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三章 建学白沙

第三章 建学白沙

    第三章建学白沙

    王景范在开封城里的宅子不小,不过按照他的设想这还远远不够,他打算在郊区置下几处田产,只有从收容的乞儿当中发现最好的苗子才接到这里放在身边亲自培养,余者还是知道的越少越好。六七岁的孩子虽然比较小,但是在王景范看来培养他们还是有些晚了,尤其是想从中挑出能够像于文传和俞樾那样的有前途的人才更是要凭运气,等这些孩子都安排好后,他打算收养几个三岁左右的孩子,这个年龄开蒙正好。

    王景范只是从书中的只言片语推断贾昌朝与内侍联手攻击文彦博未果,至于其中双方交锋的过程却一无所知,不过三天后宋端回报司天监的那两名官员连夜出了京师前往六和塔。随后传来的消息自然是文彦博大胜,那两名司天官是被赶出京师的,若不是史志聪等人背后站着的是皇后,否则这两个司天官早就人头落地了,至于贾昌朝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这次看不见的交锋又以文彦博胜出而告终,不过在王景范看来文彦博太过强势,真宗皇帝大行之后是刘太后一边抚养当今皇帝一边干政的,她所拥有的排场几乎与皇帝一般无二,而当今的皇帝所面临的境况比他老子当年所要面对的还要糟糕——真宗皇帝尚有小儿继承皇位,当今皇上却无子嗣。若是哪天皇帝大行,王景范可以想象这个身在**特别能忍耐的皇后所体现出来的威力绝不比刘太后弱到哪里去。

    虽然当今皇上病重初愈,立皇太子一事也在朝中闹的沸沸扬扬,不过按照《全宋词》中的只言片语,王景范知道这个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皇帝还有好几年要活,而他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子嗣继承皇位。文彦博率领两府大臣最近一段时间是所向睥睨,以前只是从书中得知这位人物,可从现在京师市井之间的流言看来文彦博会成为一代名相,只是王景范对于那位特别能忍耐的曹皇后兴趣更高些。

    宋室宫廷斗争远比汉唐要含蓄的多,绝大多数都是像现在这般借着几颗棋子摆弄一下,其中更多的是以外臣占上风而告终,即便在权势熏天的刘太后时代也是如此。只是在王景范看来曹皇后这样太过阴沉的人正好和刘太后相反,这样的人更难以对付,他日若是真的走上官场难免要与之打交道,有这样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对手存在实在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不过王景范暂时还顾不上这些,他连步入官场的资格都没有拿到,哪里还敢奢谈日后能够像文彦博一般不动声色的击退曹太后?自史志聪借司天监之手诟病文彦博事败之后,宋端遵从王景范之命跟踪张茂则与邓保吉,终于在城西找到了这两人的住宅,王景范与宋端一行自然是所获颇丰,虽然没有玉柱椀这样的奇物,但是金铤珠宝也不在少数。

    四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而京师的四月也是王景范最喜欢的时段——这里的气候虽然与渭州相同都是四季分明,不过渭州这个时节的风还是很硬,空气中的尘土味道让人感到有些难受,而京师开封四月的风柔和亮丽。

    虽然有初一六塔河决口的消息传来,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踏春游兴,加之今年八月有开封府举办的发解试(乡试,只要有名望之人举荐,籍贯非本省的考生也可以在开封考试,若是通过可以直接等待来年的礼部试和殿试),还有明年万众瞩目的礼部试和殿试。虽然才不过四月,大宋几乎所有有资格参与礼部试的举子都纷纷向开封聚集,距离比较近且心中打着广泛交友心思的举子们更是呼朋唤友的在京师郊外集会。

    王景范带着于文传和俞樾坐在牛车中缓慢的向那白沙村行去,一路上所见的不是骑驴便是乘车的人们结伴出城踏青,也有一些乘着小轿的——乘轿的多半是权贵女眷,随行的人员也是看其家族富有或是权势显赫而定。王景范虽然将车窗帘打开,不是为了看看外面的大好风光,只是能够让微微的暖风吹进来,虽游人如织,但微风拂动书页却让他感到格外的安适。

