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晚清风云在线阅读 - 第164章 稳定的开始

第164章 稳定的开始

    要说地盘,如今苏长水也是曹州、兖州、沂州三府在手,面积比刘奇还大些,而且曾国荃从三地打探消息回来的探子口中得知各县均有兵马驻守,人数多在千余,顿时头皮有些麻,而他又不知底细,从表面看,苏长水兵力是相当雄厚的,这一地一地的攻,耗费时间不说,若是陷在任何一处,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进兵,若是在攻击期间,苏长水其他地方的兵马突然救援,或者乘虚南下,那就麻烦了。

    要想进攻、防守两者兼顾,并且分兵攻击沿途县城,曾国荃面临的问题和裕禄一样,兵力不足,两江不比湖广,安徽北部多山,但江苏北部一马平川,稍不留神,就会让苏长水一路南下南京,都不要占什么地方,只要震动南京、上海,那就是天大的麻烦。

    有此两不同,让那曾国荃和裕禄如何办?

    要放在现代来看,整个大清国本身就兵马不足,几十万人如何守护如此庞大的江山?那勇营战力是比八旗、绿营强,不过说白了,也就是私人雇佣军,耗费巨大,曾国荃重建湘军,钱还是小事,他可不敢弄太大规模,引起朝廷猜忌,唯一的办法还是调兵,从南方调兵过来。

    只是这要时间,想那洪、杨起事,也是过了差不多一年,大清朝廷才调集了四万兵马,围困永宁,就这样,还没能灭了洪、杨,让他们一路转战,战长沙,克武昌,打到金陵之后,才算给大清朝廷喘口气,如今刘奇、苏长水、刘午天虽说声势没那么浩大,但这也是他们没有到处窜的缘由,若论实力,比当年洪、杨到金陵时还要强些。

    也是刘奇不知道这些,要不他断不会让苏长水做大,一心想着让苏长水替他挡住南面,苏长水自称两江王,他也没太在意,反而对所谓的镇国军攻占沂州府而窃喜。

    有弊自然有利,南路断绝,北面淮军大军压境,整个山东中部也就没得想了,在济南军事会议后,破虏军还未动手,那长清、新泰、齐东、高苑、乐安等县便送来降表,刘奇算是兵不血刃,轻松得到这些地盘,只是一时间没有那么多人接手,他只得暂时留任投降各县县令,唯一麻烦的是青州府知府该如何解决。

    思来想去,还是宁缺毋滥,手下人也不能提拔太快,最终,刘奇空缺了青州知府一职,青州府下辖占据的各县,直接向王府负责。

    也是何涴婧真的能干,等于在王府兼任了青州府知府,否则就刘奇一人,怕是要疯了,自古王朝更替,最要命的便是重起炉灶,百废待兴,这人吧,自己培养,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留任太多以往的人,也有弊端,时间久了,难保不失控,稍不留神便会捅出乱子来。

    幸好他采取的制度和以往有着很大不同,在县衙这一级,权利被分散了,虽说办事效率会低一些,但风险也显著降低,并不需要非常合格的县令,才能把事情办好。

    有些事情可缓,有些事情需急,在所有急事之中,重中之重便是田地耕种,这可关系到这一年吃的大事,什么兴修水利,什么田地改制等等,都顾不上,刘奇需要的,是一切能种的土地都得种上粮食,谁要敢敷衍他,他会毫不留情下杀手。

    成效最好的,自然是泰安府下最早占领的这些县,马夏又如此得力能干,在她想尽一切办法之后,从东平到莱芜,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播种,因上一年黄河泛滥,刘奇造反,整个农事被影响了,也就造成这一年的粮食耕种,从春小麦开始,完成新一轮的两年三熟计划。

    有些地方尚有冬小麦,则加紧看护,争取收获后,将高粱或者大豆种下去,总之,大头还是在春小麦上。

    曾经的河南流民成了主力军,那些荒地和收缴来的大户的田地,都是他们耕种完毕,也是仗着刘奇收留他们带来的影响,怎么管,收了怎么算都放了放,马夏搜刮了一切可用的种子、物资,算是完成了泰安府下一百七十多万亩的小麦种植,弄好了,秋季可收一万万斤出头,加上归顺的的乡间大户,自耕农,解决四五十万人的口粮问题不大。

    现在麻烦的是刚刚占领的青州府和济南府,理顺便要误了农时,刘奇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行要有种子的大户先把种子拿出来,要各县县令派出巡捕,监督农户耕种,若有不从者,抓了再说,破虏军也全力配合,必要时刻出兵镇压,总之,刘奇就要一个结果,把田给我种上!

