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在线阅读 - 第八百七十七章 至正型元青花

第八百七十七章 至正型元青花

    一秒记住【】,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有之前出水的那些元代磁州窑大罐残片作为依照,单靠猜,就能判断这会出水的这个青花大盘也十有八九是元代制品,更不用接手的兰迪从网袋内一取出大盘,张楠已经发现这是个青花白地莲池水禽纹菱口盘。

    盘中心是两只水禽鹭鸟在一片莲花池内觅食,鸟与莲叶、花苞组成了视觉布局中的中心两层空间。外圈依次是如意云头纹、水波浪涛纹、缠枝纹一层套一层,整个盘子给人的最大的视觉感受就一个字——满!

    青花纹饰图案满,却又显得很大气。

    从兰迪手中双手接过还在滴水的盘子,手感非常厚重,分量不轻!

    釉色是白中微闪青,因为上头海水未干,显得莹润透亮;青花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的靛青色,浓厚处看着有黑色锈斑:用手摸了摸几处釉色浓艳位置的青花釉面,手指上传来点凹凸不平的感觉。

    就算自个富可敌国,之前也已经有了两件元代精品元代青花,但还是有点小激动!

    翻过来看,没有任何标记。

    “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的精品,构图满密、层次多、绘画工整五层,关哥,这是货真价实的‘至正型’元青花。

    喔!

    维塔,你说下边有小半船舱?”

    张楠后半段忍不住又去问露出上半身的潜水队长:如果下边还有不少,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大发现!

    这个大盘子上的纹饰、图案虽然是华夏传统的绘画、纹饰类型,但绘画风格上带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

    青花瓷,知道元代,那都还不符合汉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因为之前的汉族传统文化一直讲究素雅,青花绘画后烧制的图案太花哨了。

    元青花图案本就吸收了伊斯兰文化的元素,这样的影响其实直到明朝还一直有,只不过变得不那么明显而已。

    这又是在艘远航的沉船上找到的元代青花瓷,那很有可能同更早上500年的“黑石号”一样,当初这船也是到要到附近的邦加岛,或者干脆就是到勿里洞进行补给。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航海考古上的价值。

    潜水队长这会还在海水里泡着,正想上来,一听张楠的话,连忙道:“是的,老板,在靠近船头的第二舱室。

    不光有这种大盘子,还有其他瓷器,容器也不少,都是这种克拉克瓷。”

    海床淤泥保护了沉船主体,经过初步去除淤泥,头尾已经能够分清。

    这会关于维塔对元青花于的叫法,张楠懒得去改正——普通欧美人基本上都把青花瓷叫“克拉克瓷”,谁让他们在400年前压根就不知道青花瓷器为何物!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结果发现船上装有大量让他们目瞪口呆的青花瓷器。

    这些瓷器当然来自华夏,不过荷兰人不知道、搞不明白,但不妨碍还在使用陶器的荷兰人对这批瓷器是如获至宝,兴奋的近乎发狂!

    都不知道把这种瓷器叫什么,产地都搞不明白,干脆,欧洲人就把它们命名为“克拉克瓷”。

    后来渐渐有华夏瓷器出口欧洲,因为当初“克拉克”号货物造成的轰动性、深远的影响,青花瓷还是全被欧洲人称为“克拉克瓷”,到现在还这么叫:说回来,要“字母哥、姐们”的舌头去发音“青花”,还真有点为难他们了。

    就因为这个历史原因,张楠从来不去改正伙计们对青花瓷的那种西方叫法,反正在西方世界,自个搞点青花瓷的频率并不高,伙计们的叫法改不改都无所谓。

    精品外销瓷自个早就囤够了,其它精品总是少数,没想着这里有半船舱的元青花在等着自己!

    这已不仅仅是少见,都能算千载难逢。

    “我下去看看。”张楠说完这一句,转头对后头的关兴权道:“通知大鲨鱼号,用小艇把陈江华送过来,告诉他这里有至正型元青花!”

    关兴权一听,转身就走:和张楠混了这么几年,他知道知道“至正型元青花”是啥意思---瓷器里的顶级货色之一!