    白沙村因为流经与此蔡河河岸出一种白色细密河沙而得名,这个村子八成人家姓蔡,几十年前曾经出过一个第一甲进士官至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其子孙没有这么高的天赋,白沙蔡家才逐步没落下去。王景范来到白沙村不是游乐,而是他将在这里修建一所书院。

    王景范的学识在士林中显然还没有这么高的号召力,书院不过是停留在他的设想当中,目前所能够做到的便是建一所义学。白沙蔡氏家族将一块不小的地皮以半价卖给王景范,而作为回报蔡氏家族子弟可以免费入学食宿自理,至于请教书先生和兴建校舍的事情则由王景范来承担。这是一个合则两利的事情,王景范和蔡氏家族一拍即合,虽然这里只是一所义学,但是王景范相信一所真正的书院迟早能够建成。

    “阿父曾说过千年以后几乎九成的孩子都能够入学学习,在学校中他们可以学到各种知识以后可以凭此谋生。我现在只能先建成一所义学,后世的学校虽然也听阿父说过,但那样的学校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建,不过总有一天会建成那样的学校!阿父,你听到了么?愿你在天保佑孩儿!”王景范看着正在忙碌的人们,心中想道。

    王景范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他讲过许多后世的事情,这学校更是其中的重点,而他比别的读书人要学习的东西更多,除了经史子集之外,术数、格物、地理等学科。只是王父也曾对他说过,他所学的大多都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内容一方面因为放下的时间太长而遗忘,另外一方面王父自己的学历等级不高所知有限。当然王父教会他这些东西之后,也没有忘记叮嘱他没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太快的将这些东西透露出去,并且还在渭州王家祖屋中埋下了副本以备用。

    王景范只是从他父亲言语中得知后世学校的基本情况,不过实际上cao作起来却十分麻烦,放在现在基本上个人办学多半是像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书院一般坚持一段时间便无疾而终——现在办学都是办学者无偿付出,最多书院有田产维持一下,哪里会像后世学校那样学生不仅要生活费用自理,更要缴纳相当的学费?即便是朝廷所办的官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会随着国家财政的充裕程度扩充或缩减办学经费。

    白沙蔡氏已经没落,不过终究是出过一甲进士的家族,对于族中子弟的教育还是非常上心的。以前蔡氏也曾用祖屋建过义学,可是最终还是树倒猢狲散,现在有人肯建一所正规的义学还承担了聘请教书先生的担子,这蔡氏族人在族长的要求下,全村上下只要不在地里干活的人全部过来帮忙,可见这里的民心淳朴。

    白沙蔡氏对王景范选择在此地办学也并不是毫无顾虑,前些时段双方联系的时候,蔡氏就提出所购买的土地过大,办一所义学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土地。对于蔡氏的疑问,王景范保证所购买的土地完全用于办学不得挪用它处,否则蔡氏有权收回多余土地,并且将之形成条文写在契约当中。

    王景范有信心按照父亲传授的知识将那些后世的奇巧之物制作出来,事实上父亲已经做出几样东西来,不过一直没有流传到外面去而已。按照父亲所言这些物品若能制作出来,哪怕是百十来件也足以成就一方巨富,不过前提便是王景范必须要有一定地位来保护自己。这也是他信心满满买下这么大一块地皮办学的底气,他要一点点的扩张学校,要办一所像父亲所言那样的后世学校。

    有蔡氏族人的大力协助,校舍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宋端按照王景范的要求选择一块地势比较高的地皮。三月来这里相中地皮,不过四月下旬便已经建好二三十间青砖瓦房,之所以选择比较高的地方做校址,也是因为开封夏季雨水多的话很容易内涝。按照王景范的意思这校舍暂时已是够用,不过考虑到来年便是抡才大典之年,各路举子必将云集京师,能够榜上有名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者不是回乡闭门苦读便是滞留京师——王景范便是希望多建一些校舍提供给这些举子,眼下请个教书先生也容易些,而眼光放长远些则是予人恩惠结个善缘。

    当王景范走进书院时,虽然还有些乡民正在平整地面,但是校舍中已经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蔡氏族人子弟已经等不及校舍完全竣工便已经开始在里面读书了,当然也有月前王景范所收容的那些乞儿,只是他们的基础实在太差,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虽然有些晚,不过现在教他们读书也不算太迟,这些孩子自幼经历大变受尽人间冷暖,若是一心一意去读书,其成就也未必不如那些三岁开蒙的孩子差……”于文传一边看着新建的校舍,耳边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一边说道。

