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近距离忧伤在线阅读 - 第八章 复杂的女孩

第八章 复杂的女孩

    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是怎么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刘一莎逐渐吸引着沈毅。其实,是生活经历的丰富印刻到了刘一莎的容颜和行为上了。

    刘一莎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却头脑特别好使,人也帅气。连续近二十年,刘一莎父亲在行政村担任过多个岗位的负责人。1984年,刘一莎的父亲在不当村办铁矿的负责人后,与人合伙,创办了股份制商店。商店里卖烟酒日杂,雇了几个人,生意红红火火。1年后,行政村又让刘一莎的父亲回去当铁矿的负责人。刘父将商店交由其中一个日常管理,他回去继续当铁矿负责人。又过了几年,刘父以合理分红的条件将股份制商店分散的股权进行集中,将经营权控制到他和另外一个股东身上。而另外一个股东是乡长的母亲,刘一莎父亲非常懂得找靠山的原则,让乡长的母亲和自己合伙创业,只要经营得当,是不会在行政层面遭遇诸如工商、税务和卫生方面的刁难的。

    刘父当着村里最赚钱的铁矿的负责人,不时有到外地出差的机会,也经常和城里人接触。刘父还曾一度和来自香港的,有意在当地投资铁矿石相关企业的人谈过合作。1983年,当江东市紧邻的南京建成了全中国第一座高楼——金陵饭店的时候,刘父和所有爱赶时髦的人一样,他带着刘一莎的母亲也去金陵饭店的“璇宫”喝咖啡,当时的花费是每人3元,而这已经是当时顶级的观光享受了。

    所以,从刘父带回家的故事里,小小的刘一莎听到了外面大大的世界。

    1983年的冬天,刘一莎在市区工作的小姨父告诉刘一莎父亲,他们厂有一张彩电票没人要,问刘一莎父亲要不要。那时候,计划经济时代,买电视机要凭票。即使有了电视机票,在城市家庭,也不是一般人能买起的,更不要说农民家庭了。当时,刘一莎家已经比较富裕了,刘一莎父亲对新鲜的东西也很感兴趣,他委托刘一莎的小姨父去买彩电。

    1984年春节前夕,价值1千多元的14寸日本原装日立彩色电视机经过不知道多少道手续到了刘一莎家。当时,刘一莎所在的村上,只有两三户人家有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他们家是第一户,相信当时刘一莎的全家都是很自豪和开心的。

    1983年,在中国电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首届春晚在那年播出。首届春晚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还显得有点简单、草率。但是1984年的第二届春晚就迅速成长为全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了。刘一莎很幸运,她亲历了这个电视史上特殊的时期,而这一切都在她的心理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1984年起,早期重要的春晚曲目,刘一莎都通过彩色电视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当时最时尚。

    1984年春晚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刘一莎知道了一个地方叫香港,那是和大陆不同的地方;

    1985年董文华《十五的月亮》,让刘一莎懵懂地知道“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1986年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出了一种情绪叫“思乡之情”,9年后,刘一莎离开家乡去长春读书,会第一次体会什么叫“思乡之情”,思念远在江南的家乡山水和父母亲人;

    1987年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舞出了男性的风情万种,那年,刘一莎快进入青春期了,费翔红色的着装在刘一莎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88年毛阿敏《思念》积极唱出了男女思念之情,这时的刘一莎还不能体会这种情感,而等刘一莎和沈毅谈恋爱并迅速分手后,刘一莎将体会这种奇妙的思念。

    1989年韦唯《爱的奉献》唱出了人间大爱,刘一莎知道爱是一种人间至美的情感。

    刘一莎的小学六年,有每次开电视时那句“日立牌是HITACHI”的声音陪伴,及至其成年后回忆起来,也显得无比幸福。

    除了一年一度的春晚给刘一莎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文化冲击外,80年代中期,一些知名的电视剧也在刘一莎迅速发育的心灵上留下了美好印象。

    1983年,拍于1981年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大陆首播,米雪演的赵倩男成为刘一莎的第一个偶像。那时,刘一莎还是在村里其他人家看的这部剧。

    1984年,大陆首播“83版射雕”,那时的“射雕英雄传”让中国大陆每到周末的晚间,就万人空巷。这一年,刘一莎家已经有电视机了。每到“射雕”要播的时间,刘一莎家的堂屋里就挤满了本村甚至邻村赶来“观剧”的乡亲们。大家围在一起看“射雕英雄传”,“梅超风”也没有那么恐怖了。要知道,那个年代,许多孩子都怕“梅超风”的。

