,武英殿上的气氛一时很尴尬,丞相牛金星想起还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新皇帝的登极大典,便赶紧跳出来圆场,这对他这个宰相来说也是大功一件! 古代中国人讲究礼制,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进入京城后,牛金星花费了不少时间与明朝的官员商讨李自成的登基大典,从《尚书》《周礼》到明朝的朝仪大典,反复推敲比较,尽量做到有典谟、有训诰。他还观了天象、查历书,挑选了几个黄道吉日,请李自成自己选定。 李自成看了看牛金星折子上选定的日子,他也不懂,觉得哪个都行,便随口说:“朕看,日子就定在四月十七这天吧。” 牛金星道:“登基大典是天大的事,时间不多了,需要皇上和百官马上排练!” 牛金星便跟李自成说起皇帝登基大典的事情,地点自然是金銮殿,但几时进入正殿,穿什么袍服,奏什么乐章,百官怎么朝拜,自汉朝的叔孙通制礼后,便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千余年来,改朝换代虽略有变通,但大抵如此。 那天,牛金星滔滔不绝说了整整两个时辰,把所有的安排都说到了,又反复交代了好几次,李自成显得十分疲劳,打了个哈欠,朝牛金星挥挥手说:“丞相,今天退朝吧,明日再议此事。” 此时,唐通和姜瓖在晋地所向披靡,因为姜家世代皆明将,他的长兄姜让和弟姜瑄都是将才。他们这一路人马在很短时间内,相继拿下了代州、繁峙、五台,攻克静乐、定襄等州县,逼近太原。 另外,这么快收复失地,随军出征的明恭顺侯吴惟英之弟吴惟华功不可没,他联络了很多明朝原来的文官武将,招降了他们。 吴惟英在崇祯十七年任了京营总督之一,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军攻入京城后,吴惟英兵败,与全家自尽殉国,只有弟弟吴惟华不肯自杀,他认为这样自杀太愚蠢了。得知太子在吴三桂的大营之后,他化装成小贩,贿赂农民军的守城兵逃出京城,逃到关宁军大营,找到吴应熊,主动要去招降,替家人报仇! 吴应熊知道吴家在晋地经营多年,人脉甚广,大喜,马上将吴惟华推荐给了吴三桂,吴三桂便派他和唐通一起出征。 唐通和姜瓖的大军打到太原时,已经拥兵八万,而且晋地当时算是比较富裕的,当地乡绅被农民军一闹,纷纷拿出私藏的饷银支持明军。李自成在晋地并没有留下像李过、刘宗敏那样的心腹大将统筹全局,各地互不通信,很快就相继被唐通等人收复。
就在李自成派的使者来到关宁军大营之前,吴府的总管、吴襄手下的旗鼓官傅海山已经逃出京城,找到了吴三桂的大营,一见到吴三桂,傅海山就扑通一下跪在吴三桂的面前:“大帅,吴老将军已经被闯贼刘宗敏下狱,刑法将死,吴家的宅子和财产也全被贼将刘宗敏没收了!” “此仇不报非君子!”吴三桂闻之,大怒,抽出案前的宝剑,一剑将案几砍成两段,仰头长叹说:“我吴三桂与闯贼势不两立,将来必亲手用弓弦勒死刘宗敏!” 此时,吴三桂对儿子吴应熊的未卜先知能力大为惊叹,吴应熊说京城破、崇祯死,不仅都猜中了结局,连时间都差不多,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吴应熊还把陈圆圆和太子、阿九公主都救出了京城,功不可没,吴三桂还是比较孝顺的,听说了父亲吴襄在京城被抓,赶紧找来吴应熊商议怎么救父亲。 等到李自成派了使者带吴襄的劝降信和四万两白银来到他的大营,他拆开信一看,上面确是他父亲吴襄的笔迹:“吾儿三桂,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父须臾,呜呼!识时务者,亦可以和变计矣。昔徐元直弃汉归魏,不为不忠;子胥违楚适吴,不为不孝。然已二者察之,为子胥难,为元直易,我为尔计,不若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持愤骄,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利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并受戳辱,身名俱丧,不亦大可痛哉!速宜归顺,至嘱!至嘱!” 吴三桂看了书信,知道父亲吴襄在大狱中没有死,还在李自成手里。但明明父亲吴襄已经被刘宗敏严刑拷打,这封信中却对自己极尽威胁,让自己速宜归顺,这让吴三桂顿时觉得李自成是在愚弄自己,这书信绝对不是父亲的本意,他的脸色很不好看,随口问使者道:“听说我父亲已被权将军下狱,可有此事?” 李自成的使者见吴三桂看了信,笑道:“吴将军,太老将军已降天顺皇帝,极好看待,专等将军归顺,封平西侯,赏四万两金银和彩缎,切不要效周遇吉等,自取其祸。” “自取其祸?”吴三桂看了身边的吴应熊一眼,眼下的选择,也不是那么容易,忠孝难两全,他只能选一样,忠于大明,就要为崇祯报仇,重新杀回京城,干掉李自成,而自己的父亲却在李自成手里,这样孝就难了,天下的百姓就又要生灵涂炭。满清说不定还会借机入关,那天下的汉人就悲剧了,而投降李自成,就是不忠。忠君的思想,是吴三桂精神的支柱,他曾经无数次因为这个理由拒绝了清朝的引诱投降。 这时,吴应熊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他也在思考,此时的吴三桂,该如何选择汉山的江山,绝对不能落入满人之手,而从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位明君,李自成的团队很差劲,文臣武将都不行,牛金星和宋献策,二人的智谋和能力跟朱元璋手下的谋士刘伯温根本没法比,就连投降满清的大汉jian范文程、洪承畴相比都差得远。武将方面,刘宗敏、李过等人的战斗力也比满清的多尔衮、豪格等人差远了,加上进京后大顺军的流寇劣性不改,还不用用税收制代替那个军饷来源很不稳定的追缴制,把地主和商人都推到大顺政权的对立面,他们能否打败南明都难说,更不用说和满清争夺天下。 吴应熊觉得,吴三桂的选择,将决定一亿多汉人此后数百年的命运,决不能让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样的历史惨剧再上演,所以,这一次,关宁军绝对不能投降李自成,在多尔衮率满清八旗入关之前,一定要想一个两全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