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陛下,这是满清督抚的效忠书。”
方山拿来了厚厚一叠文书,他这段时间可没有闲着,在北京会晤了李鸿章之后,就游走天下,到各地找当地督抚交流,不过他只是套一套近乎,他的身份代表皇帝,安一安满清督抚的人心。
之后他就一直负责此事,等北亰被占,光绪和慈禧失踪的消息传出来后,自然有人拿着他的信去找各个督抚商议,一开始可能还有人观望,过了一两个月都没有光绪和慈禧的消息,就有人动了心思了,当年吴三桂见李自成攻占北亰后,还知道向满清投诚了,现在日本人占了北亰,在日本和大明之间做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朱敬伦看到厚厚的一叠文书,叹了口气,真是人心散了啊,鴉片战争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满清朝廷但凡有点心,何至于有今天,西风东渐了半个世纪,这还是一个君君臣臣的天下,民族、国家的概念,哪里还有半分。
随意翻看了几封信,看到一个个饱读诗书的督抚大员,洋洋洒洒的漂亮文字,到了现在还遮遮掩掩,不肯果断的做决定,竟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的文字,很多督抚的态度是,要是确认光绪和慈禧罹难了,他们唯有借明师为君父报仇,被迫向大明效忠,如果光绪慈禧活着,他们还是要供奉正溯的。
不过朱敬伦并不求全责备,他要的是安定,统一天下不在这些督抚的意愿,而是已经到了国际外交层面,得摆平西方列强才能一统国家。
但看到这些督抚的言行,他竟没来由一阵恶心。
他也不关心到底谁效忠了,他只问:“还差几份?”
方山道:“有湖广巡抚张之洞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还有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
朱敬伦叹道:“我还以为得有一些忠臣孝子呢。”
方山道:“都以为清帝和太后死了,若知道还活着,得扮一扮忠臣呢。”
朱敬伦笑道:“那就让他们扮个够,有他们扮的时候。”
这些督抚的效忠书信让朱敬伦踏实了,他至少知道,一旦改朝换代,北方乱不了。
首先是老百姓根本不在乎,因为老百姓没有什么民族国家概念。有记载称,1937年的时候,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件,有洋人,或许是一个传教士,跑到北亰附近一个村子里,告诉村民说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当地村民竟然不知道日本,甚至都不知道已经改朝换代了。
这可是北亰附近,这可是1937年,这个传说或许夸张,或许只是一个个案,但抗日战争事情,确实有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不知道改朝换代的事情的,这个落后封闭的国度,实在是封闭的让人震惊。
指望这样的民族爆发什么起义,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不是吃不饱饭,甚至只要饿不死,是很少有人闹事的,大明开放了多少年,才开始有商人罢市向政府施压这样的现象,才开始有劳工摆工,要求增加工资这样的事情,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进步。
但忠臣孝子这种东西,肯定会出现的,大明多少年了,还是有士大夫阶层不肯跟政府合作,朱敬伦会给这些人找一个好去处的。
“英国人那边没有消息吗?”
朱敬伦放下国内的事情。
方山摇摇头:“德国和俄国的态度坚决,似乎两国达成了共进退的盟约,英国可能压不住他们。”
朱敬伦点点头:“压不住最好。现在我们得行动起来了,向每一个省都要派遣老练的公使,重要省份,直接从我们的行政官员中间抽调,给他们配足了保护人员,保护好他们,同时也是给当地督抚施加震慑。”
方山点头,又问道:“那清帝那边是不是可以发通告了?”