    谁都不敢大意,没粮的后果是严重的,如今漕运已经不存在了,各地常平仓这个冬季过来,几乎都见了底,没吃的,任凭刘奇如何安抚,他的政权都会瞬间垮台,买肯定买不到,自力更生是唯一出路。

    也正因此,一些乡村大户再次成了刀下鬼,让人看到仁慈的兰婧王也有狠毒的一面,再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

    不过这回,仍然滞留泰安的衍圣公却出奇的配合,出面劝解乡绅官宦,在粮食这件事上,不可阻拦,没粮的后果衍圣公也害怕。

    孔府的地位说来也是有些意思,并未因为山东几路人马造反而有所影响,当然,这不但得益于刘奇玩的一些策略,包括和苏长水达成协定,用东昌府换了曲阜一地的安全,同时也得益于苏长水在改变,那范舒可不傻,他还真担心苏长水头脑一热去动孔府,还好刘奇给了他机会,让他十分容易说服苏长水接受了交易,把曲阜丢给了刘奇,算是解除了心头大患。

    从表面看,这是衍圣公的胜利,不过读书人不傻,从中读出些门道,他们从此事中看到了刘奇意图振兴中华正统的地位,清朝二百年天下,迂腐效忠的人不少,但渴望重现中华辉煌的也不少,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

    这第二急的事情,便是赋税,且不管银元一事如何做,赋税不定,百姓心慌,刘奇也没有细水长流的进账,赋税改制的框架已经有了,邱中会基本拿出了章程,这其中,合并杂七杂八的税种,改厘金为税是重头。

    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核心关键处在于这个年代,并没有像现代社会一样的登记许可制度和发票什么的凭证,税率好办,基数就有些难办了,比如说这养猪吧,合理的方案当然是卖了多少钱,按此抽头,可这实在不好确定,除非刘奇发疯,非要所有交易都在专门的市场中进行,而且还要明码标价才行。

    论头倒是简单了,可这就有较大的不公平,类似的还有田地出产的东西,品种、产量都会对实际的价值产生较大偏差,本想采取统一税率的刘奇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由此也让他的税赋改制变得非常复杂。

    划分小类不太现实了,邱中会的条陈得到采纳,还是大类吧,农业种植税赋先分了粮食和蔬菜、水果及其他四个大类,采用原有的市亩,粮食每亩征收一钱,蔬菜水果征收一钱五,其他类征收一钱七,不管自耕农还是大户人家,都按此照办,这其中,粮食允许人均一亩的留存,也就是说三口之家,若有十亩田,只征收七亩,蔬菜按人均两分留存,水果和其他没有留存指标。

    粮食按照官价折粮征收,其余的,则需要交银子的,当然,也可以用粮冲抵,养殖的则按照交易头数征收,不交易,不缴税,这主要考虑想像牛马一类,或许有用于劳作的,百姓也有养个把头猪羊过年情况,牛马为一档,猪羊为一档,鸡鸭为一档,各不相同,河里之物则按重量计税,当然,也是交易需要缴税,若是村子里零星买卖一点,也就算了。

    根据耕种情况和各县初步调查的情况,邱中会手下粗略算了个大概,在刘奇治下,农业种、养赋税一年大约在四十万两上下,和以往相比,要高,但综合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其实低不少,靠这个,当然不是出头之路,赋税改制的核心,还在工商。

    盐基本把控在王府手里,盐课也就变得不重要了,厘金改税也不复杂,厘金加牙税,这本就是营业税的变形,只不过刘奇将其合理化罢了,合并后的厘金加牙税,统称为营业税,征收当然也不是一种税率,首饰珠宝、胭脂水粉等,那是大户人家玩的东西,这相当于这个时代的奢侈品,邱中会设置了交易额三成税赋,刘奇还嫌低了,提高到四成五,其次是酒,这玩意耗费粮食,税赋自然不低,高达五成,其余的,不论贵贱,皆为一成,相比之下,让邱中会感觉头大的,是洋货,大清朝廷可是不敢征收洋货的,如今泰安、济南虽说没有洋商,洋货也少,可这总是要面对的问题,他不知该如何办,倒是刘奇大笔一挥,洋货一律征收三成,道理简单,他把关税加进去了。

    至于让邱中会无从下手的工业,在刘奇这里,也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他购买,总要进入流通领域的,现在还制度不全,他采取了一个简单的法子,由购买的商贩代缴税额,这也意味着,商贩付钱给工厂时,要扣下税银之后支付货物实际货款。

    剩下的,便是土地房屋交易税,大致核定了一个一成五的税额,至于服务业,刘奇没辙,只能针对做商,什么酒肆、客栈,有一家算一家,核定一个固定值,比如客栈,分大、中、小,小客栈月收一两,大客栈月收五两,换做以后的银元,也就是两元和十元的税额。

    杂七杂八小摊贩,刘奇暂时放了一放,这种小本生意他有些弄不清楚,再者,百姓需要这些小摊贩来满足生活需求,要是弄不好,可要出乱子的。

    总而言之,兰婧王治下税赋不低,这是民间普遍的看法,这不奇怪,对于刘奇管辖下的几个府,以往是除了税赋外,当地还有多入牛毛的各种杂费,百姓现在并不知道刘奇除了这正规的税赋外,已经取缔了其余所有的搜刮手段,那设在道路上的关卡,更多的是查找逃税之人,并不是额外要钱。

    税赋的告示在各县张贴,县衙派人到乡村宣讲并核实缴税科目,算是让悬在所有人头上的板子落了下来,不管怎样,官府要多少钱算是有了个定数,至于是否真的按照这个定数来收,那还得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