    王景范点点头问道:“校舍建设的费用如何?不管用多少钱财,这里是绝对不能省的。”

    “白沙蔡氏对我们非常配合,其族人帮忙建设速度也很快,校舍建设所需砖石、木材都是蔡氏以平价卖给我们,人工上则是能免则免,校舍建设花费现在还剩下五百多贯,就算按照先生想法全部建成也是富富有余……”于文传答道。

    王景范所购买的二十顷土地并非全是农田,绝大多数都是坡地和荒地,每亩的价格原本只是七八十文,再加上蔡氏以半价出售更是便宜。校舍的建设才是耗资的大头,像现在建好和在建的房屋总共加起来有一百二十余间,尽管有蔡氏族人的帮助,每一间房舍的造价也要在五贯多一些。剩下来还要建设一些独门独院的住宅,这些住宅是提供给书院老师的,于文传估计剩下来的五百多贯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并且还可以添加一些家具或是其他物品。

    白沙蔡氏为王景范提供的是一块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土地,大约三十多顷的样子,内有矮丘、水塘、溪流。更奇的是十亩大小的水塘有两眼泉水喷薄而出,两眼泉水水量还不错,形成一条宽约一丈的小河蜿蜒流出汇入蔡河。这两眼泉水是温泉,冬季时节水塘水温尚可让人于其中不觉寒冷,十亩水塘在冰天雪地中还腾起阵阵青烟,只是现在已近初夏,这种景象还要等半年。

    “这里的景致不错,若非距离周边两个村都比较远且没有道路通行,这可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王景范站在书院后面的矮丘上,在这里可以对正在建设当中的书院一览无余。

    俞樾点点头:“地方是不错,可惜就是有些僻静了点,等以后路修好了也许会好点。”

    “书院本身就是一个求静的地方,要这么热闹干什么?只是这地方也太大了些,先生真的打算将这里全部用来建书院么?”于文传问道。

    通过父亲的描述,千年以后的一些学校几乎就是一座小城市,眼前书院这点规模只用了三四百亩地的样子,相对于二十顷而言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王景范对于后世的学校充满向往,心中也想要建一所那样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经史子集,条件成熟后还要开设类似后世学校那样的学科。

    二十顷土地是不少,王景范这么做也是希望给未来心中的学校预留出可供发展的空间。曾听父亲说过后世一些人以“炒地皮”为生,不过这样的手法现在也有,就是父亲生前还在家乡开渠引渭河水灌溉农田,外人曾经以六百文一亩的价格收购,而前些年朝廷曾在京西修渠,由旱田变水田一夜之间价格暴涨二十倍!这里距离京师这么近,若不是这里本身不适宜种田,还不知道要卖到什么价格,以后若是有人注意到这里那再想扩充地盘可就没这么好机会了。

    王景范点点头说道:“不错!这里将会变成一所前所未有的书院,要教授学生的不仅是那些经史子集,甚至农学、格物、术数都会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农学,没有足够的地方怎么行?!”

    于文传和俞樾听后不禁面面相觑,对于先生的想法他们不敢苟同——仅为教授农学就要弄这么大一片地方么?虽然他们二人不看好王景范的设想,不过却也不会说什么,他们都是和王景范一起长大的,王景范年长一些但做事思虑周全从小就和他们不一样。

    看着他们两人的脸色,王景范笑着说道:“天下可没有专门教授农学的书院,不过我们现在要建的书院将会是前所未有的,要集天下所有学问于一书院!当然这样的书院也不是一天就能够建起来的,不过这没有关系,我这辈子建不成还会有儿子来接手,儿子不成还有孙子,子子孙孙就干这一件事难道还做不成?”

    于文传和俞樾也是王景范父亲点拨过的,自然是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只是他们根本不清楚王景范父亲的根脚,即便如此他们对于王景范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敢苟同——莫要说那些著名的书院,就算是国子监也不敢说集天下学问。不过他们也相信王景范不是在信口开河,王景范父子都是爱惜羽毛不会凭空而言的守信之人,也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心情格外的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