朱敬伦点点头:“准备好了就发吧。”
方山道:“准备是准备好了,伪清太后那边倒是配合,清帝似乎有些不满,发了不少脾气了,陕甘当地的官员被他骂了一个遍,他一边骂一边哭,那些当官的就跟着哭。”
朱敬伦哼道:“还知道哭,现在才哭,有些晚了。”
接着说道:“慈禧那边,交给你了,你知道我的想法,你去西安坐镇吧。”
方山领命离开。
这一切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皇帝有这种资源,也只有皇帝有这种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瞒过赫德的耳目,才能瞒过英国人,或许英国人会听到一些风声,但他们没有直接证据,况且光绪和慈禧远在西安,况且整个北方的军事力量都被日本粉碎了,况且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了从大明退役回去的士兵,而这些士兵不但建制没有打乱,他们的军官还依然带着他们,甚至连军装和武器都带了回去。
这一切都是通过大明控制的铁路运作的,有一点满清的保守派可能没有说错,列强在满清的土地上修铁路,真的能够控制满清地方。
大明曾经在满清领土内招募了超过两百万士兵,几乎遍及各个省份,现在这些人依然拿着大明的军饷,依然由大明的军官指挥,趁着光绪和慈禧失踪的时间,当地督抚六神无主的时候,在各地都驻扎了下来,整个天下其实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下了。
慈禧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整个西安城里,到处都是士兵,跟他在火车站看到的不一样,这些士兵没有穿大明的军装,而是换下了普通衣服,但依然拿着武器,声称是保安民团。城里的驻防八旗还在,但哪里抵挡得了大明的虎狼之师。慈禧很清楚,西安现在就是大明的西安,问过陆云起,陆云起实话实说,告诉她,这些都是跟着大明去跟洋人见过仗的老兵,退役回来之后,发现打仗了,就又组织起来保卫大清江山,整个陕西有一万这样的士兵,其他地方更多呢,尤其以湖南和四川为多。
慈禧又听说,四川和湖南都已经给大明占领了,公开宣称哪里是大明的领土,英国人表示了支持,其他洋人也没说什么,当地也没见多少忠臣义士出现。想必天下其他各省,也都是这种样子了,或者明着占了,或者暗中占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当儿皇帝那就该谢天谢地了,可怜的是连儿皇帝都当不成,那只能像宋室的公主妃子们一样,让野蛮的金兵抢去做奴隶了,至于那野蛮的金兵是不是八旗的老祖宗,至少在这一刻,慈禧的心态是站在宋室一边的。她虽然一把年纪,不可能吸引那些士兵糙汉的注意,但如果像宋室的宫妃那样,被送去给人洗衣洒扫干粗活,她也受不了。
她都六十了,还能活多久,她任命了。
至于光绪,老老实实当儿皇帝就好,不然她可饶不了这个惹祸的混账货。
陕甘总督府在兰州,所以他们住的是陕西巡抚衙门,虽然比不得宫里,但至少有吃有穿的。陆云起负责治安,说白了也就是控制他们。同时给他们发一些大明皇帝的指令,至于遵不遵从,恐怕由不得他们。
“老佛爷发上谕吧!”
陆云起在慈禧和光绪见过了陕西当地官员之后,拿出一份草拟好的谕旨,希望慈禧盖印。
慈禧叹口气,盖上她随身带出来的印章,这很重要,当年他们发动政变,搞倒肃顺那些权臣,靠的就是他们身上的印章调动了兵马,所以这次逃出来,慈禧什么都可以不带,印玺该带的却一样不落,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一封昭告天下,皇帝和太后巡狩到了西安的谕令就发出去了,通过电报同时还会有实物次第发出去,发向每一个省。
无非是安定每一个省的人心,主要是士大夫的人心,普通老百姓只要他们认识的大人物不招呼他们,是不会闹事的,因为连闹事的理由他们都想不到。
这封诏书发下去后,很快就引起了天下震动,果然皇帝和太后并没有死,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但同时又有些忧虑,之前他们可是给大明皇帝写了效忠书的,这可是有把柄落在了人家手里。
转念一想,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写,很多人都写了,况且他们也没有说不忠于大清,只说在太后皇帝罹难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会借兵抗日的,这么说来他们并不是不忠,于是马上在写一封效忠书送去西安,两头都不落空。
至于西安的皇帝和太后是不是真的,到了督抚这一级,多多少少在各地都有一些眼线,通过陕西的同乡官员,商会的商人,他们很容易就确认了。
让慈禧发谕令,其实并不是给这些督抚看的,主要是给洋人看的。
英国人一直在cao作由各国出面,在满清无政府阶段,派驻联合代表进入北亰,暂时监督掌管满清的政治,现在慈禧和光绪出现了,英国人也就没有了理由。
英国人果然立刻放下这种运作,李泰国这个强硬的,对满清和大明都不甚尊敬的公使,立刻马不停蹄的奔赴了西安,去求见慈禧和光绪。
慈禧跟光绪会见了他,而且慈禧事前给光绪打了招呼,让光绪少说话,他生怕光绪说错话坏了事,如果光绪向英国人当面求助,无异于置她们于死敌,因为大明既然敢让他们公开跟地方官见面,其实就不怕消息走漏,恐怕英国人早就知道了。
结果这次会见圆满收场,慈禧表达了一些自己的错误,对没有早跟西洋各国友善,向西洋各国学习治国方略非常懊悔,表示自己一定要积极革新,与西方各强国为友。
慈禧对李泰国的态度十分恭敬。
历史上,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回到北京,其实也是这一副样子,不但对接见外国公使没什么抗拒心,而且经常召见对方的家眷和孩童,十分和蔼,赫德记述这种变化,略有些心酸的说,太后对待西方使节的态度有些过于礼遇了,其实就是说慈禧太过巴结西方人,让在中国生活太久的赫德都有些不忍。
但李泰国却很享受这些,他高兴的回去后,就发电报声称,光绪和太后都安然无恙,真让人高兴,告诉英国政府,大清还是那个大清,而且建议大英帝国派一些顾问来,他觉得大清需要英国的帮助来革新。
听到光绪和慈禧活着的消息,英国人自然高兴,这样更有理由维持满清的独立了,给了他们充足的外交牌来打,于是马上通告各国,表示大清政府依然是北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认为德国侵占南通,俄国增兵并占领蒙古都是非法的。
但这两国也不是傻子,听到慈禧在西安的消息后,马上也派公使去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的行为合法。
除了英国外,日本同样高兴,甚至比英国更高兴,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李鸿章,劝告李鸿章赶紧跟皇帝和太后联系,日本要跟大清重开谈判,结束两国的战争关系。
同时日本也马上派人去西安,向光绪和慈禧问号,表达日本的友好态度。
一时间西安成了一个热门地区,汇聚了十几国的外交人员。
那么北亰怎么办?