    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钴料主要有进口料、国产料、混合料三种,进口的钴料主要是“苏麻离青”,属于高铁低锰型,青花发色蓝艳并带有铁锈斑。而国产料基本属于高锰低铁型,发色较为浅淡,且无铁锈斑。

    张楠说过,现在学术界上一般把元青花分为两种类型:至正型元青花和延祜元青花。

    至正型元青花是以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象耳瓶为断代的标准器物,那对瓶子也叫“大维得瓶”。

    不管有多少人认为那对瓶子有问题,但它们就是这项标准的标准器。

    两相比较,“至正型”时代较晚,普遍认为这种元青花主要烧制年代是元代中晚期,大概1341-1368年。不过因为从至正十二年开始,景德镇附近就受到战乱影响,这种明显有官方背景的“至正型元青花”烧造工作就已经停止了。

    而后者主要是以1975年湘省黄梅县西池窑厂延祜六年,也就是1319年时下葬的一座元代墓葬里出土的一个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为标准器,生产的时代大致在元代早期,也就是约1340年之前。

    不过这样的年代判断也就是个叫法而已,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支持,谁都不能说元代早期没有“苏麻离青”、后期就不烧国产青料的青花了:从常识上判断,国产青料烧制的青花瓷要比进口青料烧制的多的多。

    但实际上,国产青料的上档次元青花似乎更少见!

    原料造成的差异不仅仅在于颜色,还有风格。

    这两种类型的元青花在风格上的差异非常大,因为“至正型元青花”采用进口钴料,不仅仅发色艳丽且带有铁锈斑,还伴随有晕散现象,在造型和绘画技艺上也不一样:纹饰多密集,层次繁多,造型普遍比较高大。

    后者因为采用国产料,颜色相对“素”,纹饰还较为简单草率。

    从目前的华夏出土和国外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来看,至正型元青花多为出口外销以及一些陈设器和庙宇供器。

    至于国产青料烧制的那些,日用器不少,出口的也有:不是出口阿拉伯世界,而是东南亚,比如在菲律宾和印尼就有发现。

    很有意思,在菲律宾发现的那些元青花,几乎全是墓葬里的随葬明器,个体小、质量差,似乎这类出口,就是为了满足当时东南亚地区某些人对于随葬品的特殊需求,而特别量身定制。

    那现在至正型元青花有多少?

    全世界加起来都不到400件,至少张楠说学术界是这么认为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国家博物馆是收藏至正型元青花最多的地方。

    甲板水手还在为张楠准备潜水装备,这关兴权就回来了,道:“他马上过来,不过货船上的机动救生艇速度不快,要一个多小时。”

    张楠点点头,把还在观赏的大盘子小心的放进一个塑料水箱:里边装的是淡水。

    好东西,要尽量脱盐。

    关老大看着张楠的动作,问了句:“这是官窑的”

    “应该是,只要它是延祐元年、1314年之后烧造的,那它一定是官窑器。”

    “为什么”

    关兴权不解,刚才还以为是因为它精美,还是“至正型青花”,所以随口问是不是官窑器。

    结果张楠却是从年代去断定,这就有点奇怪了。

    张楠一听他这么问,手伸进水箱,在盘子的第三层纹饰的位置画了个圈,道:“这是如意云头纹,是灵芝如意头……”

    等他说完,关兴权就明白了是为什么:元代青花瓷器里的官窑器和民窑器仅能从纹饰上加以区分,同工艺水准、青料类型就没关系,器物底部也没有“款识区别”。

    原因是从元延祐元年开始,元庭明确规定:双角五爪龙纹及麒麟、鸾凤、白兔、灵芝等图案,臣、庶不得使用!

    谁用谁杀头!

    至于那个“等”是啥意思,大概就和“其它违反本规定的其它情况”、“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一个德行。

    就是这条规定的原因,凡是有禁用纹饰的元代青花器,不是官窑自个烧,也是民窑受命生产的官窑器。但不画这些纹饰的元青花瓷中,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官窑器。

    这就麻烦了,因为“有”是官窑,“没有”它未必不是官窑,后者情况要是出现,除了“烂货”,就得靠猜!

    更有意思的是:五爪龙皇家专用,那爪少一点呢

    换在明朝和辫子朝,“少点的”大概能算“蟒、蛟”,臣能用,比如王爷们,但草民们估计用不了。

    但元代不是:来个元青花龙纹大罐,一看四爪的。

    高兴吧

    高兴!

    龙哦,妥妥的官窑……

    错了,不妥,有毛病!

    元青花中的三爪、四爪龙纹,还有制作较粗的器物,那基本为臣、庶所用的民窑产品。

    元代瓷器上,三爪、四爪龙满天飞,飞来飞去飞进百姓家。

    一般概念里民窑总比官窑多,要是以为所有的元青花都是天价,那就错得离谱了!

