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章 朝野之争

第三百四十章 朝野之争

    刘宋新的领导班子一起渡过了艰难的424年,朝野上下貌合神离,宫廷内外尔虞我诈,一场更为严重的剧变正在酝酿。

    到了425年正月,徐羡之和傅亮越发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忧心,联合上书刘义隆,请求归还政权,然后解职还乡,一连奏报三次,刘义隆只批准收回政权而已。

    正月10日,刘义隆开始亲自处理政务,徐羡之再度请辞,希望借此机会化解与皇族之间的矛盾。

    若他真的能急流勇退,或许真的还有一线生机。

    但他的侄子吴珮之和程道惠、王韶之等人,都担心因此失去权柄,所以力劝徐羡之收回成命,徐羡之被一阵麻醉,认为前途并不致那么悲观,所以又悄无声息地重掌权力。

    刘义隆执政之初,根基并不稳固,所以并没有显露锋芒,凡事都向徐羡之和傅亮请教,但随着在京的日子越来越久,翅膀也越来越硬,终究要除掉这块心病。

    本年底,谢晦的两个女儿,将分别嫁给彭城王刘义康和新野王刘义宾,谢晦派妻子曹氏和长子谢世休,一同从江陵出发,把女儿送往建康。

    而此时的刘义隆已渐渐掌握局面,准备发动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宣称要讨伐北魏,同时到京口兴宁陵,祭拜祖母孝懿皇后萧文寿的陵园,下令长江舰队进入戒备状态。

    曹夫人和谢世休回来之后,把这一消息告知当家的,谢晦一时不知所以,刚好朝中的傅亮来信说:“皇上将要讨伐黄河以北,虽然这份雄心值得钦佩和鼓励,但无论官府还是民间,多半感到忧愁恐惧,都不赞成这项军事行动,皇上估计会派太监万幼宗,去荆州听取你的意见。”

    傅亮天真的以为刘义隆真的要北伐敌国,完全没想到自己才是讨伐的对象。

    谢晦受傅亮的影响,也没有揣测出刘义隆的真正居心,还以为小皇帝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带一股冲劲,接到信后,很快便回了一封,专门研究了一番北伐的利弊和成功率,让傅亮和徐羡之等人务必阻止此次军事行动。

    这是何其滑稽荒诞的一幕,就像是身处在布满双面镜的房子里一样,自以为环境足够私密,孰不知一举一动都被外人瞧在眼里。

    刘义隆这个双面镜外面的人,已然掌握了主动权,且又拉拢了王弘和檀道济,双方实力对比明显。

    当初参与废立一事的五个人里面:王弘是王昙首的亲哥哥,而王昙首是刘义隆的亲信重臣,所以王弘也间接得到信任;檀道济手握重兵,声威赫赫,且有愚忠倾向,几个兄弟的势力也十分可观,刘义隆对他既忌惮又仰仗;徐羡之和傅亮都是平民出身,且没有朋党,完全靠才华赢得刘裕的信任和提拔,谢晦虽出身陈郡谢氏,但嫡祖辈并无大才,家族势力也今非昔比,同样是空有一身才华,在朝中并无照应。

    王弘依靠兄弟的关系,自然能幸免于难。

    檀道济对于刘义隆,就像当初刘裕对于桓玄,区别在于刘义隆远比桓玄具有正统地位,而檀道济又绝没有刘裕那么野心勃勃,所以刘义隆便竭力拉拢檀道济,作为自己的屏障,檀道济也乐得这种忠义的名声。

    于是固执、天真且没有依托的徐、傅、谢三人,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刘义隆的靶子。

    当事人虽然被蒙在鼓里,但旁观者却很清醒,谢晦的弟弟、禁宫侍从长谢嚼,派专人飞骑西上警告谢晦,声称刘义隆将对几个顾命大臣下手。

    但谢晦却并不相信(理智上其实是认可的,情感上不信而已,自欺其人罢了),还把傅亮的信拿给军事参议官何承天阅读,面带笑意地说道:“计算日期,万幼宗一两天之内应该就会到达,傅亮怕我惹事,所以先送来此信。”

    何承天却是一脸凝重,回说:“现在外面谣言四起,都说西征决策已经确定,万幼宗岂有西上之理?”