英国人的态度是,请光绪和慈禧马上还朝,回到北亰执政。
让日本公使尴尬的是,慈禧和光绪拒见他们,他们的公使小村寿太郎威胁清廷官员,光绪和慈禧爱谁谁,他们可是儿皇帝,懒得搭理日本人,爱打就打呗,北京都被你们打下了,那又如何?
所以日本人没有发言权。
其他各国也都希望光绪和慈禧回北亰,但慈禧和光绪拒绝了,他们认为西安更安全。
各国之所以急着让慈禧和光绪回北亰,那是别有所图,显然他们已经发现,西安处于大明的控制之下,甚至北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处于大明的控制之下了,他们没人想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所以暂时没有点破,打算先将慈禧和光绪从大明的控制之下解救出来,然后在谈逼迫大明撤军的问题。
此时的各国外交极为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英法即有可能联合大明对抗德俄,也有可能联合德俄对抗大明,平衡随时都可能打破。
方山拿来了厚厚一叠文书,他这段时间可没有闲着,在北京会晤了李鸿章之后,就游走天下,到各地找当地督抚交流,不过他只是套一套近乎,他的身份代表皇帝,安一安满清督抚的人心。
之后他就一直负责此事,等北亰被占,光绪和慈禧失踪的消息传出来后,自然有人拿着他的信去找各个督抚商议,一开始可能还有人观望,过了一两个月都没有光绪和慈禧的消息,就有人动了心思了,当年吴三桂见李自成攻占北亰后,还知道向满清投诚了,现在日本人占了北亰,在日本和大明之间做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朱敬伦看到厚厚的一叠文书,叹了口气,真是人心散了啊,鴉片战争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满清朝廷但凡有点心,何至于有今天,西风东渐了半个世纪,这还是一个君君臣臣的天下,民族、国家的概念,哪里还有半分。
随意翻看了几封信,看到一个个饱读诗书的督抚大员,洋洋洒洒的漂亮文字,到了现在还遮遮掩掩,不肯果断的做决定,竟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的文字,很多督抚的态度是,要是确认光绪和慈禧罹难了,他们唯有借明师为君父报仇,被迫向大明效忠,如果光绪慈禧活着,他们还是要供奉正溯的。
不过朱敬伦并不求全责备,他要的是安定,统一天下不在这些督抚的意愿,而是已经到了国际外交层面,得摆平西方列强才能一统国家。
但看到这些督抚的言行,他竟没来由一阵恶心。
他也不关心到底谁效忠了,他只问:“还差几份?”
