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高安国事
康玄弼一路之上都是顺顺利利d,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谁让边境的军队已经全被昔南解调动起来南下参与他夺位的行动。昔南解的行为无异于打开了新济国的国门,欢迎敌人肆意进入,而康玄弼就是那一个受益者,他率领他的五万大军一路上是顺风顺水,而且因为康玄弼很会安抚百姓,现在康玄弼前进已经有新济百姓夹道欢迎了。 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更危险的在于高诵一看康玄弼如此顺利,又往前线调拨了三万军队,把高安国所有可以用的军队全部调拨给康玄弼指挥,现在康玄弼有了八万步骑,高诵用尽国力于此一战,可谓是下了血本。如今的高安国不是当年的高罗国,只有他北部的国土,人口损失了五分之三,兵力最多也只有十万,现在除了两万用于防御百封国,其余的部队全部用来对付新济国了。 这个时候,大燕刚刚平息了与大齐的战事,王北辰就向郝连珏建议现在只要移剌明里率领五万东京守军攻打高安国,高安国就可以一举拿下,那么就可以用高安国的地盘与财富弥补在汉地的损失。郝连珏一开始动心了,但是转念一想,高诵是自己的堂妹夫不可做这样背信弃义的事情,因此没有答应,反而赐给高诵战马六百匹作为资助。 高诵呆在高安国的王宫之中,看着原本辉煌灿烂的宫殿因为高煦的叛乱而变得黯淡无光,宫中的财宝也被他用于奖赏了拥戴他的将士与官员。就连大燕的公主,高安国的王后头上都没有美丽的头饰了。但是这位公主倒是一点不在意,毕竟是草原来的女子,少了一丝中原女子的温婉,也没有她们这么爱美,而且作为妻子她体谅丈夫的难处,是她主动把首饰变卖了奖励战士的。 就在之前不久,高安国又经历了一次打击,庆延宠离开了人世。虽然他曾经首鼠两端,虽然他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他是高安国的首席宰相,也是高诵信任的大臣,他的去世也是高安国的损失。在庆延宠死后,崔延寿接替了他的位置当上了侍中,他是一个不错的宰相,一直支持高诵,帮着高诵稳定了朝纲,如今他坐上了宰相,全身心投入到为国奉献之中,将高安国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因为有了崔延寿的辛勤工作,康玄弼的军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军粮到来不至于抢劫百姓,而高安国的百姓也因为有了这一位好宰相而开始有了安定的生活。高诵好像回到了宋敬活着的时候,又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经历了那么多,他也不再是原来的高诵,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应该去做什么。 康玄弼现在率领八万将士在前线高诵不断派人慰问前线的将士,而且派了他的弟弟到前线劳军,不仅如此而且还允诺大军凯旋之后赐予将士土地。毕竟经历大乱,高安国出现了大量无主的荒地,许多被贵族荫蔽的人口也因为荫蔽他的贵族死去而在~再一次成为自由的农户,高诵把他们置于无主荒地之上劳作,但是就算如此,任然有着大量的荒地需要人去耕作。 高安国的将士有了盼头,打起仗来就更有冲劲了,但是他们也遇到了真正的对手,金国仁率领大军赶到了前线,康玄弼再也不能随随便便就前进了。金国仁手下也十万兵马,也是新济国的主力部队,新济国的土地是当年高罗国土地之中比较富庶的地方,人口也比较多,而百封国其实是最贫瘠的,人口也少,谁让那里经常有战乱。 但是百封国因为经常遭受战乱而造成那里的百姓个个都是会舞刀弄枪之人,民风也比较彪悍,因此百封国的士兵是最能打仗的,当年就算强大的大雍,在灭当年的封国的时候,以十三万对抗两万封国军队,大雍军队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见封国军队的强悍。当年封国就是在人口处于劣势,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之下,常年对济国摆出进攻的态势,而济国长时间被动挨打。 当年的济国不仅是小小封国的欺负目标,还是罗国的欺负目标。罗国当年也起源于辽东,后来因为中原大乱,中原王朝无力控制辽东而崛起开始南征北战吞并辽东各部落,后来因为河北兴起一个强大的政权,攻伐罗国,夺回了辽东大量的领土,罗国被迫放弃西进改为南进,将首都迁到了柳京,开始向济国动手,后来罗国被济国与大雍联合消灭,绝大部分领土被大雍所得,后来成为海东国的地盘,而罗国百姓大部分被迁入中原,少部分留下来成为海东人与靺鞨人的一部分。 而济国则是罗国的贵族所建的,当年余福信的祖先因为权力争夺失败而带着自己的人马南下,到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下来,建立了一座城池,就成了封国的前身,封国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封国与罗国当年一起欺负济国,现在高安国与百封国也一起欺负新济国,历史又走了一个轮回。康玄弼带领高安国的军队对阵新济国的十万大军,康玄弼不得不小心谨慎。 金国仁的大军刚刚消灭昔南解,锐气正盛,又看到他们数量上占据优势,因此斗志高昂,不顾远道而来的辛苦,就向高安国的军队发动进攻。康玄弼看到敌人锐不可当,下令大军撤退,退回到山路之中,不要在平原与敌人纠缠。而金国仁害怕有埋伏而不敢全力追击,康玄弼的大军暂时转危为安,但是如果就此撤退,那么此次出兵就会徒劳无功,高诵也不会满意,因此仗必须打。 康玄弼退回到山路之中,在山中安下营盘,他在山上建立他的指挥部,在那里他对金国仁的军队的一举一动一览无遗,因此他心生一计,采取袭扰战术让金国仁的大军不能安心做饭,不能安心睡觉,金国仁的军队为此苦不堪言,但这无法制胜,他必须想一个制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