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北斗七星高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沈珍珠

第一百四十四章 沈珍珠

    德宗听了李泌所说的一番理由,虽然脸上的表情给人感觉他赞同李泌的意思,但其实内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于是又说道:“如果如先生所说,韩滉做事一向公正廉洁,因此才得罪一些人而受到他人非议,朕也能理解,但是据朕所知,朝廷内外有很多臣工对韩滉都颇有微辞,不知道先生是否有所耳闻。所以朕刚才听了先生的话,真不知韩滉是因替朝廷做事得罪了这么多人,还是他确实为臣不忠才引来这么多的非议上身。”

    德宗的话绵里藏针,李泌又怎能听不出来呢?于是跪倒说道:“陛下,臣当然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但臣愿用全家性命作保,韩滉对朝廷绝无二心。如今他的儿子韩皋就在吏部任考功员外郎,最近听到关于其父韩滉的谣言也是战战兢兢而内心不安。陛下只要召见一下韩皋,让他回家省亲并替陛下去嘉勉一下韩滉,以表明陛下对他的信任,臣保韩滉一定不负陛下厚望。”

    李晟、浑瑊、陆贽、李绛等文武大臣本来就认为韩滉不会有异心,此时看到李泌如此坚定的支持韩滉,也纷纷附和李泌,跪倒在德宗面前,力谏德宗不要怀疑韩滉的忠诚。

    德宗一看李晟和浑瑊两大功臣不约而同地支持李泌,知道自己此时如果再质疑韩滉的忠心,似乎是太不把这几位重臣的话放在心上了,心中暗想:。如果韩滉真的想造反,就是将他的儿子留在长安也没有用,既然是卖人情,干脆就卖到底,就让他的儿子回江南,也显得自己这个天子在臣工面前从善如流。况且,今日有你们这几位重臣替韩滉作保,如果他日查到韩滉真有异心的证据,那就不要怪朕翻脸无情了

    想到这里,德宗下旨道:“擢吏部考功员外郎韩皋为镇海军巡按使,替朕巡抚江南。”

    德宗说完,又对众位大臣说道:“今日宴饮到此为止。”转而对李泌说道:“先生请留下,朕有事请教!”

    等众位大臣都退下去了,德宗对李泌说道:“最近多位大臣向朕密奏韩滉有异心,先生今日为何执意要保全韩滉呢?知人知面不知心,先生如此不知保护自己,一定会让别人觉得先生与韩滉有私交甚笃,所以才在朕面前为韩滉开脱,而一旦韩滉今后被查出任何问题,朕担心先生会因此惹祸上身。”

    李泌看德宗显然还是不信任韩滉,但自己心里还是很感动的,毕竟德宗私下告诉自己这些,说明德宗还是很关心自己的,于是说道:“陛下,臣今日所言并非是与韩滉有私交,而是为了朝廷。”

    德宗听了一愣,反问道:“难道先生与韩滉并无私交,真的是为了朝廷?”

    “陛下,如今旱情严重,已经蔓延至中原、河北各地,粮价更是节节攀升,各州郡的仓廪存粮已经所剩无几。要想解决粮荒,只能依靠江南,而江南各镇也只有韩滉治下的横海镇最近几年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收,存粮最为充沛。正因为韩滉手中积聚了大量粮食,此时才引得很多人觊觎韩滉之位。而臣之所以为韩滉鸣不平,是因为自陛下河北削藩以来,韩滉一直按朝廷的要求积极筹运钱粮,直到中原粮道受阻,他才不得不设法通过西川转运钱粮到奉天行在,这说明他心里始终将朝廷的用度放在首位。另外,在军事方面,韩滉与曹王李皋积极渡江收复了李希烈占据的江北州郡,如此一来,至少将李希烈四成兵力牵制在江淮地区,所以才能保证洛阳不至于陷入贼手。正因为韩滉有如此大的功劳于朝廷,所以臣知道他对朝廷绝对没有异心,因此才在陛下面前为韩滉辩白。如果陛下真能诚心对待韩滉,让他觉得陛下对那些诽谤他的谣言根本不相信,他一定会感激陛下,抓紧将粮食运到关中。”