方山道:“有湖广巡抚张之洞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还有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
朱敬伦叹道:“我还以为得有一些忠臣孝子呢。”
方山道:“都以为清帝和太后死了,若知道还活着,得扮一扮忠臣呢。”
朱敬伦笑道:“那就让他们扮个够,有他们扮的时候。”
这些督抚的效忠书信让朱敬伦踏实了,他至少知道,一旦改朝换代,北方乱不了。
首先是老百姓根本不在乎,因为老百姓没有什么民族国家概念。有记载称,1937年的时候,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件,有洋人,或许是一个传教士,跑到北亰附近一个村子里,告诉村民说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当地村民竟然不知道日本,甚至都不知道已经改朝换代了。
这可是北亰附近,这可是1937年,这个传说或许夸张,或许只是一个个案,但抗日战争事情,确实有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不知道改朝换代的事情的,这个落后封闭的国度,实在是封闭的让人震惊。
指望这样的民族爆发什么起义,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不是吃不饱饭,甚至只要饿不死,是很少有人闹事的,大明开放了多少年,才开始有商人罢市向政府施压这样的现象,才开始有劳工摆工,要求增加工资这样的事情,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进步。
但忠臣孝子这种东西,肯定会出现的,大明多少年了,还是有士大夫阶层不肯跟政府合作,朱敬伦会给这些人找一个好去处的。
“英国人那边没有消息吗?”
朱敬伦放下国内的事情。
方山摇摇头:“德国和俄国的态度坚决,似乎两国达成了共进退的盟约,英国可能压不住他们。”
朱敬伦点点头:“压不住最好。现在我们得行动起来了,向每一个省都要派遣老练的公使,重要省份,直接从我们的行政官员中间抽调,给他们配足了保护人员,保护好他们,同时也是给当地督抚施加震慑。”
方山点头,又问道:“那清帝那边是不是可以发通告了?”
朱敬伦点点头:“准备好了就发吧。”
方山道:“准备是准备好了,伪清太后那边倒是配合,清帝似乎有些不满,发了不少脾气了,陕甘当地的官员被他骂了一个遍,他一边骂一边哭,那些当官的就跟着哭。”
朱敬伦哼道:“还知道哭,现在才哭,有些晚了。”
接着说道:“慈禧那边,交给你了,你知道我的想法,你去西安坐镇吧。”
方山领命离开。
这一切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皇帝有这种资源,也只有皇帝有这种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瞒过赫德的耳目,才能瞒过英国人,或许英国人会听到一些风声,但他们没有直接证据,况且光绪和慈禧远在西安,况且整个北方的军事力量都被日本粉碎了,况且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了从大明退役回去的士兵,而这些士兵不但建制没有打乱,他们的军官还依然带着他们,甚至连军装和武器都带了回去。
这一切都是通过大明控制的铁路运作的,有一点满清的保守派可能没有说错,列强在满清的土地上修铁路,真的能够控制满清地方。
大明曾经在满清领土内招募了超过两百万士兵,几乎遍及各个省份,现在这些人依然拿着大明的军饷,依然由大明的军官指挥,趁着光绪和慈禧失踪的时间,当地督抚六神无主的时候,在各地都驻扎了下来,整个天下其实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下了。
慈禧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整个西安城里,到处都是士兵,跟他在火车站看到的不一样,这些士兵没有穿大明的军装,而是换下了普通衣服,但依然拿着武器,声称是保安民团。城里的驻防八旗还在,但哪里抵挡得了大明的虎狼之师。慈禧很清楚,西安现在就是大明的西安,问过陆云起,陆云起实话实说,告诉她,这些都是跟着大明去跟洋人见过仗的老兵,退役回来之后,发现打仗了,就又组织起来保卫大清江山,整个陕西有一万这样的士兵,其他地方更多呢,尤其以湖南和四川为多。
慈禧又听说,四川和湖南都已经给大明占领了,公开宣称哪里是大明的领土,英国人表示了支持,其他洋人也没说什么,当地也没见多少忠臣义士出现。想必天下其他各省,也都是这种样子了,或者明着占了,或者暗中占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当儿皇帝那就该谢天谢地了,可怜的是连儿皇帝都当不成,那只能像宋室的公主妃子们一样,让野蛮的金兵抢去做奴隶了,至于那野蛮的金兵是不是八旗的老祖宗,至少在这一刻,慈禧的心态是站在宋室一边的。她虽然一把年纪,不可能吸引那些士兵糙汉的注意,但如果像宋室的宫妃那样,被送去给人洗衣洒扫干粗活,她也受不了。
她都六十了,还能活多久,她任命了。
至于光绪,老老实实当儿皇帝就好,不然她可饶不了这个惹祸的混账货。
陕甘总督府在兰州,所以他们住的是陕西巡抚衙门,虽然比不得宫里,但至少有吃有穿的。陆云起负责治安,说白了也就是控制他们。同时给他们发一些大明皇帝的指令,至于遵不遵从,恐怕由不得他们。
“老佛爷发上谕吧!”