    谢晦仍旧不信,这个十足的聪明人此时却陷入了深度迷茫,一心认定谣言终究是谣言,让何承天起草奏章,建议如果非要北伐,最好还是等到明年再说。

    此时已是426年初,谢晦的意思是等到427年,刘义隆的统治基础将会十分稳固,内患也没有发酵的场所,那时候或许是不错的北伐机会。

    但刘义隆心头的首要大事,却并非肃清中原,而只是统揽全局而已。

    纸包不住火,这一残酷的现实接连敲打着谢晦的神经,终于不由得他不信。

    没多久,江夏郡长程道惠接到一封寻阳方面的密信,信上说:“朝廷将要采取非常行动,事情已成定局,务必早做打算,小心应付。”

    看到信的内容,程道惠都吓懵了,赶紧派大营军事参议官乐冏,秘密给谢晦报信。

    种种迹象表明,所谓的北伐其实就是西征,谢晦终于不再自迷其中,询问何承天:“如果真有此事,你觉得我该怎么办?”

    何承天说:“我受将军的特殊宠信,时常想回报将军的恩德,形势已然变化,怎么敢有所隐瞒,可是一旦明天下令戒严,动用军法制裁,前途恐怕并不乐观。”

    谢晦顿时大惊失色:“难道你叫我自杀!”

    何承天忙解释说:“还不到那种地步,不过咱们要知道,以帝王的威严,倾全国的力量攻击一个州,大小悬殊,顺逆也有不同,所以逃到国外保全性命,才是上策!

    当然以将军的才识,只怕未必想直接远逃,也可以派心腹将领驻防义阳,将军亲率大军到夏口迎战,一战过后,如果能成功,自然万事大吉,皆大欢喜,如果不幸失败,再从义阳出境,投奔魏国,这是中计。”

    谢晦沉默良久,说道:“自古荆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力和粮秣都容易补充,不妨做一次决战,打败了再走不迟。”于是让何承天撰写政治文告,又和高级军事参议官颜邵,商议具体的方略。

    颜邵自感前途无望,恐惧之下居然当天就服毒自杀。

    大事还没展开,就遭此丧气之事,隐约已为此战奠定了灰暗的基调。

    谢晦倒不以为意,竖立大旗,下令戒严,问军政官庾登之说:“我现在要亲自东下出征,打算委屈你率三千人镇守江陵,防备刘粹,你意下如何?”

    庾登之面露难色:“我双亲已老,都留在京师,而我自己又没有私人部队,实在不敢接受命令。”

    谢晦只觉扫兴,又问其他将领:“三千勇士,能不能守城?”

    南蛮保安司令部军政官周超,豪气干云地说:“不仅守城而已,外面如果有盗贼攻击,还可以立功!”

    谢晦大喜,这才是壮士应有的气魄,也是大战之前当有的信心。

    庚登之见状,内心也是万般惊喜,赶忙说道:“周超一定能够担当,我愿解除军政官和南郡郡长两个职务,全都转让给他。”

    谢晦白了他一眼,就在座位上任命周超为军政官,兼南义阳郡长,调任庾登之为秘书长,仍兼南郡郡长。

    另一方面,刘义隆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先让人秘密通知了王弘,又征召檀道济,让二人协助自己讨伐谢晦,徐羡之和傅亮就在建康,已是板上鱼rou,倒不过分担心。

    高级咨询官王华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弘倒无所谓了,但檀道济本与徐羡之等人同乘一条船,如今让他攻击自己的盟友,如何使得?只怕会因此惹火烧身!

    刘义隆在这方面倒是挺有魄力,胸有成竹地说:“檀道济当时不过是受到了威胁,并不是主谋,而谋杀之事,更和他没有关系,现在我对他加以安抚,交给他任务,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必瞻前顾后,反而失了先机。”

    智囊团面面相觑,但愿刘义隆没有信错人。

    426年正月15日,檀道济奉密诏进京,心情果然是庆幸大于惶恐。

    得此大将相助,刘义隆当真如虎添翼,于次日一早,便下诏宣布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谋杀刘义符和刘义真的罪状,让有关单位逮捕诛杀,特别强调:“谢晦位居长江上游,诛杀令可能不能立即执行,我当亲率大军,前往讨伐,派中央禁军总监到彦之,作为前锋,征北将军檀道济随后继进。首都卫戍司令部、荆湘等七州军区司令长官部,以及荆州州政府,应立即逮捕谢晦。已让雍州督导官刘粹,切断其北逃的去路,罪犯只限谢晦一人,其他胁从者一律不加追究。”

    一场血案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