    德宗听李泌这么一说才明白过来,原来韩滉在牵制李希烈的势力上有如此大的作用,恍然大悟地说道:“是朕误解了先生的用意,险些误了大事。朕这就传旨,将韩滉的儿子召入宫中面谕,并赐他绯衣回乡,替朕去抚慰韩滉。”

    ……

    舒王府。

    舒王很得意,虽然自己参劾韩滉被李泌破坏了,但是这对他来说无所谓,因为他的本意就是讨好自己的父皇,并不想真的扳倒韩滉。

    他得意的喝着茶,思考着今天父皇应李晟所请,将他外派到凤翔,那么他走后,他所掌握的五万神策军自然而然就要交出来。俱文珍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得到这五万神策军的控制权,那么他北司的实力至少增加了一倍以上。收到自己送上的这份大礼,双方的联盟必将会更加稳固。随着俱文珍实力的增强,他将来在朝中的影响力必然也会越来越大,而有这么一个强力盟友的支持,自己在夺嫡过程中会有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正当他胡思乱想之际,王府管家在书房外说道:“殿下,罗令则来了,目前正在王府后门处等着召见。”

    舒王一听罗令则又来了,脸上露出不屑的笑容,说道:“他还有脸来见本王。也罢,把他带进来,本王倒要看看他还有什么话能跟本王讲。”

    不一会,罗令则走了进来,一进门就跪倒在舒王面前说道:“殿下,在下可算又见到您了。”

    舒王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道:“好久不见罗先生了,本王以前听了先生的妙计,险些将大唐的江山社稷给毁了,要不是朝廷还有一些忠臣良将,先生恐怕也就见不到本王了。”

    罗令则见舒王并没有让自己起来,而且话里满含揶揄之意,只好继续跪在地上说道:“在下当初为殿下谋划借助藩镇力量提升殿下的地位,事先确实没估计到陛下削藩态度的坚决以及藩镇将帅的不可琢磨,阴差阳错的惹出这么多曲折,这都是在下判断有误,还请殿下恕罪。”

    “恕罪?本王哪里敢怪罪罗先生?罗先生可是淄青我那表弟的心腹,先生为了淄青的利益不惜以祸乱大唐天下为代价,这让本王至今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呀!”

    “殿下,您误会了。首先,在下只是听从淄青的指令行事。您的表弟----李师道大人曾亲口告诉我,他的目地就是保住李氏在淄青的既得利益,并不想叛乱,但在下并不知道他内心是否真的这么想;其次,有很多意外是无法预料的,就比如说泾源之乱和朱泚称帝这两件事,而且淄青发现这些意外超出了预想,借着陛下罪己诏的机会立即就上表撤掉王号,臣服于朝廷。这也从侧面说明,淄青确实并不想叛乱…….”

    罗令则跪在地上信誓旦旦的说着,可舒王显然不想再继续听下去了,打断他的话说道:“先生这些话本王并不想听,再说本王听了也没什么用,我那表弟究竟意欲何为是他自己的事情,本王的想法与他没有任何交集,如果先生没有其它的事情……”

    舒王的话很明显,就是让罗令则识相一点,赶紧离开。

    罗令则哪能听不出来舒王的意思,马上说道:“在下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要告诉殿下,就是当初在下曾许诺过的那件大功,今天要献给殿下。”

    舒王一听,马上想到了当初罗令则曾说过,帮自己找到沈太后,于是瞪着眼睛问道:“先生说的莫非是沈太后?”

    “正是!”

    舒王赶紧站起来走到罗令则身前,双手将他搀扶起来,说道:“本王还以为先生又是来为我那表弟做说客而来,你为何不早说呢?”