    但只要做工好,就算是国产青料,几十万一件那也是起步价。

    当然,相对于被炒上天的“至正型”,国产青料元青花在价钱上还是有点差距的。

    不是太多不值钱,而是在张楠重生前,那些炒家大概还没来得及去炒元代国产青:再说也不好炒,没货呀!

    除了些看着不上档次的小器型、粗制滥造货色,完好、上档次的国产青元青花器,甚至可能比“至正型”还少!

    看着都不上档次,那再怎么炒,那也是上不去滴!

    而上档次的……

    不是在华夏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就是在你都想到的人手里,反正国外就基本没有,因为当初就没出口。

    张楠上辈子有个本地藏友,比自个大个十多岁,连他儿子和自个也是好朋友,和那个卖黄沙的cao老板一个镇子人,从80年代初就开始小打小闹搞收藏。

    后来也搞过沙场,还办有机械工厂,生意越做越大,资金实力雄厚:特别喜欢瓷器,人又豪爽,比张楠的手笔大的多,连外省的文物贩子都会主动送货上门。

    本地政府都希望他能开民营博物馆,虽然最后因为资金等原因没开成,但也能算是江南省收藏届的一块牌子。

    张楠去过他家几回,知道人家的藏品有多丰厚:家里前后两幢老大的四层楼,每幢每层不会少于200个平方:其中一幢不住人,从地下室到顶楼,堆满了藏品。

    是堆,不是摆放。

    各品种银元分类用竹筐子装,上头都积了厚厚一层灰;别人某个品种的瓷器论个,人家论房间!

    连楼梯上,那都是每个台阶的一侧堆满了一摞摞的清代盘碗:没办法,实在太多,没地方搁呀。

    现在张楠财大气粗,收藏古董有时会玩“不讲理的批量”,都可能是潜意识里学的:人家几十年的时间积存,生意上赚的钱有一大半成了藏品。

    当初《寻宝》到剡县,宣传部领导和文管会主任陪着京城来的专家、摄制组去那位家里,展示一下剡县民间收藏的实力。

    电视那是不上滴,人家压根不用电视增加名气,玩的是低调、圈子里的热闹,结果把摄制组和京城来的专家给惊到了!

    瓷器“高档次”收藏里,南方这边基本不玩“五大窑”,一般早期的是玩越窑、龙泉,明清那就是官窑。

    那如果是元青花呢

    有的人不多吧

    人家那幢藏宝楼里,其它所有房间、过道都是堆,但真有好朋友、要给面子的领导去参观,总不能老把东西往“前楼”搬吧

    搬来搬去不方便不说,还容易损坏。

    藏宝楼里还是有个大客厅布置了一下,摆放了一些精品,连椅子也是顶级货色的清代红木家具。

    专家一到,还没坐下呢,就看到朝南摆放的一张红木条桌上,两头各摆放了一个高度有30来公分、造型规整、纹饰绘画精美的青花罐。

    仔细一看:国产青料元青花!

    完好无损,连盖子都在。

    一聊天,哪来的

    那位藏友告诉京城来的这些人:十七八年前,一个景德镇做古玩的生意人慕名送来的。

    至于当时的价钱……

    没人问,问了他也不会说,或者压根会瞎掰。

    其实甚至连这来路……

    没人会说实话,换做张楠也不会说。

    不过张楠同几个本地圈子里的好朋友,还知道那些京城来的人不知道的事:不是一对,那位哥们有整整款式、纹饰差不多的四对元青花罐!

    至于哪来的这个问题,张楠知晓的来路等于没知晓,因为对方说的来路缘由只要合理,你管他哪来的,反正不是自己的。

    不过按照张楠的猜测,有一种情况可能性比较大:陪葬品,还是同一块家族墓地里的出来陪葬品,所以能够出现整整四对。

    不过都在人家家里藏了至少十七八年了,就别去深究来路问题,还是因为那句话:只要合理,它就合理。

    至于为啥电视里没看见

    寻宝、寻宝,真正的藏家、玩家,基本上都不会把好东西往电视里放,压根犯不着。

    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托了:剡县寻宝,“总决赛”四个人里头至少一半是托,最终胜出的“民间持宝人”其实是位本地电台的老资格播音员、主任,东西压根不是他的。

    托,无处不在。

    两种类型的元青花,张楠倒是更喜欢“至正型”,因为它够大、够艳,所以这会才这样高兴。

    穿戴整齐,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