    同样是1984年,周润发版的《上海滩》在大陆首播,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吸引了很多人,那时刘一莎还不懂什么是爱情,但通过《上海滩》她了解到有这么一种感情在男女之间很重要。

    除了香港的一些电视剧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狂潮,国外引进剧也给包括刘一莎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带来了思想的冲击。比如日本的《排球女将》《血疑》,美国的《神探亨特》,巴西的《女奴》,通过这些国外经典电视剧,刘一莎知道,在中国之外,其他国家人的生活状态。

    之后,八十年代一些经典的国产剧问世,刘一莎也第一时间观看到了。比如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等。

    电视机给缺乏文化熏陶环境的刘一莎带来了第一手资讯,电视机里的海内外新鲜事要比她生活的这个小镇领先得多、丰富得多。

    除了彩色电视机,刘一莎十岁那年,爸爸还买回了彩色照相机。春天里,爸爸带着全家在山上春游,他们用并不清晰的乐凯胶卷记录了一家人的开心。

    刘一莎是幸运的,在她的童年,不仅田野是彩色的,电视机是彩色的,照片是彩色的,她从小学起就看彩色的《大众电影》杂志了。

    刘一莎的姑妈家就在她家邻村,姑父是镇上服装厂的裁剪师。姑父的服装厂一个主营业务是做日本的服装来料、来样加工,所以姑父对当时时尚的东西也非常感兴趣,他订阅了《大众电影》杂志,后来又订阅了《上海服饰》杂志。

    刘一莎爱到姑妈家玩,最爱的就是在姑妈家的大枣树下翻看《大众电影》杂志。她第一次看到这个杂志时,竟然错认了“众”字的繁体字,脱口而出,叫“大象电影”,引得表姐们很开心。

    翻看《大众电影》时的刘一莎还小,她不知道这个杂志在全国超级火的,它曾在1982年创下年发行965万份的杂志发行世界纪录。刘一莎在一次次去姑妈家翻看杂志的过程中,潘虹、刘晓庆、龚雪、张瑜、沈丹萍、栗原小卷、山口百惠、波姬小丝、唐国强、郭凯敏……一连串的中外男女明星把刘一莎的青春渐渐启蒙了。那时候,《大众电影》就是最时尚的读物,而刘一莎就是这么幸运,哪怕是在别人家,在缺少阅读素材的农村还能看到全国最时髦的东西。

    所以,刘一莎看世界的眼光一直是彩色的、温暖的,审美的意识也被启蒙得比较早。

    自高二起,刘一莎的家庭经济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刘一莎的父亲由于人事纠纷,从村办企业负责人的岗位上退下来了。退下来的刘父尝试过好几种创业,都未成功,他决定把商店改为自己独立经营。1994年春节一过,刘一莎家就从自然村搬到了位于行政村村委会附近的商店里,那里有许多房子,够住。

    她家的店是供销社性质的,经营烟酒糖茶和生活用品,附近有行政村村委会以及一些其他的乡村商业设施。所以,刘一莎家的商店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刘一莎家的商店也是行政村所有人员信件投递点。

    所以,1994年,那时刘一莎上高二,她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样,成为了杂货店老板的女儿。撒切尔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国一个小城的杂货店店主。撒切尔家是两层楼,撒切尔曾经在自传里说,楼下是杂货店,楼上是住家的生活五味杂陈,全家人时刻处在工作状态。而刘一莎家则是前店后住房,虽然房子比较多,够住,但很嘈杂,远没有农村安静和宽敞。

    刘一莎周末从市区学校放假回来后,会在店里帮忙站柜台。这段经历培养了她待人接物大方热情,以及基本的商业头脑。她会帮人丈量裤子上要用的松紧带,剪下后卖给她们;也会用漏斗量好散装白酒,卖给没钱买更好的瓶装酒的乡亲。刘一莎家当时连炒货也卖,刘一莎会用天平秤称瓜子、花生。

    1995年以后,刘一莎的行政村内一座大型矿山被开采,好几个村的农民被陆续动迁了。行政村内居民大量减少了,刘一莎家商店的生意下滑。

    总之,刘一莎家开店后,刘一莎见的人更多了,看的事更明了,这是家,也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