    罗令则起身说道:“这也不怪殿下误会,这几年发生的事情确实出乎在下的预料。”

    舒王急切地说道:“好了,都是自己人,先生无需再解释了,还是先跟本王说说沈太后的事情吧。”

    罗令则说道:“当初在下跟殿下说道沈太后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有了一些线索而已。但在下一直继续暗中寻访太后的下落,直到泾源兵变之前,才得到可靠的线索。正巧兵变之后,殿下跟着銮驾一起去了奉天,在下为了寻找太后,因此并没有追随太子去奉天,而是一个人去了洛阳。”

    “洛阳?”

    “是的,在下早就听说洛阳有太后的线索,就让淄青方面秘密派人在洛阳挨家挨户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摸排,终于在洛阳郊外的佛光寺找到了一个老妪,经反复确认后感觉应该是沈太后。”

    “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听佛光寺的僧人说,这个老妪流浪乞讨多年,经常到佛光寺来讨饭,寺内主持见她孤苦伶仃挺可怜的,就让依附于寺院的猎户收养了她,由寺院出一些钱粮供养。这个老妪已是耄耋之年,看上去身体尚算康健,但是因为在战乱中受到伤害,目前的神志有些问题,总是有时清醒有时糊涂。”

    舒王听了后极力掩饰着内心的兴奋,说道:“太后失踪已四十余年,声音和容貌肯定与四十年前大不相同,太后失踪的时候,父皇尚且年幼,先生怎么就敢断定这个老妪就是太后呢?”

    “在下也怕认错了人,为了慎重起见,才亲自到洛阳佛光寺去确认,经过半年多的朝夕相处,在下从她的嘴里断断续续听说了很多宫中故事。比如当年明皇(唐玄宗)与杨贵妃长生殿的故事、肃宗对待先帝代宗如何疼爱、代宗的独孤贵妃对她如何狠毒等等,还有一个更关键的证据,她左手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疤,一看就是锐器所致,在下曾问她是如何伤的,她说是为‘奉节郡王’削苹果时候不小心割伤的。”

    舒王听到这眼圈一红,说道:“‘奉节郡王’,这不正是父皇幼年时候的封号吗?”

    “是啊,在下当时并不知道‘奉节郡王’就是当今天子做皇子时候曾经的封号,还问他‘奉节郡王’是谁,她亲口说是皇子‘李适(kuo)’。还有一天她的神志特别清醒,在下曾问她的名字,她居然说她叫‘沈珍珠’。正是通过得到这些答案,在下才敢断定这个老妪就是沈太后。于是就安排人保护太后的安全,急急忙忙回到长安,直接来向殿下禀报。”

    舒王听到这,心情异常激动,说道:“父皇四十多年来对太后的下落一直耿耿于怀,如今找到了太后,父皇一定感动于心,明日本王就去洛阳,亲自将太后接到长安。”

    罗令则赶忙说道:“殿下别急,在下认为您亲自去接太后并不合适。首先,在下听说陛下自登基以来,曾经多次派人到东都一带寻找太后的踪迹都没有找到,殿下怎能在京城内身不动、膀不摇的坐着就找到了太后呢?第二,在下听说这几十年中,有多人曾试图冒充太后身份妄想求得富贵,最后都被证明是假的。所以,在下虽然认为这个太后的身份没有问题,但是为防止万一有误,最好还是先向陛下禀明,就说殿下您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派人在东都洛阳一带慢慢寻找,如今终于有了眉目,让陛下派一个宫中的老人去确认一下。如此一来,不仅向陛下表明殿下您一直默默地为陛下做事却从不张扬,而且一旦确认此人确实是太后了,功劳也照样是殿下您一人的。”

    舒王思索了一下,说道:“先生的建议不错,本王连夜就入宫去向父皇禀告这个好消息。还有,先生既然是刚刚回到长安,还未到东宫报到,那就先在本王府上住两天再回东宫也不迟。”

    “在下谨遵殿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