陆云起在慈禧和光绪见过了陕西当地官员之后,拿出一份草拟好的谕旨,希望慈禧盖印。
慈禧叹口气,盖上她随身带出来的印章,这很重要,当年他们发动政变,搞倒肃顺那些权臣,靠的就是他们身上的印章调动了兵马,所以这次逃出来,慈禧什么都可以不带,印玺该带的却一样不落,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一封昭告天下,皇帝和太后巡狩到了西安的谕令就发出去了,通过电报同时还会有实物次第发出去,发向每一个省。
无非是安定每一个省的人心,主要是士大夫的人心,普通老百姓只要他们认识的大人物不招呼他们,是不会闹事的,因为连闹事的理由他们都想不到。
这封诏书发下去后,很快就引起了天下震动,果然皇帝和太后并没有死,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但同时又有些忧虑,之前他们可是给大明皇帝写了效忠书的,这可是有把柄落在了人家手里。
转念一想,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写,很多人都写了,况且他们也没有说不忠于大清,只说在太后皇帝罹难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会借兵抗日的,这么说来他们并不是不忠,于是马上在写一封效忠书送去西安,两头都不落空。
至于西安的皇帝和太后是不是真的,到了督抚这一级,多多少少在各地都有一些眼线,通过陕西的同乡官员,商会的商人,他们很容易就确认了。
让慈禧发谕令,其实并不是给这些督抚看的,主要是给洋人看的。
英国人一直在cao作由各国出面,在满清无政府阶段,派驻联合代表进入北亰,暂时监督掌管满清的政治,现在慈禧和光绪出现了,英国人也就没有了理由。
英国人果然立刻放下这种运作,李泰国这个强硬的,对满清和大明都不甚尊敬的公使,立刻马不停蹄的奔赴了西安,去求见慈禧和光绪。
慈禧跟光绪会见了他,而且慈禧事前给光绪打了招呼,让光绪少说话,他生怕光绪说错话坏了事,如果光绪向英国人当面求助,无异于置她们于死敌,因为大明既然敢让他们公开跟地方官见面,其实就不怕消息走漏,恐怕英国人早就知道了。
结果这次会见圆满收场,慈禧表达了一些自己的错误,对没有早跟西洋各国友善,向西洋各国学习治国方略非常懊悔,表示自己一定要积极革新,与西方各强国为友。
慈禧对李泰国的态度十分恭敬。
历史上,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回到北京,其实也是这一副样子,不但对接见外国公使没什么抗拒心,而且经常召见对方的家眷和孩童,十分和蔼,赫德记述这种变化,略有些心酸的说,太后对待西方使节的态度有些过于礼遇了,其实就是说慈禧太过巴结西方人,让在中国生活太久的赫德都有些不忍。
但李泰国却很享受这些,他高兴的回去后,就发电报声称,光绪和太后都安然无恙,真让人高兴,告诉英国政府,大清还是那个大清,而且建议大英帝国派一些顾问来,他觉得大清需要英国的帮助来革新。
听到光绪和慈禧活着的消息,英国人自然高兴,这样更有理由维持满清的独立了,给了他们充足的外交牌来打,于是马上通告各国,表示大清政府依然是北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认为德国侵占南通,俄国增兵并占领蒙古都是非法的。
但这两国也不是傻子,听到慈禧在西安的消息后,马上也派公使去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的行为合法。
除了英国外,日本同样高兴,甚至比英国更高兴,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李鸿章,劝告李鸿章赶紧跟皇帝和太后联系,日本要跟大清重开谈判,结束两国的战争关系。
同时日本也马上派人去西安,向光绪和慈禧问号,表达日本的友好态度。
一时间西安成了一个热门地区,汇聚了十几国的外交人员。
那么北亰怎么办?
英国人的态度是,请光绪和慈禧马上还朝,回到北亰执政。
让日本公使尴尬的是,慈禧和光绪拒见他们,他们的公使小村寿太郎威胁清廷官员,光绪和慈禧爱谁谁,他们可是儿皇帝,懒得搭理日本人,爱打就打呗,北京都被你们打下了,那又如何?
所以日本人没有发言权。
其他各国也都希望光绪和慈禧回北亰,但慈禧和光绪拒绝了,他们认为西安更安全。
各国之所以急着让慈禧和光绪回北亰,那是别有所图,显然他们已经发现,西安处于大明的控制之下,甚至北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处于大明的控制之下了,他们没人想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所以暂时没有点破,打算先将慈禧和光绪从大明的控制之下解救出来,然后在谈逼迫大明撤军的问题。
此时的各国外交极为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英法即有可能联合大明对抗德俄,也有可能联合德俄对抗大明,平衡随时都可能打破。